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视剧《十送红军》

2022-09-03姜磊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3期
关键词:战士信仰红军

□姜磊/文

电视剧《十送红军》2014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现象,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1)“高扬主旋律、情满长征路 ”满足了观众渴求信仰和爱的心理诉求;(2)“悲壮的故事情节、惨烈的战争场景”满足了观众受虐的情感体验;(3)“借鉴中外、制作精良”满足了观众渴求精品的审美期待。

电视剧《十送红军》2014年6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就算碰上世界杯开赛,仍然以1.234%的高收视率夺冠,市场份额达到了3.503%。从索福瑞调查数据可以看到,该剧开播后,在中央电视台全部频道播出的电视节目中的收视率居于榜首。例如,《黔南日报》在2014年7年16日的一篇名为“《十送红军》用信仰与牺牲感动新一代青年人”的文章中提到:“《十送红军》开播以来,稳居收视榜单前三甲。……在电视剧播出期间电视剧《十送红军》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已逾1.4亿人,讨论量近三百万。”截止收官日的不完全统计,相关微博的覆盖量达到1.05亿。以“电视剧十送红军”为关键词的搜索词条在百度搜索引擎的峰值达36万次/日。据各大视频网站的剧集点击量显示,其剧集视频以破亿的高点击量登上了视频网站的优势推广资源位,花絮、片花等周边视频也在播出期间突破了两千万的点击。作为一部网站外购的国产电视剧,其点击量甚至高于一些青春偶像题材的国产作品以及网站购买的海外版权剧。这反映了主旋律同样能拥有众多的观众、同样能获得观众的喜爱。这部由北京小马奔腾制作出品、李修文编剧、毛卫宁导演的战争片,用信仰与牺牲感动了观众。分析该剧在当时形成热播的原因,可从接受美学角度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 “高扬主旋律、情满长征路”满足了观众渴求信仰和爱的心理诉求

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充分接触、深入交流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受到了西方理性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及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等负面价值观的影响[1]。社会转型在造就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文危机,出现了人与社会的对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进而引发人们在情感上的空前危机和迷茫。可以说,信仰危机和情感危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和青年人所面临的问题。基于这种原因,作为接受主体的观众在心理上会产生渴求信仰和爱的心理诉求,该剧可以用“高扬主旋律、情满长征路”来概括,而这又恰好满足了观众渴求信仰和爱的这样一种期待视野。

《十送红军》 通过红军战士坚守信仰的感人故事,让观众切身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深受观众的喜爱。它“从普通红军战士的视角出发,诠释了‘信仰·承诺·牺牲’的主题,以十段励志传奇传递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正能量。[2]”该剧以一种群体雕塑式的存在,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所坚守的革命信仰和再现了他们那坚定的革命意志,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例如,青年演员佟大为在饰演张二光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张二光建立信仰的过程。张二光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了何谓信仰,也非常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信仰,并且因为这个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该剧用坚毅信仰讲述了一段段铁血传奇,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洗涤净化着观众的心灵。从钟石发、张二光、戴澜、贺老憨、贺坚、邓模范、沙奎、伍炳、贾班长、高福星,在追忆这些为了信仰而牺牲的红军战士们时,观众始终无法释怀,感动不已。例如,戴澜最开始只是一个胆小爱哭、遇见敌人甚至连枪都不会开的文艺兵,最终饱受打击的她为了信仰而不惜毁容、吞碳,看着战友一个个倒在自己眼前,一直隐忍的她再也忍无可忍,举刀刺向敌人,成为一名英勇无畏的女战士。还有那个被称为邓模范的邓秋生,观众透过荧屏深切感知到了他内心的挣扎、疑惑和退缩,同时也见证了他由一个新兵蛋子到逐渐建立信仰并最终成为一名有坚定信仰的红军战士的过程。中国工农红军为实现美好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是当前很多人所缺乏的。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益而忽略了信仰和道德。该剧的播出让观众看到了一种可以托付的信仰及其信仰的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一方面能够尽享物质盛宴,但另一方面,精神层面的情感需求却并不是那么理想,特别是源于情感、忠于情感的痛苦与迷茫在困扰着人们,甚至这种痛苦和迷惘还愈演愈烈。作为接受主体的观众在该剧中看到了人们所渴求的纯真情感——爱,这是一种在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塑造和感召下凝聚起来的生死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和战友情等。如老兵钟石发悲壮的救子历程,就呈现了在革命征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情。还有贺坚与叶小桃这对恋人的战火绝恋,演绎了在革命征程中血色浪漫的夫妻情。又如两个模范邓秋生对模范战士荣誉的共同维护,显示了在革命征程中肝胆相照、生死相依的战友情。剧中把人们的复杂情感变得非常单纯,这正是现代人羡慕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的关系渐行渐远。观众被剧中的那份美好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深深打动了,发现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过程中爱的重要性。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张二光、钟石发、戴澜、贺老憨、贺坚、邓模范、沙奎、伍炳、贾班长、高福星等红军战士正是在给予的过程中,他们升华了他人的生命意识,也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旦人真正成为人,一旦他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人性的关系,那就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3]”

2 “悲壮的故事情节、惨烈的战争场景”满足了观众受虐的情感体验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情感的真实、彼此间的信任、道德的养成、个体的独立和发展、以及社会价值取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4]”在这一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痛苦的关系或情景中,或遇到失败,或遇到受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对受虐感受的心理的追求是潜意识中主动进行的。[4]”观众对电视剧《十送红军》的热衷包含着一种心理意识上的受虐的追求,这是一种心理意识上的默认,人们在其中愿意接受这种虐待所至的独特感受。这种独特的受虐文化使此种艺术形式也受到了观众的狂热追捧。可以说,剧中“悲壮的故事情节、惨烈的战争场景”满足了观众受虐的情感体验,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张倩认为“悲剧更能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冲击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更能彰显历史精神的宝贵与崇高[5]”。该剧是一部悲剧,它突破性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它叙写了红军战士的悲壮故事以及死亡所带给人的忧伤;同时该剧也是一部“虐剧”,它既虐剧中角色(红军战士)又虐受众。剧作中,编剧李修文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死难者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导演毛卫宁也把拍摄的重心全部放在了那些为了信仰不惜流血牺牲的小人物身上,让他们时时深陷险境、处处面临绝境,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不忍直视的悲壮而又感伤的画面。在这十个故事中殊途同归,那就是壮烈牺牲,无一幸免。剧作设置了大量的夜戏和雨戏,也呈现了大量战场厮杀的惨烈画面,几乎每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都牺牲了。许多观众看罢剧情之后心痛不已、唏嘘不已,甚至还激动得在网络中大加评论。这种甘受折磨的情感体验给观众带来一种别样的、独特的感受——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相比于一般电视剧的起承转合,该剧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令其发展脉络更加紧凑,高潮点也更密集。残酷写实恰是正视历史,编剧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叙写真实地还原了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的惨烈,导演也通过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真实还原了那段惨烈的历史。“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出发,1936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6]”在这段峥嵘岁月里,红军战士的牺牲是触目惊心的。剧中残酷场景的设计是用影像完成残酷战争的极致之美。该剧的美学原则是侧重表现,通过尘土飞扬、炮火连天、子弹横飞的逼真镜头表现最大尺度的酷烈战争场面,其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直击人的心灵。在大众文化背景繁冗、高压、情感虚无的节奏下,人们生活在为自己铸造的精神世界里,除了自己和少数亲近的人,不愿再去承担出于道义上的责任、义务,在这看似保护自我的意识中,其实更多的是人们社会责任感缺失。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中人们情感的真实、彼此间的信任、道德的养成、个体的独立和发展、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该剧用普通红军战士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社会责任感。该剧通过惨绝人寰的战斗,让观众深切感受到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同时,观众对红军的壮举心生敬畏之情,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3 “借鉴中外、制作精良”满足了观众渴求精品的审美需要

《十送红军》在央视一套及搜狐视频播出后收获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该剧播出后口碑不错,这体现了作为接受主体的观众对小马奔腾“坚持打造优质作品的理念,坚持开发精品剧”[7]的肯定。很多观众认为这是中国战争剧的一个突破。影评人木易孝敦称自己这段时间就两件事,一是看世界杯,二是看《十送红军》。该剧之所以得到观众的认可并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其在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好剧、热播剧并加以创新是分不开的,它对好莱坞电影、国产穿越剧、主旋律影视剧等剧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该剧“借鉴中外、制作精良”满足了观众渴求精品的审美期待。

欧美的文艺作品大都从个体来表现战争,《十送红军》也采用了这种微观战争史的方式来表现长征。同时该剧也坚持了我国军旅剧该有的现实主义色彩,它围绕十个小人物叙写他们的人生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战友的生,将那种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精神传递下去。本剧采用单元式的故事模式,有利于观众接受剧中所展现的那种苦闷却又压抑的“长征”故事。该剧从小人物辐射开去,讲述着一个个长征故事,其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红军戴澜;有拯救大兵瑞恩式的老兵父亲钟石发等。这种单元剧的风格就是吸收了美剧单元剧的结果。该剧使好莱坞拍摄器材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拍摄演员的文戏和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方面,无论是在拍摄手法还是在运镜方式等细节的处理上都进行了创新。

该剧是主旋律作品中的精品,它是对国内主旋律影视剧的借鉴与创新。该剧的题材新颖,遵循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更加贴近大众的心灵,打破传统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具化宣传”为本的风格,在重大历史背景下建构起合理的人物图谱,以真实的细节塑造人物的真性情。这一点可以说是受到《亮剑》的影响。该剧彰显红色主旋律特征,但又不落窠臼。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很多,如《长征》《四渡赤水》《雄关漫道》等,但是如本剧这样着眼于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的影视作品却是首次。该剧有创意的叙事模式: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让那些籍籍无名的红军战士站在了舞台中央。可以说,《十送红军》是写给无名战士的一首赞美诗,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它用最草根人物讲述最伟大史诗,前所未有的战争与人性视角。该剧的这种电影水准的制作和拍摄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在中国电视剧题材中穿越剧作为一种新的题材,于2011年曾在荧屏上红极一时,深受观众的热捧。该剧吸收中国穿越剧的精华,剧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穿越到现代,成为当今陆海空三军中的一员,意味着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是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同时也预示着这些英雄将永垂不朽,其崇高的精神永世长存。剧尾让钟石发在博物馆里凝望着那张老照片的镜头,瞬间又把观众拉回到了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意蕴丰富隽永。该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穿越,符合观众的情感期待。总之,电视剧《十送红军》符合观众的接受需求,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典范之作。 ■

引用

[1] 胡腾飞.新世纪干部队伍信仰缺失现象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2021.

[2] 夏斯伟.战争军旅电视剧《十送红军》[J].电视研究,2014(7):81.

[3] 埃里希·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25-330.

[4] 吕佳,马舒宁.论中国穿越剧中的受虐心理[J].四川戏剧,2013(8):45-47.

[5] 张倩.雄关漫道中的悲与美——·电视剧《十送红军》的悲剧美学分析[J].戏剧之家,2019(16):97+99.

[6] 应琛,刘绮黎.长征中震撼人心的数据[J].新民周刊,2016(41):36-37.

[7] 陆瑶.小马奔腾不追IP追精品[J].电视指南,2015(10):98-99.

猜你喜欢

战士信仰红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论信仰
超级战士要上网
铁的信仰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