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摆烂” 多做事

2022-09-07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2年17期
关键词:娱乐效能事情

文/肖赣贞

破罐子破摔不可取

破罐破摔要不得

近年来,“佛系”“躺平”“摆烂”等词语先后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它们的流行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有关,因为后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分享自我情绪的途径,并且能够把社会上有共同情绪的人在某个地方聚集起来,比如某个论坛、某个话题下的评论区。这些人彼此之间产生互动和回应,慢慢地就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现在很多人进入一种“虚弱”的状态,哪怕事情很简单,都没有心力去做,而且有这种情绪的人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和大家对当下生活的普遍感受有关。不管是工作上的劳累,还是整体大环境,它们传递给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多。即使不存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人也会有想要“摆烂”的时刻,因为人的情绪本身会有高低起伏,但它不会成为一个让这么多人产生共鸣的词语,比如说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和朋友出去吃顿饭吐吐槽,这个情绪就消解了。这个词只是浮现出来,连固化下来的机会都没有。

当一个词语成为现象级热词的时候,它的背后可能反映着比较严肃的东西。“摆烂”的意思是既然事情已经很糟糕无法变好了,干脆就任其发展,也不做任何补救措施控制现状,随它朝着不好的方向继续发展。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既然已经烂了,就让它烂下去吧。它经常被用来形容比赛消极垫底的队员,或者消极对待比赛游戏的队友,这种人往往会因为对手太强故意自暴自弃来掩饰自己的劣势,没有集体荣誉感。

懂篮球的朋友们都知道,“摆烂”这种现象最先出现在NBA联盟里,这个词开始还算中性,是为了平衡,指一些球队故意输球,让自己的排名尽量靠后,目的是在第二年夏天有更好的选秀顺位,从而得到一些有潜力的年轻新秀,提升球队实力。常规赛排名倒数第一的球队,有25%的概率拿到状元签。NBA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高顺位的选秀权,不让比赛出现一边倒的局势。但这种做法伤害NBA 比赛的观赏性,既然开赛之前就知道球队的输赢,肯定不会再去看了。

现在的网络游戏中,“摆烂”用来形容故意送分拉队友后腿的人。有些人发现对手很强,或者队友水平不高,赢的希望很小,就会乱玩,消极对待,开始破罐子破摔,故意玩输或者挂机打成单机游戏,当事人会称“摆烂”来表示放弃抵抗。“摆烂”这个词听着就很魔性,而且正好击中当下很多人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比如“摆烂”式育儿、“摆烂”式演技、“摆烂”式备考等。生活中,本来想好好打扫房间,把屋子收拾干净,结果遇上下雨又是漏水又是刮风,水管也破了,各种事情一团糟,就干脆放弃收拾,任由屋子脏乱。在学习上,作业做不完了,摆烂,先睡个觉,明天醒了再加油写。

工作娱乐要分清

心理临床评估认为,如果一个人能把某类负面情绪或某个负面想法付诸语言的话,那就不太容易将其付诸行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能动嘴的一般都不会动手。更多的时候,人们只是希望表达一种被认同和被理解的情绪,而不是表达一种行动承诺。也就是通过这种表达给自己一个心理兜底,创造一种心理上的弃权资格,就像告诉自己累到一定程度是可以放弃的。人在有了这份坦然后,反而能够更好地去承受现实的压力。

虽然大家都在说“摆烂”,但相较于听到的声音,真正在行动上也选择彻底“摆烂”的人并不多。实际上,如果真的长期处于“摆烂”的状态,不去工作,人其实也挺痛苦的。比如有的人在大段时间里完全没有压力地享乐时,每天都在玩手机、刷剧,确实是把外部所有压力都解除了。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反而会特别难受,觉得整个人像废了一样。

当一个人真正去享受所谓的“摆烂”时刻,一定是在付出了体能或心理上的劳力之后。也就是说,当你从工作模式切换到娱乐模式的时候,在娱乐模式下的状态是更享受的。如果说你一直在娱乐模式,少了切换的对比,那么娱乐模式也会变得很痛苦。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从工作模式到娱乐模式的摆荡节奏,只有在这样一个恰当的节奏中才能找到舒适的感觉。而在两端中的任何一端,不管是持续地工作或者只有娱乐,都不可能真正地满足自己。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特别会照顾自己的负面情绪。一种方式是通过自我调节,另一种方式就是把负面情绪同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分享。如同心理咨询,让来访者能够深度分享自己,尤其在其他关系里无法去分享的东西。心理学一直把自嘲和幽默看作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某种程度上能够帮人们减轻一些压力。“摆烂”的作用也一样,人们借助这个途径把自己内心相对负面的东西给倒出去。从本质上说,大多数人不想“摆烂”,还是想进取。只是这个过程很艰辛,好比爬山爬得很累,中途休息一下,但过后还会继续向上爬。

心理效能要提高

在心理学意义上,“摆烂”是心理效能不足的表现。心理效能指的是心力,代表着一个人在某一刻的心理负载能力。不妨将其比作电池容量,假设一个人的电池容量是100,但他每天的工作要消耗120,那么他在精神上就长期处于一种入不敷出的状态。只有每天的心理收益大于心理透支,才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每天获得的正向回馈低于心理消耗,就会陷入这种长期内耗的状态中。

人在处于低心理效能的状态时,不仅情绪的唤起水平会降低,还会引起其他心理功能的下降和行为模式的变化。表现出复杂认知活动减少,偏向于一种神经反射式的活动,如深思熟虑的能力降低,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下降,冲动行为增加,包括专注度、压力耐受度、情绪调节功能等都会降低。这些变化会让人更加无法胜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容易感受到敌意,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研究发现,当一种低等级的自我调节功能被过度使用时,会极大地损耗心理效能。如长时间躺着不动,花大量时间购物、刷短视频、刷剧,暴饮暴食等。“摆烂”就像流沙一样,会在我们失去觉察的时候越陷越深,尤其那些我们本能地想让自己感觉好一些的行为,反而可能会让我们的情绪状态变得更加糟糕。

很多人并非无法走出那种低能级的状态,而是被自认为是安抚的方式给拖垮了。在不小心掉进舒适的陷阱时,首先要接纳自己的状态,不要对自己严加苛责,因为苛责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内耗。在遇上心理效能低下时,允许自己先停下来休息一阵子。

接纳自己后再去调节,切换自己的心理“档位”,也就是心理效能水平,使其对应所处的行动等级。躺着不动时行动等级是最低的,能够承担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时,行动能级就会更高一些。如果处在“三挡”的心理状态,但是做一件“四挡”的事情,那就能获得“四挡”的心理效能。比如有人躺了一天,后来实在烦得受不了,突然起身把所有的家具挪了个位置,又把家里打扫了一遍,那一刻他会感觉情绪一下子被唤起了,仿佛又被救起来了一样。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想要拥有什么样的状态,并不是因为心血来潮地做了什么事情,而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系统中。需要学会给自己构建一个真正有益的生活系统。心理效能其实有点像经济系统,必须合理地预算和使用,才能使自己避免陷入虚弱。也就是说,需要增加自己身心系统的收入,减少自己的损耗,清偿自己的债务,并且做好优质投资。

具体来说,就是在调节身心层面做增加自己心理效能的事情。比如有规律的睡眠、能带给自己满足感的食物和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运动习惯等。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做那些能带来良性反馈的事情,增加心理效能,如读书、练字或正念冥想等。不妨给自己做一个情绪日记,把那些让自己情绪好转的事情记录下来,尽可能让它们更多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同样也要记录那些让自己情绪变得糟糕的事情,避免它们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

“摆烂”是一系列复杂行为的集合体,它比较接近拖延+懒惰+逃避责任。想要摆脱“摆烂”,可以从易到难,一个个克服。每完成一件事,就会获得一份快乐,增长一份自信。面对越难的任务,越需要自信和雄心。而简单的任务你会更有兴趣上手,即便是整理一下房间这样的事情,也会有助于提升心理动力。

猜你喜欢

娱乐效能事情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娱乐眼
把事情写具体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