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2022-09-03周文彰
周文彰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大众,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追求。怎样努力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我想从三个层次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切入点
既然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是我们每个诗人的责任和追求,那么,怎么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破题。我想是不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作为努力的切入点。
(一)从题材入手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有很多题材值得我们用诗词来表达。现在,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山水田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迎来送往、花前月下、爱恨情仇,甚至四时节气、酱醋茶酒等等,都被无数诗人词家写入了诗词作品。就是说,诗词的题材已经无所不包了,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今后还有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将逐渐被诗词作者所青睐。
如果从提高诗词创作水平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要对题材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发现和挖掘。我们可以见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是诗人的个性化选择;也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调研和策划,发掘和筛选一些更有新意、更有趣味的题材来写。
什么叫有新意、有趣味的题材呢?就是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反映时代进步、反映时代呼声、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标志的,还有人民群众的所爱所恨所盼所愿,还有当今时代更为广泛的大众空间、各阶层的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工作状态或生存环境等等。
题材问题,也就是诗词反映什么、讴歌什么、追求什么、鞭笞什么的问题。诗词写什么、怎么写,是诗词创作的重大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用心谋划。毛泽东主席甚至主张诗词“要写重大题材”,他的诗词很多都是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题材。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号召文艺工作者“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议的讲话)。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全国诗人写的《百年诗颂》已经出版,写的就是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历程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如果更多诗人都这么去做了,那么我们的诗词作品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身边的人物和现象上,可能会更加贴近时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即使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能够挖掘出很多我们平时所不曾想到的内涵、不曾有过的思考。
让诗词题材更加贴近时代,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大众,可以有助于我们从创作起点上提高水平。
(二)从用词入手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确定了题材之后,我们用什么样的“砖瓦”和“木料”把它们搭建成一座诗词的小屋或者一座恢宏的诗词大厦呢?这个“砖瓦”和“木料”就是词语。诗的用词一直是诗词界关注的又一重大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因为用什么词、怎么用词,直接关系到诗词创作水平。所以,写诗必须“炼字”。“僧推月下门”最后被改成“僧敲月下门”,就是诗词史上“炼字”的经典案例,流传至今。
为了提高诗词创作水平,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反复琢磨,选用合适的词来表达我们已确定的题材。一首诗词16个字、20个字、28个字、56个字、100个字……如何把选定的题材刻画得惟妙惟肖、动人心扉、夺人眼球,这是我们必须要下的一个苦功夫。不少人说过写诗要少用成语,一个成语,合乎题意又合平仄,用来确实省力,但艺术效果却不一定好。我们还要杜绝标语口号,因为标语口号不合乎诗的审美要求。日常俗语也要慎用,因为它们太“平”,有的太“俗”。如何反复“炼字”,反复琢磨推敲,这肯定是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切入点。
诗中用词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反映时代新事物、新风貌的词语,能不能直接入诗?这个话题如果认识不一致,那么有新意的题材写出诗来还是老面孔,因为新词如“高铁”“互联网”“快递”等,在古诗中没有出现过,很可能被认为“不是诗的语言”,而只好把“高铁”化用为“长龙”之类。可是,用“老词”表现“新事”还能反映时代的变化吗?如果代表时代特色的“新词”不能用而要用“老词”去代替,那么若干年以后,后人怎么判定这些诗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写的呢?我们现在经常通过《诗经》、通过苏东坡等人的诗词研究那些遥远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风俗民情,因为《诗经》、苏东坡等人的诗词大量使用了他们那个时代的词语。如果我们都依照古人用过的词语来创作诗词,就难以真正反映新时代,难以在古人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诗词意象。有鉴于此,我写了《强化诗中用词的时代性》一文,我这里不再重复。后来,我又根据新词入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偏颇,分别给扬州、潍坊诗友写信以补充我的想法。这篇文章和两封信都收入了我即将出版的《会长的使命——源自中华诗词学会的体验》一书中。这是一孔之见,不一定对。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新词入诗”问题。
(三)从手法入手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手法就是诗词创作的表现技巧。比如按时间顺序来描写还是逆时针倒叙呢?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还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呢?是用赋的手法呢,还是使用比兴的手法?格律诗词的韵律是固定的,而表现手法却是无穷的。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表现手法,就会写出不同韵味的诗词。所以,如果我们在表现手法上多下一点功夫,也能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古诗的很多表现手法十分高明,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赋、比、兴就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赋这一表现手法就是直接陈述;比,就是用比喻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这一手法,就是借事开头来引起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毛泽东主席说他的《卜算子·咏梅》是反修正主义的,他用的手法就是比兴,目的在于寄托,即托物言志。
诗词写作教程一类的书不知大家读过没有?最好精读一两本,这是诗词创作理论。虽然懂得诗词创作理论不一定就能写好诗词,但创作诗词是需要理论指导的。诗词写作教科书把诗词手法分得很细,我有印象的修辞手法,像拟人、借代、夸张等;有描写手法,如白描、渲染、虚实结合等;有抒情方式,如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不同抒情方式。赋、比、兴有说是表达方式,有说是章法技巧。我们不必区分得那么严格,把它们都看作是表现手法、写作手段也是可以的。各种手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词的一大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当然还有象征手法,如以松树象征英雄气概,以梅花象征高尚品格,以明月代表美好事物等各种表现手法都是应该学习和化用的,也是我们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淡化“口号体”色彩所必不可少的写作技巧。
当然,就我个人阅读习惯,我喜欢主题明确、语言明白的诗词。有的诗词写得云遮雾罩,不看注释根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读起来颇费劲。在交流中,很多诗人和读者都赞同这个观点。
(四)从意境入手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诗词特别讲究意境。有无意境,成为诗词是否精彩的重要标准;不同的意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好的意境,让你赞不绝口,让你爱不释手,让你陶醉其中。如果没有意境,诗词题材选得很好,用词也有时代性,表现手法上也做了一番变化,但没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意境来,诗词也就索然无味。
最近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带着学生朗诵一首苏东坡的《定风波》,这事在网上火了,苏东坡的这首词也火了。苏东坡被贬黄州,一次野外归来遇雨,又无雨具。他拄竹杖、着草鞋,在别人看来甚为狼狈。可是他不这么看,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整首词幽默诙谐、乐观豁达,写出了在困难、逆境面前的积极态度,写出了面对人生和仕途坎坷的坦荡胸襟,显得意境高远,潇洒自如。
苏东坡的案例给我们树立了鲜明的榜样。我们在选好题材之后,就要在创作出什么样的诗词意境上下功夫、动脑子。
所有以上四点,都在于构思。构思,是作者对诗词在内容、形式、手法等各个方面的思维活动。要提高诗词创作水平,关键在构思。
二、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路径
题材定了,用词也知道推敲了,知道使用不同表现手法了,知道要着力创造意境了,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愿望呢?这里有个办法或路径问题。
(一)反复打磨
我觉得第一重要的是反复打磨。一定要反复打磨!人们早就认识到文章是改出来的,而诗词呢,是锤炼出来的,是一字一字地琢磨出来的。换一个字,诗味就有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我为了治腰痛坚持游泳,写了一首绝句《泳池》,尾句先是“多姿竞泳葆青春”,总觉得俗就放下了,很久以后突然冒出一个“秀”字,男女老少“济济一堂”,是在“多姿竞泳秀青春”啊!感觉诗味立马就起了一点小小的变化。
所以,诗稿初成,不要急于出手,把它放一放,过若干天再来看看,可能会发现原来的不足,就有了修改的路子。如果让它沉淀沉淀,摆上一两年之后再来看,可能又会从旧作中看到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写诗,在创作上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积淀。遇有必须短期交稿的应酬之作,没有多少时间沉淀。但基本上放一天还是可以的,我们就把它放一放,捂一捂,然后再琢磨琢磨,绝对是有好处的。当然,一些快手出口成诗,未必需要这样,但绝大多数好诗是经过反复修改的。
(二)相互切磋
诗人之间,结交一二挚友,把作品相互发一发,真心实意地征求意见,有时给你改一两个字,诗味诗意就会不一样。一位著名诗人祝贺中华诗词学会五代会召开的五律,写成之后,发给多位同仁,要求大家提意见。最后他对这些意见认真地作了回复,讲了吸收和不吸收的思考,写得清清楚楚。他写诗很有名,功底也很厚,还这样征求意见,追求诗的完美,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启发我们,无论何人,都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毛主席写诗,就有请郭沫若、胡乔木、臧克家等人提意见的故事。其实,请别人帮你改诗,不低架子,反倒体现出一种胸襟、一种境界。2008年,中组部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英语强化班,一位部长作为上一届学员来介绍学习经验,他说,我们这么大年纪学英语就是要有“不要脸”的态度,逢人就用英语说话,不要怕说不好,不开口怎么能把英语学好呢?这句话让我们这届学员特别受益。我们写诗同样需要放下架子,虚心求教,相互帮助。当年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
我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后,讲话有时事先写了稿子,有时讲了之后根据录音整理,凡是我感到没有把握的,发表之前会请诗词界几个同志看一看,看有什么不妥。因为我入诗词界的时间短,不了解的事情很多,讲的不准确甚至讲错了,就不合适。请同志们把把关,就会少出笑话、不说错话。
(三)鉴别比较
鉴别比较,就是同样题材的诗,比如送别诗、咏物诗、山水诗,看看当代著名诗人是怎么写的,古诗是怎么写的,从中寻找差距、寻找灵感。我们学书法,临摹是不二法门。临摹这个关过不去,书法不可能写好。王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是半天临摹半天创作,临摹就是临摹经典书法作品。这样一个书法大家还坚持临摹,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学诗词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熟读”然后下笔,会受到很多启发,也会有修改的路子。
这个方法,我就用过。我有一本书叫《诗咏运河》,是用诗词描写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沿岸的36个城市、58个世界遗产点,还有6条世界运河。我就看过古人是怎么写诗怀古的,比如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通过鉴别比较有助于我们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当然,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路径较多,大家可能各有高招,我就讲这三条。
三、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根基
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根本在于提高自身素质。怎么提高?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多读诗词经典
古人作品,一直传承到今天,经久不衰,就成了经典。经典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多读经典是我们一个永久的基本功。古人留下了大量经典诗词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吸取灵感。大家有没有做到每天读经典,可能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们要把读经典作为打牢诗词创作基本功的必修课,每天都能读几首诗词经典,反复咀嚼,从中体悟,从题材、用词、手法到意境来学习领会。这应该养成习惯,坚持下去,久久为功,必有收获。
(二)提高文化修养
要想提高诗词创作水平,仅仅停留在诗词的范围内是难以奏效的。它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文化素质,哲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民族学的、语言学的、修辞学的、美学的、心理学的,等等。从事诗词创作,哲学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社会科学的书,我们读多少本都不多余,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学习多种思维方式、多种研究方法。所以诗人要多读书,多读经典书。我反复告诫我的博士研究生少看文章多读书,看文章给我们的知识是鸡零狗碎,不成系统,只有一本一本地读书,才能够有系统的知识积累。有人告诉我,一些人除了写诗,连个应用文都写不好,更不要说去写理论方面的文章了。这个课需要补。
(三)深入实际生活
我们天天都在生活当中,还要深入生活吗?真的需要。今年“五一”劳动节写劳动者的诗,就被人找出了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诗句,批评作者脱离生活,比如说环卫工人不怕“雨雪风霜”“惊雷闪电”在清扫,实际生活有这种情况吗?比如把快递小哥起早贪黑送货写成是“甘于奉献”的“高大上”,这合乎事实吗?听听这些批评是有好处的。写生活就要熟悉生活,写普通百姓就要深入他们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写出来的诗就会更加靠谱、更加贴切。
最后,我要说明,讲如何提高诗词创作水平这个话题,需要专家、需要高手来讲。我这里只是结合自己学写诗词的体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线索,供大家深究和拓展。更多的是出于希望。祝大家在诗词创作上有新水平和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