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河北燕郊潮白河生态景观修复设计
2022-09-06卢影
卢影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廊坊 065201)
1 背景分析
1.1 “城市双修”概念解读
“城市双修”即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近年来,城市生态修复问题受到空前的重视。文章旨在从水系、湿地修复层面,研究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方法,恢复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1.2 上位规划分析
缺水是河北长期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局部地区已引发地面沉降塌陷,河道干涸。为了破解缺水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河北因地制宜创新地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综合开发理念,初步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框架,以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2021 年11 月公布的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显示,北三县的三河、大厂、香河被划分为环京津生态过渡带功能区域,统筹北三县与通州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因此,加快建设以水为脉的生态燕郊至关重要,通过对各类既有规划的梳理整合,对燕郊潮白河生态进行优化和提升,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福祉。
2 河北燕郊潮白河基地概况
潮白河是京冀生态建设一盘棋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燕郊不断向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标准看齐,多维度推动潮白河水岸同治。
在人们的生活中,水是重要基础,除了能改善物理环境和提供多种功能区外,滨水区域还可成为城市中最美的风景线,反映地域景观特色。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人们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水排放严重,潮白河堤岸两侧的大树被砍伐得一干二净,河水渐渐变黑,散发阵阵腥臭,导致河水断流,鸟类绝迹,一片荒凉,只剩下两道蜿蜒起伏、尘土飞扬的堤岸。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燕郊段潮白河一片干枯,地表裸露沙子,人们常常在这里嬉戏玩耍,一些市民还在河岸边种庄稼。
2018 年,密云水库向潮白河下游生态补水,燕郊段潮白河迎来20 年奇遇,首次实现南北贯通,河面壮阔,碧波荡漾。但是很多人并不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成果,仍然在河岸上露天烧烤,随意丢弃饮料盒、塑料袋、各种残渣剩食,河岸上的健身器材也曾遭到人为破坏。部分河段河水涨到了堤岸上,淹没岸边的公共设施,水体发绿,水污染严重。
通过调研潮白河燕郊段现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城市废水、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鱼虾种类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地表水资源短缺,水体干涸;水动力差,雨洪调蓄能力不足,部分河段出现季节性断流。(2)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环境的入侵加剧,滨水区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流域植被、滨水土坡、湿地等景观环境重视不足,忽视其生态系统建设;部分河段水质较差,亲水空间不足。(3)从20 世纪末开始,我国将原生河道改造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河道政策推动了河道建设。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河堤建设存在硬质化现象。当前城市河道建设大多摒弃以往原生土质的自然河堤,采用混凝土硬质护堤,使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弱,水生态系统退化。
3 创新设计与分析
3.1 总体目标
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修复水生态环境,实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建设河畅、水净、景美的潮白河生态绿廊;改善城市风貌,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以人为本,进行景观提升,激活水岸空间,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水系连通,营造清活水系,生态治理,恢复自然河堤,强化河道的自我修复能力,创建“看得到水,安得了家,留得住人才”的宜居空间。
3.2 总体定位
潮白河流域作为城市主要水源地及防洪安保屏障,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良好的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名片,能充分展示城市风貌,承载城市重要的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功能。此次设计总体定位于打造一个安全的蓄水通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城市的核心滨水生态绿廊以及市民的休闲活力中心。
3.3 生态景观修复设计原则
3.3.1 生态优先原则。充分认识潮白河流域的水源安全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优先考虑生态建设,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构筑水与城和谐共生的空间形态。
3.3.2 以人为本原则。“人”作为核心要素在规划、建设中的影响逐渐增强,人人拥有享受自然空间的权利,因此滨水景观空间的参与性、亲民性、舒适性、便捷性至关重要。通过打造以人为本的滨水公共空间、慢行交通系统,塑造良好的滨水宜居环境。
3.3.3 文化内涵原则。城市滨河景观除了满足市民休闲、活动的需求之外,还是传播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可以将能够展现潮白文化和燕郊特色人文的元素融入自然景观中。
3.3.4 可操作性原则。强调经济、实用、节约、可操作性。植物配置适地适树,设计的理念与方向符合功能定位。
3.3.5 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水系、高差地段的安全问题,并以景观手法处理挡墙、栏杆等安全性设施。
3.3.6 艺术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是美的艺术,进行各空间节点种植选择时,应针对不同环境进行差异化处理,考虑空间使用者的体验感,通过景观设计的艺术手法增加人们的参与感。
3.4 设计理念
生态治理的核心理念为采用水系规划(水安全水资源)、水体净化(水环境水生态)、景观面貌(水景观)的综合治理手段,建立河道自我净化系统,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景观化,实现多方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
3.4.1 水系规划。连通水系,建立雨洪调蓄、防旱防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自然资源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是一切建设的先决条件,让城市回归自然。
3.4.2 水体净化。保障水质,恢复河流生态,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构建污水治理系统,营造良好的水域环境、健康有韧性的生态系统和花园城市建设基底。
3.4.3 景观面貌。建立岸线生态廊道,保护生态多样性,提升岸线景观价值。美化城市面貌,积聚人气,带动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能够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以此营造优质的投资环境,同时宜居环境可以提高人民幸福感。
3.5 生态景观修复策略
3.5.1 水系连通,形成城市水网。首先,满足燕郊高新区蓝绿空间的生态和景观用水,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其次,构建城区滞涝区,缓解承涝河道暴雨期临时负荷,保障防洪排涝安全;再次,提高水动力,提升河湖生态容量,修复水系生态。
结合周边用地空间及用地性质,为满足生态、排涝及景观需求,对河道形态进行自然化和生态化改造,丰富不同水位下的河道功能及景观效果。在河道内设置缓坡绿地,常水位线时,可以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和亲水休闲场所;高水位线时,缓坡绿地区域则成为排涝通道之一,保证排涝安全(见图1)。
图1 河道内缓坡绿地
传统城市河渠两侧受到用地限制,河流断面狭小,流速快,污染物难以沉淀。在河道蓝线范围内,采用拓宽河道,放缓岸坡的改造方式,提高污染物沉淀效率;保证行洪能力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生态和亲水空间,使枯水期河道长流水(见图2)。
图2 改造前与改造后的河道功能对比
利用景观化的挡蓄水建筑物,实现小流域内的水位控制、水动力、水资源及排涝安全的综合运行。
3.5.2 强化水污染治理,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按照“减源——治污——修复”的治理理念,注重保护区域内水质,建设一个健康、丰满、景色优美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建设流域植被过滤带、湿地等手段减缓水体流速,合理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水质能力、利用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河道水质,恢复水体自净化系统,使其达到景观用水的要求,为实现河流亲水功能奠定基础(见图3)。
图3
在雨水口建设水力旋流分离设施,去除雨水径流的悬浮物,漂浮垃圾和油污,达到雨水初步净化的目的。利用生态浮岛,提升自净能力,缓解河道富营养化现状。
建设生物栖息地。在湿地中,选择不易产生人类干扰的地区利用土方平衡制造人工小岛,配植丰富的果实类乔灌木,吸引本土鸟类聚集繁衍。在岛下适当设置深水区域,放置人工鱼礁,投放鱼苗,营造鱼类栖息地,配合鸟类的繁衍地,形成小型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
3.5.3 创建城市型滨河乐活景观。结合周边用地性质,打造成集交流、运动、生态、娱乐于一体的核心景观节点,在设计元素上采用动感曲线,通过路网将各个节点串联,整体呈现科技、创新、文悦、律动的景观特点。
以水利工程为基础,融合休闲、生态等功能,是市民特色游憩方式,文化的穿越。结合燕郊文化特色,运用水系、河道、岛屿、公园等元素,将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作为主题,打造集文化、休闲、体验、创意于一体的文化滨河展示带。
为避免污染城市河道水体,在上游采用湿地净化策略,建设生态湿地,起到净化水体、涵养城市水源的功能,并适当增设适宜周边学校活动的户外探险及科普功能场地,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娱乐需求,突出体现场地生态涵养及郊野探险的功能作用。
设置生态自然垂钓中心,可开展水上垂钓、稻虾垂钓,并提供垂钓所需相关工具的租赁,在区域内部打造一块祥和安静并充满野趣的垂钓乐园。
营建绿化隔离区,主要以生态隔离为主要功能,其中包含了雨水花园、生态湿地、树阵广场等大面积的林荫景观及旱溪系统,使其达到绿化隔离的景观效果,打造一处静谧、绿色自然的滨水景观河道。
4 结语
对燕郊潮白河进行生态景观修复,不仅仅是复原原有河道,旨在建设环京都市圈生态绿廊、城市标杆绿色系统。融合燕郊地域文化特色,优化堤岸景观面貌,完善城市公共科技系统,绘制宜居、生态、健康、科技、智慧的蓝图,打造科技创新智慧的律动之城,河畅水清景美的安乐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