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太极拳不能丢掉的几大原则

2022-09-03邹柱石

金秋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陈式宗师和顺

文/邹柱石

太极拳本为武术,由于其养生健身效果明显,故它在当代中国非常普及。今天,为追求其传统武功魅力而练该拳的群体,占比仍然不小。但是,要想通过太极拳练出御敌制胜的本领,则有几大练拳原则不能不知。

太极拳从创编伊始承传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从威名赫赫的陈式太极拳出现,到之后发展出的杨、吴、武、孙诸派,都是在武林中站住了脚的。尽管由于早期的宗师们文化、修养、禀赋等的不同,它们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但是太极拳的共性则是始终保持并被严格遵守着的。

那么,太极拳的共性是什么,有哪几大原则是我们不能丢的呢?

笔者以自己狭隘的认识和体会,认为练太极拳以下几个方面必须重视、必须体现出来,否则就是练几十年也将一无所成。

一、整体运动

太极拳必讲整劲。有了整劲,方能以慢制快、以小打大、以弱御壮、以柔克刚。什么是太极拳的整劲呢?说具体了就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必须来自与腰胯和足跟的通联。手足飘浮、全身散乱,是常见的练拳病象。还有的,看似全身沉稳,但过分强调走梢节——走手,躯干被放在主从关系中“从”的位置不说,甚至“从”意都丢掉了,这肯定也是不符合整劲原则的。

人体梢节的运动,如手足,必须有根,根来自松开后的腰胯和重心入地的支撑脚。手动非仅仅手动,手必须与脚跟接通(通联),必须以后腰胯带动;脚腿之动,亦必生根于后腰胯和另一只脚,全身重心松沉至支撑腿的脚跟之下。

如是形成全身之整劲。有整劲,方能言太极拳的功力。

二、阴阳相济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家思想影响所创,因而太极拳的“阴阳”概念不可不明。所谓太极拳之阴阳,简单点说,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虚实。“虚实”(阴阳)也可以说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太极宗师张三丰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把虚实(阴阳)的重要性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虚实最基本的作用是:以实为根,以虚为应。实者,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为摧毁敌手之本钱。虚者,潜藏自身要害,令对方如捕风捉影,自身则电光石火、灵以应变。太极拳人,练拳也好,面敌也好,动即分虚实。这个虚实,包含全身的前后、左右及上下。试想,当你全身六个方向都含有从心所欲转换的虚实后,你和敌人的冲顶抗必然大大减少,漂亮地制敌,方成为可能。

三、松柔和顺

太极拳,早期也称“绵拳”,可见它有柔绵的特点。即使是讲究刚柔相济,崇尚发劲的陈式太极拳,观其大师练拳,柔婉处也是犹如绣女绣花,全身恍若无骨。陈式太极拳习练的初级阶段,讲究求软催僵,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太极拳都是尊崇松柔和顺原则的。

我们见过有些人练太极拳,为了拉开全身大关节、拉长韧带和软组织部分,长期用拙力、出僵劲,而且破坏了全身八面支撑的平衡,这肯定是不可取的。如果数十年如一日这样“练”,却梦想有朝一日“出功夫”、“出大功夫”,这绝对是南辕北辙的笑话。打太极拳,如果违背了以上两个原则来行功走架,这哪里还是在修炼太极拳呢?不如直接去练瑜伽或杂技基本功算了。

杨式太极拳,在松柔和顺上为我们树起了榜样。李雅轩大师指出,太极拳必须在“大松大柔”、“大松大软”上下功夫,求进步。有人可能担心,松软地练怎么能拉长骨缝、韧带、软组织呢?我们观杨式太极拳真传弟子练拳:松沉后,没有阻滞,开的幅度走得很大,效果必然比用拙力拉的更好,而且更容易获得上乘的听劲。

猜你喜欢

陈式宗师和顺
棍法宗师
疯娘
21世纪以来陈式太极拳技术体系演进特征
报界宗师张季鸾学术研讨会在榆林举行
练拳三十载 传拳南北美
黑带的含义
和顺古镇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