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E 教学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非学科能力重构的可能逻辑
——以南京邮电大学《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为例
2022-09-06单婷婷田小丫
单婷婷,田小丫,钟 凯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3)
0 引言
随着技术变革、商业模式不断更新,加上新冠疫情冲击,社会与经济环境产生较大变化,这对高校物流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将教学侧重点多放在学科能力提升,忽略非学科能力的重塑。高校应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及时优化物流专业培养方案,变革课堂教学手段与方式,实现学科能力和非学科能力的平衡发展。非学科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针对物流专业本科生而言,非学科能力更加注重对技术伦理、职业素养、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能力。如果缺乏非学科能力,即使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仍会出现面对技术变革无法及时调整适应、心理抗压能力失衡的情况,这将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限制效应。从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趋势中也可以看出,具备学科能力和非学科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斯的观点,学生能力有两种:学科能力和非学科能力。学科能力是学生从外界吸收、内化、记录、处理、输出的能力,非学科能力更多的体现在人际协调、心理抗压、技术伦理、情绪掌控等方面。从非学科能力的特点来看,物流专业本科生的非学科特点是将来面对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中能更好更稳定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并能形成心理调适状态的能力,有“情商”的特质。
1 非学科能力内涵
根据物流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学情分析,非学科能力主要聚焦在三方面:首先,技术动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其次,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调适能力;最后,新商业模式涌现情境下的实操能力,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能力。根据调研,目前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应是,多数课程的体系结构僵化,内容抽象,枯燥难懂,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老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忽视价值塑造,课程育人功能不完善。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 物流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
2.1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形式单一。在经济转型升级、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物流行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受制于新兴行业的自身局限性,如发展历史短、经验积累不足、培养方案不健全等因素,物流专业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师教生学”模式,学生与教师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技术动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调适能力、新商业模式涌现情境下的实操能力等非学科能力的提升。从更为长远的视角来看,这将有损于教师的心理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掌控感。
2.2 同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链接与高效互动。传统的物流专业课堂教学没有形成知识“传授——接受”的良性闭环。学生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内容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自然难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接受的难易程度做出下一步的教学安排。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心理掌控感低下,学生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外部学习资源之间难以建立有效链接与高效互动,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于物流专业知识的学习意愿,从主观上不利于技术动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调适能力、新商业模式涌现情境下的实操能力等非学科能力的提升。
2.3 教学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多以结构化考察为主,忽视了过程化考核的重要性,并且考核的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的技术动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调适能力、新商业模式涌现情境下的实操能力等非学科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培养出的是靠“填鸭式”、“死记硬背”拿高分的学生,被社会淘汰的可能性剧增。
3 LCE 模式在物流专业的实践与应用
LCE 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图1 所示),其相较于学科能力而言更加重视非学科能力的培养,以期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具备财务会计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急剧攀升,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学情,使得传统的物流教学难以适应乌卡时代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将LCE 教学模式与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进行科学结合,是有效破解当前物流专业发展难题的手段之一。
图1 以物流专业《财务会计》为例的LCE 教学模式
3.1 定位:自研教具—知识图谱骨架图。《财务会计》课程的总体特点是知识点繁杂、前期导入突兀。而物流专业同学由于前期并未对这门课有系统的铺垫,所以学生的畏难心理较重。在LCE 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知识点定位方式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隔离,增加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心理获得感和掌控感。教师提前发放创建好的知识图谱骨架,允许学生补全更新;学生预习时在图谱中标注疑惑,在课堂中准确定位本节课知识点所在位置。这种准确定位能力与非学科能力中的技术动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新商业模式涌现情境下的实操能力均息息相关。
3.2 链接:认知地图前后向知识点关联。物流专业同学普遍认为这门课程的知识点零散,无法形成系统性记忆,或者在讲授A知识点时,并不知道该知识点与B 知识点的关系,无法在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间形成链接,这将降低他们的心理效能感。教师在这个环境鼓励学生基于课堂教学过程,在认知地图中找到该知识点的前后向章节,并迅速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负债这一章节,能链接到资产负债表与债务重组章节),实践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上升了19 个百分比。这有利于物流专业本科同学提升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克服畏难情绪。
3.3 融合:情境拟题反向巩固知识点。在完成定位和链接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将某章节知识点与题目进行融合,鼓励学生自行拟题,带动学生参与知识点深度感知。在南京邮电大学进行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后,学生成绩提高了29%。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心理掌控感增强,技术动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不确定环境情境下的实操能力都得到强化。
3.4 交流:认知链接。课后,教师鼓励同学们协同构建微课程,形成学习社群,学生在认知地图中标准理解程度,越靠近中心的学生步调越一致,让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状态,更好实现同一层次学生间互助,部分学生拔高诉求,有利于提高学习对象的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调适能力。
3.5 体验:自研教具—剧本杀桌游牌。沿用情景化教学的思路,教师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与课后将财务会计中各会计要素、各会计科目、各会计准则具象化,形成故事性的小剧本,在课堂中演绎,教师创建情境。
3.6 拓展:研读财务报表,加深知识点理解。实践出真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财务案例,用xmind 及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形成反思报告,并再次用拟题法,引导学生化身知识的诠释者与创造者。这个环节提高了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新商业模式涌现情境下的实操能力。
4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非学科能力重构的可能逻辑——开展非学科能力培养的科学路径
4.1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在非学科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诉求。及时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情绪,不论是课程内容重构、课程节奏把控、课程设计重塑都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与诉求,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渠道与机会。教师需革新教学理念,突破认知禁锢,及时更新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力求所教授的知识能与当下的经济情境与技术环境契合,而不是用过时的案例与知识点去大水漫灌“填鸭式”教学,这不仅损伤学生的心理掌控感,不利于学科能力提升,更关键的是,给学生带来无趣与乏味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更遑论非学科能力的提升。
4.2 尊重学情,以学情为起点。当前,物流专业本科同学中大多数是00 后,他们是活跃、活泼、求知欲旺盛的积极阳光的一代,但是由于环境变化,教师采用单一教材,高阶资源不够丰富,学科知识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同学宁愿去网络上寻求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反而对校内课程提不起兴趣,这要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定期、及时做到学情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情为出发点,用更高阶更科学的思维去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非学科能力的提升。
4.3 尊重规律,以能力为目标。教师要重视本科生的认知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在教学中,除了考虑学情和学科特点,还需要尊重规律,做到“因材施教”,通过构建微课程学习群、协同微课堂等方式,将不同学习诉求层次的同学进行聚类、链接,让他们和同伴、老师、外部资源形成有效互动,这有利于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在非学科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科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5 结束语
学科能力与非学科能力不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学生在提升学科能力的同时,教师需关注非学科能力在学科能力提升中的重要角色,充分释放非学科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非学科能力是未来高等教育应当努力的方向。高等教育应当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转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思路,使高校的学生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社会所需要。除此之外,课程开发创新也是提高学生非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确实为社会所需要。
在高校教育研究方面,非学科能力的研究将不断涌现,内涵也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学者也认识到,非学科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职业规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方面,如果非学科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的韧性、创业感知、创业联结、创业效能感都比较强。LCE 模式不仅对物流专业《财务会计学》课程有启发意义,对物流专业的其他课程也同样具备适用性。
总而言之,非学科能力比学科能力更能决定学习对象的未来职业发展。比起学科能力,非学科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环境动荡时,更容易去调整自身的角色认知、心理韧性、心智模式。因此,在进行物流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知识设计中,高校教师要认识到非学科能力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将非学科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