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卵巢平滑肌肉瘤一例
2022-09-03薛治乾陈桂妃王名法王明华
薛治乾,陈桂妃,王名法,王明华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海南 海口 570311
卵巢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of the ovary,POLMS)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原发于卵巢的平滑肌肉瘤非常罕见,约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0.1%[1],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混淆。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1 例我院近年收治的原发性卵巢平滑肌肉瘤患者,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54 岁,因“排便困难1 年,尿频5 个月”于2020年1月6日入院。患者于2019年1月开始出现排便困难,需服用导泻药物促排便,于当年8月出现尿频。既往月经规律,约52 岁绝经,患有糖尿病3年,高血压1 年,目前血糖、血压控制良好。查体:下腹部隆起,腹部正中见一长约25 cm纵形手术疤痕,腹部可触及一起自盆腔包块上达脐平,左侧达脐旁5横指,右侧达脐旁3横指,质硬,活动差,无压痛。妇科彩超示:子宫后方可见一实性低回声团,与子宫体、宫颈后壁分界不清,范围约17 cm×12 cm×11 cm,团块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图1)。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 均在正常范围,鳞状细胞癌抗原(6.73 ng/mL)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03.6 ng/mL)稍升高。术前诊断子宫浆膜下肌瘤,在全麻下行腹式全子宫+双附件+盆腹腔及肠黏连松解术。术中见空肠紧密黏连于脐部以下腹膜,左侧卵巢明显增大,大小约18 cm×12 cm×11 cm,大部分为实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局部可见一直径约2 cm破裂口,可见鱼肉样组织,表面附着被压迫的左侧输卵管,外观明显扩张,宽约1.5 cm;右侧附件显示不清,子宫形态正常,大网膜、膀胱表面、肝脏表面、膈肌及腹膜表面均光滑,未探及病灶。术后患者暂不同意化疗。1年后随访,患者已故。
图1 子宫后方可见一实性低回声团,与子宫体、宫颈后壁分界不清
术后切除标本:左侧卵巢肿物大小约17 cm×15 cm×10 cm,表面见部分被膜,切面呈结节状,灰白淡黄色,局部切面半透明,可见坏死。术中快速病理镜下:瘤细胞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细胞有异型性,核呈长梭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计数约20个/10HPF,胞浆丰富,偏酸性(图2),可见出血及肿瘤性坏死。术中病理诊断为(左侧卵巢)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考虑为纤维肉瘤。术后病理改变与术中大致相同,但细胞异型性及坏死更明显(图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SMA+++(图4);desmin+++,vimentin+++,CK 灶+,EMA 灶+,CD56灶+,α-inhibin-,CD10-,WT1-,Calretinin-,Ki-67 60%+。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卵巢)平滑肌肉瘤。
图2 肿瘤细胞有异型,核分裂象易见,胞浆丰富,偏酸性(HE染色×400)
图3 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大片出血及肿瘤性坏死(HE染色×200)
图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SMA+++(×400)
2 讨论
平滑肌肉瘤多数发生于富含平滑肌的器官,好发于子宫、消化道及腹膜后[2],临床上发生于卵巢罕见,恶性程度高且预后差。文献显示卵巢平滑肌肉瘤发病年龄范围比较广,12~84 岁均有报道[3],主要见于绝经后妇女。临床上该病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感,晚期肿瘤迅速增大,多数超过10 cm,患者可出现下腹部包块、腹胀以及排便困难和尿频等盆腔压迫症状[3]。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卵巢上皮癌相关性抗原CA125的升高,妇科彩超及影像学MRI可协助诊断[4]。本例患者54岁起病,早期并未出现相应体征,随着肿瘤的生长,先后出现下腹部包块、排便困难、尿频等症状,预后差。
卵巢平滑肌肉瘤早期难以明确诊断,通常是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时才得以确诊,妇科超声及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内部的结构,无法明确肿瘤的来源及性质[3],明确诊断需要结合病理显微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5]。显微镜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呈长梭形或卵圆形,两端圆钝,每10个高倍镜视野≥10个核分裂象,胞浆丰富、偏酸性,并且有出血及肿瘤性坏死[6],少数病例肿瘤细胞显示明显的多形性[7]。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通常表达SMA、desmin、vimentin 和h-caldesmon,部 分 表 达CD34、ER、PR[8],不表达α-inhibin和CD10。
卵巢平滑肌肉瘤虽然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但大多数病例形态上并不典型,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①纤维肉瘤:本例术中镜下见细胞密集,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且有出血坏死,结合肿瘤所在部位误诊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纤维肉瘤。两者临床表现及镜下组织形态相似,难以鉴别,尤其在术中冰冻时。常规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表达SMA、desmin,不表达性索间质标志如α-inhibin,可资鉴别。②卵巢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卵巢子宫内膜间质肉瘤CD10阳性率可达100%[9],该例CD10 阴性,故可排除。③转移性平滑肌肉瘤:包括胃肠道、腹膜后及子宫平滑肌肉瘤转移,本例左侧卵巢肿物表面可见输卵管附着,子宫形态正常,腹膜后及胃肠道未探及病灶,故均可排除。总之,卵巢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少见,诊断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因术中冰冻情况下不能行免疫组化染色,故不能明确诊断,建议诊断为梭形细胞肿瘤,因肿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伴出血坏死,需警惕恶性可能,待常规及免疫表型明确诊断。
卵巢平滑肌肉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长期异常排卵有关,也可能与体内雌孕激素变化有关[3]。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平滑肌肉瘤可能与EBV 病毒感染有关,EBV 病毒核抗原-2 蛋白及EBV受体CD21 在该类患者的平滑肌细胞中可阳性[10]。研究发现,Rb、P53 及Brcal 基因异常表达可能会导致平滑肌肉瘤的发生[4]。有个别文献报道平滑肌肉瘤与家族遗传有关[11]。
卵巢平滑肌肉瘤恶性程度高,目前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推荐的治疗方法与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一致,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为辅。相关研究证实,术后全身采用含铂类联合化疗比单一药物化疗效果明显[2],也可用多西他塞和吉西他滨化疗改善疾病预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