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促进我国积极老龄化的启示
2022-09-06梁咏琪汪露露章雨桐徐桂华
我国在2001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老龄化工作的总目标,是要实现老年人医与养、教与学的相衔接,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我价值,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与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的内涵有着一定的契合度:鼓励离休老年人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指出为老年人引入新的社会支持模式,进行不同世代间的交流和学习,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一种方式
。随着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在“十四五”规划中,正式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倡代际互助型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
。但是,我国老年人的发展现状与预期有一定的出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约2.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
。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系列矛盾也随之出现。从家庭结构看,“四二一”核心家庭结构占据主流
,家庭养老能力出现短板,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延伸;同时,该结构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也不足,容易引发家庭代际矛盾。从社会结构看,随着养老的社会化,社会代际矛盾日益显露;市场资本的涌入使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下降,老年人被塑造成了依赖者,来自外界的尊重减少,自我实现感降低。而且,由于我国现存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老年人很难在得到充分照护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提倡家庭、社区、机构相协调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家庭结构的缩小使家庭难以承担养老风险,同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养老团队的介入,家庭养老的不足促使养老责任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
;社区养老有政府政策、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等多方介入,分担了一部分家庭养老风险,但服务提供者构成较复杂,其专业性难以支撑起老年人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及临终关怀等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供需容易出现不对等,同时,社区人员的复杂性加剧社区养老管理的难度,易造成责任错位;机构养老有市场资本的注入,与家庭和社区养老相比,有完善的设备和专业的服务,能够更好地衔接供需双方,并且安全系数较高,其最大的短板是缺少与社会的互动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本次研究3眼患者眼前节都没有发现有异常,通过FFA检查发现视盘小凹处高荧光,与此同时进行OCT检查,保证病情的确诊。
同时,儿童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的进步
。2021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从法律层面健全儿童保障制度,促进儿童的生理健康和心理素养全面提升
。从长远来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生育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2021年5月正式实施“三胎政策”。“养老”和“育儿”成为绕不开的社会话题,“老年人”和“儿童”也是社会的两大关注重点
。老年人和儿童自我发展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缩小代际鸿沟,在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发展值得进行研究。国外的“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和国内的代际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老+幼”社会代际关怀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及思考展望进行综述,为促进我国积极老龄化提供参考。
1 社会代际关怀的演变
代际关怀(inter-generational care)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十分紧密,时常需要家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祖父母甚至超过父母亲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当这种新的代际关系和谐出现时,父母、儿童、祖父母3方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
,这种代际关系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
。而代际关怀一词,是在1989年由莎莉·纽曼正式提出的,主要是年长和年轻一代相互学习,进而产生资源的交换和情感的共鸣
。主要分为家庭代际和社会代际,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有无亲属关系。在1991年基于两代人能够和谐相处的实验结果,养老机构和幼儿园结合在一起的模式应运而生,这种“老+幼”模式被称为代际学习中心(intergeneration learning center,ILC)
。
2 “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
“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是指养老院和幼儿园相互合作,幼儿作为新的社会支持元素,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与机构老年人进行良性互动,使互动双方获益达到最大化。对老年人来说,在充分借助机构养老优势的基础上,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
,促进老年人的再社会化,是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平台
。对儿童来说,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老年人”及“衰老”的理解
,提升儿童对生命的感知
;也是培养儿童从小养成尊老爱老习惯的场所,是弘扬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沃土。对社会来说,可促进不同世代之间的理解,弥合时代鸿沟,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
3 理论基础
国外“老+幼”模式起步早、形式多样、发展较完善
。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地进行了实践探索
,逐渐演化出“定期随访”和“紧邻而居”2种类型
。
4 “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1 国外研究现状
生态系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和群际接触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论中强调个体的发展受到外部系统的影响,在微观系统范畴内的老年人和儿童的互动和发展,需要作为中间系统的养老机构和托育机构的协调合作,更离不开外部系统的政策支持,在宏观系统方面,还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限制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生俱来,社会发展的齿轮不断推进,也激励老年人由缺失需求不断向发展需求迈进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说明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亲社会”的属性,即代际关怀可以由家庭走向社会
。群际接触理论认为增加不同群体间的接触可以消除偏见,所需的条件有4种: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和权威支持,也是指导该模式实施的重要理论,该模式所包含的2个群体具有平等的地位,其共同目标是为了促进双方的正向融合,从而实现老有所为、幼有所乐,发力点主要是完善权威支持系统,明确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和托育机构等主体在过程中的权责边界,运用政策机制确立群际合作中的利益关系、关联方式及运行路径
。
4.1.2 紧邻而居型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综合性品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数学启蒙课程。
紧邻而居型是创造老年人和幼儿交流学习的物理空间,即养老院和幼儿园建在一起,实现适当的物理隔离但又紧密相连
。紧邻而居型的典型案例是美国西雅图普罗维登斯山圣文森特ILC及日本幸朋苑养老院。文森特ILC内嵌有1个幼儿园,有6间教室,包含康复室在内。代际活动由ILC的老师负责组织协调,由ILC的老师和护工共同负责监护,互动内容包括保龄球、排球、音乐、拼图和讲故事等。通过带领儿童参观老年生活区及专业护理区的方式,增加儿童对养老的认识;互动课程由ILC的老师进行教学,让老年人和儿童进行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幸朋苑养老院的布局特点是养老院和幼儿园在同一栋建筑内呈相邻分布,二者拥有各自的出入口和共同的活动空间,方便幼儿家长接送和老年人家属探视,老年人可以和儿童一起进行团体竞赛、共同合作、小组讨论及自由游玩等
,同时,养老院与幼儿园之间有良好的视线接触。
4.1.1 定期随访型
定期随访型主要是养老机构与相邻幼儿园合作,定期进行交流学习活动。该形式的协同模式主要是政府和市场资本共同参与,以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娱乐活动。定期随访型的典型案例是英国的南丁格尔之家
,早期的南丁格尔之家是一个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于2018年与邻近的一家托儿中心进行合作,并将代际活动编排成课程,每周进行“老+幼”的互动,代际活动方案的内容包含娱乐型的益智小游戏和学习型的手工及园艺等。同时,英国政府鼓励儿童与痴呆老年人进行互动
,让儿童更加直观地认识痴呆症,从侧面教育儿童对痴呆老年人予以关爱
,进而降低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和疾病歧视
,为增加社区凝聚力提供了一个范本。
亲爱的牦哥,你在信中对不辞而别的忏悔,我能理解。是的,你当时如果不逃跑,也许我不会受如此多的苦难。要说磨难,和你说七七四十九天也说不完。过去的事不提了。
4.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较少,未形成体系
。目前国内将养老机构和幼儿园相结合且实际运营的主要有3家:南京锁金村第一幼儿园、武汉童心苑和贵阳巴学园,以紧邻而居的形式存在。据报道,这3所机构在运营中遭遇“水土不服”的现象,在2018年年底,锁金村第一幼儿园将养老院迁出,该模式宣告失败;童心苑园长表示收支持平,难以维持;巴学园则无后续报道信息
。
5 国内“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5.1 明确“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概念
机构是该模式的主要承载者,其中最主要的是硬件设施的配备,专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各类科学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着眼于世界,扩展视野,借鉴国外该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打造适合该模式本土化发展的科学方案;其次,进行多机构合作,如从生理和心理等角度满足老年人和幼儿的需求,达到社会代际关怀的理想效果;最后,针对老年人自身情况,打造“量身定制”的照护方案,如生理机能不能满足参与社会代际活动的条件时,应按需给予个性化的康养服务,避免人为地将老年人进行高低层次的划分。
5.2 明确利益相关者的主体任务
“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机构、社区、家庭和个人,明确各个主体的任务,有利于推动该模式有条不紊地运行,真正形成政府倡议、社区引导、家庭自发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政府在该模式的发展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公信力,打响模式品牌、获取大众信任、给予政策支持。首先,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舆论力量,向人们宣传社会代际关怀养老服务模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人们对该模式的接纳度,同时也为呼吁更多志愿者的加入奠定基础;其次,强调打破专业壁垒,实施多学科合作,让更多的专业力量助推该模式的发展;最后,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为该模式的设备配置、人员配置和多机构协作添砖加瓦。
通过概念分析法,对“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进行概念界定。虽然该模式在我国养老领域的实践多在养老机构和幼儿园之间,但社会代际现象在社区和家庭间也较为常见
,如“共享奶奶”
。通过分析其概念,了解其内在驱动因素、所需条件及影响因素,构建该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实施框架。
社区是孕育该模式的温床,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配合政府进行宣传,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主人翁意识
。英国南丁格尔之家采用福利彩票的形式,鼓励社区人民支持养老服务事业,为机构运营筹集资金;同时,招募社区志愿者,成立专门的志愿者委员会,参与讨论和日常事务的表决,一定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压力和专业人员的照护负担
。
经营进度指标与经营进度奖励共同构成了ERP沙盘模拟的时间控制器。通过每个经营年度对该指标的考核,一方面激励学生快速完成决策,避免在决策过程中过度博弈,另一方面为学生模拟了一个高压环境,进一步还原市场竞争中分秒必争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在众多选择中快速找到最优策略的能力。
家庭支持是该模式实施的基础
。该模式有一定的反对之声,主要出现在幼儿家庭,认为众多老年人和幼儿处在同一空间内,具有磕碰等风险,安全系数低,幼儿容易受到老年人不良之风的影响,影响幼儿的发展。家庭需要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该模式的发展,关注发展现状,发现不足及时给予反馈;投身奉献,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共同推动该模式的发展。个人是该模式的受众。老年人主要从生理和心理2个层面进行考量,适量锻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能适应该模式的老年人身体机能需良好,无负面心理,国外进驻ILC的老年人需进行一系列的资格评估。儿童要践行尊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参与到社会代际互动中来,用欢声笑语淡化老年人迟暮的哀伤
。
数字X线引导下下肢静脉造影不仅具有X线定位准确、图像清晰度高的优点,且能实时数字化获取数据,录像后可利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多角度分析检查结果[11-13],但由于对反流程度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且属于有创性检查,因此,在临床中并未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常用的下肢静脉疾病诊断检查方法[14-16]。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模式具有无创、动态显示血流动力、直接测量反流程度的优点,但其对深静脉瓣膜结构无法高清显示,且检查准确性易受检查者水平影响,因此,其虽然是临床首选的诊断检查方法,但对于部分深静脉病变仍需进一步行数字X线引导下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6 小结
在我国老龄化加剧、生育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国外“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的潜力
逐渐显露,但由于实证研究较少,经验不足,各主体间的权责边界有待明晰以及代际矛盾较突出
等问题,该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相较缓慢。为推动我国向积极老龄化社会迈进,需立足国情,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让“老+幼”社会代际关怀模式在我国落地生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通知[EB/OL].(2001-07-22)[2022-03-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23/content_5111148.htm.
[2] KALACHE A,GATTI A.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J].Advances in Gerontology = Uspekhi Gerontologii,2003,11:7-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EB/OL].(2020-12-18)[2022-03-15].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zyw/202012/20201200031204.shtml.
[4] 杨磊,邹思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与健康,2021(3):43-45.
[5] 陶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老有所为”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3):183-184.
[6] 国家统计局.《新闻直播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EB/OL].(2021-05-11)[2022-03-15].http://www.stats.gov.cn/tjgz/spxw/202105/t20210517_1817517.html.
[7] 武汉大学“十四五”时期人口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十四五”时期人口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6):20-28.
[8] 宋健.“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养老能力与养老风险——兼论家庭安全与和谐社会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5):94-102.
[9] 陈妍妍.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6):45-49.
[10] 杨留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问题与展望[J].魅力中国,2020(47):352.
[11] 郭林,谌基东.中国老年照护的嬗变、逻辑与制度完善[J].学术研究,2021(7):85-90.
[12] 陆杰华,刘林,刘静瑜,等.代际支持和社会支持对城市空巢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CLASS 2014年数据的验证[J].老龄科学研究,2020,8(2):3-14.
[13] 李细珍,钟昶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大健康,2021(18):14-15.
[14] 程一琼,李贝,董涵琼,等.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及综述[J].管理观察,2017(13):77-79.
[15] 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2-104.
[16] 高红.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2-47.
[17] UHLENBERG P.Children in an aging society[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9,64(4):489-496.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EB/OL].(2021-09-27)[2022-03-15].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7020/xgzc47026/Document/1713741/1713741.htm.
[19]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00(3):680-684.
[20] REITZES D C,MUTRAN E J.Grandparenthood:factors influencing frequency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ren contact and grandparent role satisfaction[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2004,59(1):S9-S16.
[22] BACKES G,NAEGELE G.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ragenerational conditions[J].Zeitschrift Fur Gerontologie Und Geriatrie,2002,35(4):267-268.
[23] NEWMAN S.A History of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J].Journal of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1989(20):1-16.
[24] 肖遥,左瑞勇.“老幼搭配”代际学习中心的优势价值及实现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3(1):63-66.
[25] YUAN Y F,XIAO W J.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 in urban China:the roles of loneliness and insomnia symptoms[J].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20,28(4):1310-1322.
[26] KRZECZKOWSKA A,SPALDING D M,MCGEOWN W J,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mpacts of intergenerational engagement on older adults′cognitive,social,and health outcomes[J].Ageing Research Reviews,2021,71:101400.
[27] TIAN Q.Intergeneration social support affects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mediator roles of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6,21(6):1137-1144.
[28] TSAI F J,MOTAMED S,ROUGEMONT A.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aking care of grandchildren on elders′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s between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s and the reduction of elder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between 1993 and 2007 in Taiwan[J].BMC Public Health,2013,13:567.
[29] 汤磊,朱俊红,梁昌勇,等.代际关系和老人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的文献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1):78-85.
[30] 王春燕,霍玉文.代际学习: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19(3):34-40.
[31] ZHONG S N,LEE C,FOSTER M J,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tie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s and older adults′health-related outcome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82),2020,264:113374.
[32] BOULANGER D,ALBERT I,MARSICO G.Gerontagogy toward intergenerationality:dialogical learning between children and elders[J].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20,54(2):269-285.
[33] PRIOR K,SARGENT-COX K A.Students′expectations of ageing: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imagined 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ageing anxiet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4,55:99-104.
[34] FLAMION A,MISSOTTEN P,MARQUET M,
Impact of contact with grandparents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views on the elderly[J].Child Development,2019,90(4):1155-1169.
[35] 张晶晶,文静.“老幼搭配”代际学习模式和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3):74-75.
[36] KEVIN T,NIGEL T,JAI R,
Is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J].Neurology,2020,94(15):1613.
[37] 范慧玲,徐志远.生态系统论视域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8-10.
[38] 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44-52.
[39] 杨清,吴风岭,杨风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17):313-315.
[40] 张静.中国老年人的需求分析——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27-30.
[41] YAO G,LIN W.PMC69 examining maslow′s 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 by using the items of the WHOQOL-BREF[J].Value in Health,2009,12(7):A399-A400.
[42] 吴宏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哲学底蕴[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2):31-33.
[43] 蔡金.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我国新时代的幼儿体育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5):69-73.
[44] KNIGHT Z G.A proposed model of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linked to Erik Erikson′s eight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J].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2017,24(5):1047-1058.
[45] 王家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1(6):37-40.
[46] 刘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及其德育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2):66-67.
[47] MELEADY R,CRISP R J,DHONT K,
Intergroup contact,social dominance,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a test of the cognitive-liberalization hypothe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20,118(6):1146-1164.
[48] 段哲哲,马冀,郑振清.时间可以改变台湾青年对大陆学生的偏见吗? ——两岸青年学生群际接触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9(2):20-30.
[49] 郝亚明.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J].民族研究,2015(3):13-24.
[50] ARZOO R,FROLUND T J P.The intergroup contact hypothesis and majority members′negative stereotyping[J].Tidsskrift for Samfunnsforskning,2014,55(4):415-438.
[51] Anderson C.Facilitating intergroup contact to reduce sexual prejudice:a contact hypothesis interv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47:673.
[52] 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等.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831-839.
[53] GUALANO M R,VOGLINO G,BERT F,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on children and older adults:a review[J].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2018,30(4):451-468.
[55] STROM R,STROM S,COLLINSWORTH P,
Grandparents in Japan:a three-generation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1995,40(3):209-226.
[56] 吴蕾,沈勤.国外老幼结合养老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调研世界,2021(3):75-80.
[57] Nightingale house hospice[EB/OL].[2022-03-15].https://www.nightingalehouse.co.uk.
[58] 李青云,徐桂华.代际关怀活动在养老机构老年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1,35(17):3083-3086.
[59] NEWMAN S,WARD C.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activities and behavior change in dementing Elders at adult day care cent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1992,36(4):321-333.
[60] 叶博,高俊岭,傅华.健康老龄化的潜在挑战——年龄歧视[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7,12(1):7-11.
[61] YAGHOOBZADEH A,NAVAB E,MIRLASHARI J,
Factors moderat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 on ageism: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2020,58(8):48-55.
[62] 裘知,罗文婧,张涛,等.综合福利设施老幼复合发展动力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中建筑,2021,39(8):33-38.
[63] 张璐,叶竹.基于老幼复合共享特征的既有住区全龄化改造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0):109-115.
[64] MORITA K,KOBAYASHI M.Interactive programs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bring smiles and conversation to older adults:time-sampling study[J].BMC Geriatrics,2013,13:111.
[65] ROSA HERNANDEZ G B,MURRAY C M,STANLEY M.An intergenerational playgroup in an Australian residential aged-care setting:a qualitative case study[J].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22,30(2):488-497.
[66] 侯勇,陈晓东,徐黎.小组工作介入社区代际融合养老服务实例研究——以“‘一老一小’成长ing”项目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4):18-21.
[67] 养老院开进幼儿园 “老幼同养”的温情与水土不服[EB/OL].(2019-04-16)[2022-03-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924459424283077&wfr=spider&for=pc.
[68] 贵州首家开在养老院的幼儿园——巴学园[EB/OL].(2016-12-14)[2022-03-15].http://xj.cnr.cn/2014xjfw/2014xjfwsh/20161214/t20161214_523337882.shtml.
[69] KESSLER E M,STAUDINGER U M.Intergenerational potential:eff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older adults and adolescents[J].Psychology and Aging,2007,22(4):690-704.
[70] D′AMEN B,SOCCI M,SANTINI S.Intergenerational car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young and young adult caregivers of older people[J].BMC Geriatrics,2021,21(1):105.
[71] 赵晨辰,刘刚田,陈卓,等.社区代际养老环境设计的探讨[J].轻工科技,2021,37(2):78-79.
[72] 共享奶奶[EB/OL].[2022-03-15].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1%E4%BA%AB%E5%A5%B6%E5%A5%B6/55874785?fr=aladdin.
[73] RAN L G.A study on the community center of the aged people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J].Journal of the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Korea Planning & Design,2009,25(3):11-20.
[74] 吴真.代际环境行为互动及其家庭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152-159.
[75] DAVEY A,EGGEBEEN D J.Patterns of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 and mental health[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1998,53B(2):P86-P95.
[76] RYAN E B.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evaluations and analyses of talk exchanged between older adults and younger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1994,39(1):1-3.
[77] PETERS R,EE N,WARD S A,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s bringing together community dwelling non-familial older adults and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21,94:104356.
[78] 马倩,张术松.老年人社会参与困境及政府责任研究[J].江淮论坛,2015(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