晋国音乐文化特征与艺术分析
2022-09-07翟诺
翟 诺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晋中 0306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考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山西出土大量晋国乐器,为研究晋国音乐文化艺术提供参考依据。乐器传递大量音乐文化信息,探究晋国乐器音乐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音乐史研究主要进行断代史等体例研究,但未总结不同地区音乐风格差异,研究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地方音乐史研究具有优厚的文物条件,晋国音乐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霸业建立对后世音乐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晋国音乐文化是当今晋文化形成的基础。
一、晋国音乐文化发展社会环境
(一)晋国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晋文化指两周时期晋系考古学文化,晋国音乐文化是两周时期晋国音乐考古学文化。殷周时期浍河上游流域的唐国位于今山西南部晋南地区,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周朝把土地分封给同姓宗室兄弟亲戚管理,周成王为天子时,其弟虞封唐国,唐叔虞死后,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晋国号沿用近700 年。唐叔虞封唐建国后历经9 世,晋国在当时诸侯国中是地方百里的偏侯。
燮父是晋国第二代君侯,燮父治理晋国比较强盛。公元前771 年西周濒临灭国,晋文侯率晋军进入陕西,护送周王到洛邑建立东周。晋文侯被周平王赋予讨伐诸侯权力,晋国得到受尊重的地位。公元前636 年,晋献公三子重耳(晋文公)回到晋国,针对国内形势大力进行改革,使晋国成为强国。晋文公在位得到周天子八座城邑赏赐,晋国政治地位明显提升。公元前632 年,晋国打败楚国开创霸主地位。晋国疆域扩大到山西全境,成为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晋国公室旧族衰亡,晋国国君丢弃了先祖励精图治的优良传统,腐化堕落风气盛行。晋公室逐渐失去牢固的政治地位,卿大夫占领晋国大部分土地,成为新生统治力量。公元前403 年,三家分晋政局形成,封建性生产关系初步确立。
(二)晋国音乐文化
晋国文化泛指山西境内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狭义上指古晋人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物质精神财富。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宣传宗教伦理思想,巩固统治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君王是圣人。春秋时期晋国经历骊姬之乱等事件,人们逐渐摆脱以德配天思想束缚。晋国是多民族融合国家,建国初期已有文字记载历史。晋国音乐文化发达,古代传统乐器伴奏诗歌演唱得到很大的发展。晋地著名思想家荀况《成相篇》展示了独特说唱形式。晋国歌唱教学出现系统化理论,培养出色的歌手。晋国乐器丰富,卿大夫中出现了专业音乐人才,师旷是晋平公时著名盲人乐师,掌握多种乐器演奏方法。师旷认为,音乐合于律有益于人体健康。晋国现今出土乐器主要为材质坚硬的金石类乐器。
二、晋国音乐文化发展
史料搜集整理是研究晋国音乐文化的基础。春秋时期晋国文献史料集中于《左传》《荀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现代人无法听到古人演奏音乐,考古史料是获得音乐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目前,晋国两周时期音乐文物居全国首位,金石之乐见证晋国音乐文化先进性。晋国金石之乐出土地点包括曲村遗址,侯马上马墓遗址等。晋国音乐文化具有历史厚重感,晋国音乐文化发展经历初期,繁盛期与晚期阶段。
(一)晋国初期音乐文化
晋国是周王朝拥护者,建国初期承袭礼乐制度,晋国音乐文物反映周朝礼乐文化。晋国初期出土的地钟最早年份可追溯到西周中期,此时期出土钟类乐器组合不断增加,反映中原地区钟类乐器历史发展脉络。周朝歌唱分为弦歌与徒歌,徒歌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西周统治者为了解下层劳动人民情感,制定采风制度调整国家制度。统治者定期派专人到民间收集民歌,经乐师加工改编,在国祭时演出,为统治者分析政要得失提供素材,使得许多优秀民歌保存。如《诗经》中代表晋地风情作品《硕鼠》,讽刺统治阶级对人民横征暴敛。《左传》引用《诗经》中多篇诗歌,表明晋国初期俗乐发展繁盛。
(二)晋国繁盛期音乐文化
晋国霸业时期经济繁荣,统治阶级为维护霸主地位重视礼乐制度,金石之乐出土丰富。晋国中期金石之乐出土数量大大增加,乐器组合不断增加,表明音乐表现力增强。晋国霸业建立带来音乐文化繁荣,乐器制造业推动音乐文化发展。铸铜遗址证明古晋人拥有高超的乐器制造技术,代表音乐理论不断完善。西周时期出土墓葬乐器大多为实用器,春秋早期出现陪葬的乐器,表明晋国墓葬进入实用向明器转换阶段。晋国150 年霸业时期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达的商品经济使民间音乐走向专业化,许多农民流向商业中心成为专业艺人。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争霸使宫廷乐师流落民间。礼崩乐坏导致音乐活动摆脱礼乐制度束缚,统治阶级对音乐娱乐性的需求是民间音乐繁荣的重要因素。
(三)晋国晚期音乐文化
晋国晚期三家分晋取代国君统治地位,公元前403 年成为东周诸侯国君。三国诸侯努力奉行周礼维护统治。音乐文化没有因三卿专政出现衰竭。如晋国晚期出土金石之乐以钟类乐器最具代表性,同时出土的钮钟被视为春秋晚期最大组合。钟类乐器系列具有历史延续性,反映晋国音乐文化先进性。晋国出现音乐大师与发达的音乐文化密切相关。春秋时期晋国晚期社会是文化繁荣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打破统治阶级垄断官学教育。贫民阶层得到受教育的权利,客观上推动了民间音乐的繁荣。赵魏韩三卿是重民轻天思想的受益者,国内客观环境使民间音乐得到繁荣发展。
三、晋国音乐文化艺术特征
(一)音乐思想以礼为核心
周王朝建国初期制定礼乐制度,举行祭祀丧葬等重要活动有严格的用乐制度。山西是出土金石之乐数量最多的省份,编钟制造工艺逐渐精湛。春秋时期晋铜器铸造工艺高超。吉礼之乐多用于重要祭祀礼仪活动,不同阶层贵族重视家族先人祭祀。该时期的王公贵族为了对自己的统治进行巩固,常常会采取祭祀祖先与神灵的方式,并且阶层不同的贵族也非常重视并宣扬祭祀先人可以对自己的整个家族进行庇佑。与此同时,族人之间相互对先人进行祭拜的方式也可以展现出家族内部亲族彼此和睦、共荣等情谊。比如,在晋国新田时期存在的祭祀坑以及祭祀遗址数量多达数千座,同时还涉及众多的祭祀器具,充分展现了“金石之乐”是该时期祭祀中非常突出的特色之一。嘉礼之乐是雅乐的重要类型,嘉礼用乐场所不固定,不同礼仪所用曲目相同,嘉礼活动中气氛热烈,歌者表演后有吹笙者表演,乐师演奏后主人敬酒。实际上,嘉礼就是一套用于邦国万民、朋友、兄弟以及宾客等人群中的一套有关礼仪的文化制度,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丰富的信仰民俗内涵
春秋时期出土青铜乐钟数量纹饰等方面体现了晋国艺术先进性,体现了晋国人丰富信仰民俗内涵。政治艺术紧密结合是古代的普遍现象,晋国时期出土编钟中青铜钟纹饰以夔凤纹、蟠螭纹居多。动物纹饰艺术源于生活,古晋人将诸多动物特点融于一体,幻想出以兽为主体的龙的形象。由于生产力低下,古晋人产生了自然崇拜的宗教信仰心理,人们把愿望寄托于超自然力量,形成民俗现象。
民俗现象是晋国音乐文化特色传承,晋国是周王朝重要诸侯国,晋国称霸与其发达的农业相关。实际上,山西非常突出的一种民俗信仰是乡俗祭祀礼仪,这点在晋南新绛县等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如该地区群众每年都会去当地的稷益庙祭拜农业之神,并且涉及规模各不相同的祭祀活动,这些都是晋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所留下来的重要成果。根据新绛阳王镇稷益庙绘制祭祀礼仪奏乐图,推断其为官方组织的民俗祭祀活动,反映民以食为天的思想,祭祀后稷民俗形式在晋南传承,祭祀后稷民俗现象代表晋文化艺术特色。而这些壁画中所涉及的祭祀礼仪活动开展的形式,以及这些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雅乐在当前的晋南地区不复存在,但是祭祀后稷内容、民族祭祀方式等却在晋南地区得到了完美传承。
(三)开放的音乐文化风貌
古代晋国是多民族国家,晋国始封地处于少数民族包围中,晋国东南一带为赤狄族人活动范围,南方黄河南居住着伊洛戎族人。晋国居住着夏朝遗民,周天子制定开放的治国政策,要求诸侯国处理好民族关系,巩固周王朝统治。晋人在长期复杂环境中发扬中原文化,与周边戎狄部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人文历史决定晋音乐文化开放性。古晋人保持中原文化风格,同时吸收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精华,如长治分水岭270 号墓葬出土甬钟,体现草原游牧文化,平陆尧店钮钟表现晋铜器文化交流融合现象。
(四)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不同地区所处自然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风土人情表现不同的特色。春秋时期特色区域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晋国音乐文化逐渐形成,区域音乐文化特色在《诗经》中得到充分展现。《采苓》反复出现人为之言,反映晋献公时期骊姬之乱,人民用民歌方式表达对执政者的不满。青铜乐钟是礼乐制度的代表,统治阶层运用金石之乐重在发挥其教化作用,乐器音律是衡量事物发展的标准。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记录春秋时各国律名音名对应情况,传递出春秋时期诸侯国区域文化得到蓬勃发展,晋国在多年霸业时期音乐文化繁荣,大量金石之乐出土向世人展示晋国先进铸钟技术。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关于春秋时期山西编钟测音数据,反映出春秋时期晋地编钟调式呈现重商缺角特征,编钟形制为一钟双音造型,编钟侧鼓发出清晰变宫音。
四、结语
晋国音乐文化是晋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形成发展与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有关。本文从分析晋国社会文化环境入手,总结晋国文化发展历史;从考古史料入手梳理晋国音乐文化发展脉络;对晋国文化进行分期研究,总结晋国音乐文化发展特点。晋国音乐文化具有自然崇拜向礼乐文化转化阶段,音乐文化充分吸收南北方音乐文化精髓。音列组合方式与西周礼乐文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