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
——以昆曲为例

2022-09-03李嘉楠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3期
关键词:昆曲跨文化戏曲

□李嘉楠/文

当今世界文化日益多元,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流失的严重危机,创新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戏曲发展的必经之路。昆曲是中国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本文以昆曲为例,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西方艺术传播的宝贵经验,寻求有效解决对策,探索昆曲跨文化传播的全新模式。

1 昆曲传播现状及相关思考

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包括“戏曲文本,舞台演出,影像制品等的海外传播流布,异质文化对戏曲的接受则包括异质文化受众对戏曲的评价,翻译,改编,演出,研究等[1]。昆曲行腔优美,缠绵婉约,柔漫悠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充分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超凡艺术造诣。

昆曲起源于14世纪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历经600余年的岁月。起初,昆曲只是民间传播的清曲,其流传区域也仅限于江苏苏州一带,而后经过不断发展传入北京,流行全国。在发展过程中,昆曲逐渐在各剧种中占据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曲形式。昆曲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是人类艺术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21世纪,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牡丹亭》《十五贯》等经典剧目先后被译为英文、德文、法文,昆曲的海外传播空间进一步拓展。白先勇团队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范围巡回演出,受到西方观众的热烈欢迎与普遍好评。2016年,适逢中西方两位戏剧大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 400周年,中英两国将这一年定为“汤公莎翁年”,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携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和《十五贯》亮相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以表演和讲座的形式,分别给外国观众带来了昆曲中最为典型的爱情和公案题材,多元化地展现了昆曲的文化内涵,给剑桥各界人士带来一场东方文化的视觉盛宴[2]。

昆曲出于自身传承以及发展的需要,必须走跨文化传播的道路。昆曲的跨文化传播,不仅可以拓宽昆曲学术研究的视野,也可以为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新媒体领域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全球化加剧,如何通过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戏曲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戏曲艺术主动走出去是戏曲行业的积极探索,可以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助力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昆曲的跨文化传播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推动昆曲跨越文化壁垒,打破意识形态上的隔阂,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是每一位昆曲从业者和文化传播者的光荣使命。

2 昆曲跨文化传播现存问题

2.1 传播主体有所欠缺

中国戏曲主要依靠舞台表演进行传播。当前昆曲跨文化演出的主体包括各地方昆曲剧团和海外当地自发组建的昆曲剧团。总体上看,昆曲的跨文化传播以官方组织为主,民间传播组织未成规模。海外传播也以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营利性质的演出较少。政府部门对于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扶持为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其发展模式和路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府组织的昆曲演出通常并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更加重视文化交流意义,演出目的旨在传播中国文化而非通过观众的认可来获取经济效益。长此以往,就会使得昆曲在海外群众中缺乏生存空间。相应地,客观上也会造成昆曲演出主体跨文化传播意识的淡薄。

除了舞台表演者的因素,作为另一传播主体的翻译家的缺失,也直接影响了昆曲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与效果。国内外先后有32人从事过昆剧英译,至今健在者仅20人,其中多半已步入古稀或耄耋之年,中青年译者奇缺,面临严重的断档危机[3]。其他语种的翻译人才更是屈指可数,扩充昆曲翻译行业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昆曲翻译难度极大,既需要有深厚的外文基础,也需要专业的昆曲知识。昆曲艺术家懂得昆曲文化,但是不熟悉外语也不了解外国国情;翻译人员懂得外语却缺乏专业的昆曲知识,无法将其隐含的意境准确地翻译出来,甚至在很多时候连外文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2.2 传播内容有待改进

虽然昆曲在海外的演出机会日益增加,但其在海外传播的内容仍有一定局限。目前,昆曲海外演出的剧目贫乏,题材单一,主要集中在《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爱情剧目上。经典剧目的海外传播利弊共存,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海外大获成功,入选全世界100部最著名的戏剧,名列第32位,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剧目[2]。但另一方面,昆曲主题千篇一律,缺乏新颖性,会使外国观众误以为昆曲只有爱情题材,难以满足外国观众的审美需要,无法在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获得竞争优势。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昆曲中特定的文化内涵难以用外语完全展现出来。如海外昆曲社2013年在纽约的演出视频中,昆曲 《牡丹亭》中[破齐阵]的第一句“径曲梦回人杳”,在汉语语境中更多的是指代梦醒了,景消了,人去了这样的意味,且是“杳无踪影”。而该句英语唱的是“From winding path,fading dream,he was vanished.”仅为字面意思的翻译,尚未贴合整体语境,大大削减了昆曲独有的艺术魅力[2]。

2.3 传播渠道需要革新

当前,昆曲的网络传播仍然集中在传统的网络媒体模式,新媒体利用率较低,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力度严重不足。由于昆曲展演在海外多见于高端场合,导致其在传播过程中忽视平民化的媒体平台,难以获得大众文化认同。同时,传播活动随意性很强,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传播体系,缺乏固定的传播渠道,不利于外国观众获取相关信息。昆曲海外传播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和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联系,没有重视传播渠道的选择,对于国外普及度较高的社交网站认识不充分,没有在海外观众关注度高的网站上进行足量的内容输出,网站更新速度慢,互动性较差,难以吸引海外观众,使得昆曲跨文化传播的辐射面严重不足。

2.4 传播受众尚待研究

目前,昆曲在海外的受众构成仍然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海外华人、从事东方研究或跨文化交流的专业人士以及少数对东方文化好奇的外国友人。由此可见,昆曲目前在海外观众群体固化,没有真正深入到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当中,无法进入西方主流文化圈。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异巨大,中国戏曲写意的艺术风格与西方写实的戏剧风格迥然不同,很多外国观众难以体会到昆曲中隐含的独特韵味,无法真正领略到昆曲之美。

跨文化传播要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只有使传播内容易于不同文化圈的人理解,才能不断增强传播效果,真正走入海外观众当中。戏曲要想真正深入海外市场,必须针对海外观众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一方面,昆曲受到政府政策的保护,部分剧团运营接受国家扶持,经济动力的缺失致使其对受众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昆曲表演者把大量精力放在艺术创作方面,缺乏针对海外市场的深入调研,未能及时准确地收集海外观众的反馈,忽视了对受众的认识和研究,导致昆曲的跨文化传播严重脱离受众。

3 推进昆曲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3.1 完善传播队伍

政府、国内外昆曲剧团以及个人要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推动昆曲跨文化传播的重任。国内专业的昆曲从业人员可以为海外的非专业团体提供理论和舞台表演方面的指导以及技术支持,让海外自发组成的昆曲团体更具规模,吸引更多外国人加入其中。同时,壮大译者队伍,充实昆曲翻译的后备力量,吸引更多中青年译者加入到昆曲翻译的团队中来。只有拥有足够的昆曲翻译从业人员,昆曲的翻译数量才能得到保障。而昆曲翻译的数量越庞大,海外观众就会有越多的机会接触昆曲,了解昆曲,喜爱昆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要中国人讲,也要让外国人讲,还可以中外合作来讲”。昆曲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合作的模式,由深刻了解外国市场的外国译者和可以充分体会昆曲文化内涵的中国译者齐心协力,共同进行昆曲的译制工作。

3.2 优化传播内容

在剧目选择上,除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爱情题材,可以适当拓宽剧目选择范围,使海外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更加多元化的昆曲作品。例如,在海外演出时可以从《鸣凤记》《清忠谱》等政治斗争题材作品,或《义侠记》《四声猿·骂曹》等历史演义题材作品,抑或《南柯记》《安天会》等神魔仙佛题材作品中选取受众感兴趣的题材范式,使海外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更加多元化的昆曲作品,从中选取受众感兴趣的题材,满足其审美需求,吸引更大量的海外观众。昆曲的跨文化传播不应满足于再现中国戏曲的原始面貌,而应通过融合创作征服国际观众。针对那些包含普世情怀的昆曲作品,要在保留其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创新,使其更贴近海外群众,符合时代语境,充分展现自身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在翻译过程当中,唱词部分可以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词汇,例如,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在翻译《十五贯》时,娄阿鼠深夜潜入尤葫芦家,发现其醉卧床榻,枕头下却有不少铜钱。偷取十五贯钱时,不小心弄醒了尤葫芦,尤葫芦突然醒来大叫:“哪一个?不好了,有贼!”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杨宪益夫妇将“不好了”译为“Help”。这样通俗易懂的词汇在舞台上可以帮助外国观众迅速理解剧情,减少其欣赏昆曲过程中的困难。同时,也可以在坚持昆曲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消减海外观众的认知困难,使其更好的享受昆曲的艺术魅力[4]。

3.3 拓宽传播渠道

昆曲要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的思维,在尽可能多元化的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深入了解海外普及度高的社交媒体,例如Instagram,Facebook等,设置专门帐号定期发布昆曲的相关知识以及演出信息。与此同时,除了在外网定期进行内容输送,还可以发行各种新媒体时代受众最广泛的文化行业衍生产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推动昆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昆曲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昆曲中有代表性的故事桥段、知名演员与昆曲气质相符的旅游城市融合起来,发行配套的音像、图书、游戏,打造有聚合力和影响力的昆曲品牌。同时,可以将昆曲与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融合起来。英国剑桥大学“康河计划——保护即将消失的世界”项目组与江苏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和中国7家昆曲院团联合打造中英双语的“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这种全新的形式将助力昆曲冲破时空和语言的限制,使其可以即时传播,实现全球共享。

3.4 尊重受众心理

昆曲除了参加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应该大力走出国门进行商业演出,以经济效益激励昆曲从业者重视海外观众的反馈。同时,针对西方观众普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缺乏了解的问题,应大力传播昆曲基本知识,令国际友人充分享受昆曲充满古典韵味的唱腔、美轮美奂的舞台、以及精美绝伦的戏服所带来的视听盛宴。白先勇先生在青春版《牡丹亭》世界巡演之前,在美国大学开设昆曲讲座、选修课,举办昆曲演员见面会等活动,帮助更多人了解昆曲,消除其理解上的障碍,吸引更多人来到剧院欣赏《牡丹亭》[5]。

灵活运用跨文化传播技巧,在保留中国传统戏曲内涵的前提下,以海外观众的喜好为导向,根据海外观众的文化圈层、欣赏水平等选择有针对性的剧目。例如,针对东亚、东南亚等对中国文化较为熟悉甚至与中国文化同宗同源地区的观众和对中国文化较为陌生的西方观众要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官方正式文化交流活动的观众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盈利性质演出的观众也要有所区分。通过调查分析受众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要,真正深入海外市场,更好地助力昆曲跨文化传播。

4 结语

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昆曲应该在与跨文化艺术反复不断地交流、碰撞、融合中寻找到属于自身发展的最优路径。我们应该正视目前昆曲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全新的表述方式在保留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多角度、立体化地向世界展示昆曲艺术,通过昆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引用

[1] 徐翠.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从“比较文化学”到“跨文化传播学”[J].现代传播,2013(4):77-80.

[2] 张一方.昆曲《牡丹亭》的海外传播[J].当代音乐,2017(17):46-48.

[3] 朱玲.中国昆剧英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2019,40(5):84-88.

[4] 彭莹.析昆剧《十五贯》的海外传播[J].职大学报,2018(5):63-67.

[5] 李梓尧.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跨文化障碍与对策[J].青春岁月,2021(21):20-21.

猜你喜欢

昆曲跨文化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