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2022-09-02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幼儿园 周 杨
科学教育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大班的科学教育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生态与环境、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等,为培养幼儿科学兴趣、增长科学知识、发展自主探索能力提供了广泛的题材。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科学教育相较于语言教育、艺术教育等存在着偏重认知忽视兴趣、偏重通俗忽视想象等问题。鉴于此,我认为,大班幼儿的科学教育需以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为基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目标,以科学活动的特点为指导,在增长幼儿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幼儿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变知识讲授为兴趣培养
案例一
教师:“我的这张纸立起来以后力气可大啦!能把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呢!这里有用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和圆柱,我们来看看谁的力量最大。”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边摆边数,幼儿则记录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了几本书。
引导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摆的书多,有的小朋友摆的书少?
教师小结:“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三棱柱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要注意轻拿轻放。”
教师在四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边摆边数,幼儿则记录四棱柱纸筒上摆放了几本书。
引导比较:是三棱柱纸筒上顶的书多还是四棱柱纸筒上顶的书多?
教师在圆柱纸筒上摆放书,边摆边数,看看圆柱纸筒能顶起多少本书。
教师:“我们发现,圆柱纸筒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教师小结:“圆柱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桥墩都需要圆柱体来帮忙呢!小朋友们,你们想过桥墩为什么是圆柱体的吗?(幼儿摇头)这是因为流线型的圆柱有助于减少水流及风力的冲击力,圆柱体的结构使得各个方向的受力都是相同的,承受的重量更多也更加稳固。”
评析
这是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圆柱力量大”的片断,其中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圆柱力量大”进行探究时,过份注重从知识的角度阐述生活现象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而缺少了帮助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等重要活动环节,忽视了幼儿科学兴趣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建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建议
薄薄的一张纸,卷一卷、折一折就能承载很重的物体,这对于幼儿来说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能用微视频的方式向幼儿展示雄伟壮丽的大桥,就更能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的思维和灵感,使其在有趣的观察、比较、猜想、欣赏过程中逐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变断章取义为注重科学性
目前,大班幼儿的词汇量还不够丰富,虽然能有条理地描述事物,但有时说话还是磕磕绊绊、词不达意。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有些教师会顾及幼儿的理解能力,将科学现象用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想让幼儿听得清、听得懂,而忽视了该现象的科学性。
案例二
科学活动:浮与沉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一个盛水的脸盆和石头、木块、玻璃珠、泡沫、树叶、钥匙等。
提问:“分别把这些物品放在水里会怎么样?你们从中能发现什么?”
活动过程:
⒈让幼儿猜一猜哪些物体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物体在水里会沉下去?
⒉幼儿动手操作,并拿出纸和笔记录物体在水里的浮沉情况,用↑表示浮,用↓表示沉。
⒊把猜想的答案和记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自己的猜想。
⒋活动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泡沫、树叶、小木块等;沉下去的有玻璃珠、石子、硬币等——看来,比较重的东西都会沉下去,比较轻的东西都会浮在水面上。
评析
整个活动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明确、准备充分,幼儿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有观察、有操作、有记录、有思考,更有结论,基本符合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要求。但是,教师在总结中表述“比较重的东西都会沉下去,比较轻的东西都会浮在水面上”就让幼儿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科学概念。
建议
户外观察、想象绘画、文学作品等都能给幼儿直观的表象刺激与感受,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探索周围的世界,了解一些事物的科学原理;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中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并将活动过程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且结论要准确无误,以此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
变偏重单一学科为注重整合渗透
《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科学教育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我认为:首先,课程领域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课程的综合价值,是发展方向;其次,课程渗透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目标上,更体现在活动内容(主题)、活动设计上;最后,要整合园本课程资源,促进幼儿在语言、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建议:在设计科学活动时,教师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目标,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独特优势,体现教育整合的理念。
1.鼓励多话
语言表述和观察操作是幼儿接受科学知识的主要形式。科学实验有材料、有操作、有现象,直观性和画面感很强,能激发幼儿观察与表达的兴趣。教师适时开展语言活动,让幼儿对观察到的现象或者结论进行简单阐述、分析和判断。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分析性问题使幼儿语言表述由表及里、具体形象,渐渐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2.提倡多画
科学现象往往生动有趣,幼儿都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同时喜欢把所见、所思、所得、所感画下来。心理学研究认为,绘画是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情感的艺术,也是手眼协调、手眼脑配合的智力活动。教师要加强幼儿语言、艺术等学科与科学学科的融合与渗透,把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引向生活、引向大自然,进而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想。
科学探索、科学知识、科学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大班幼儿在现象观察、动手操作、发现探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在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正确把握科学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拓展科学认知,带领孩子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让科学的种子在幼儿心田生根发芽,让科学之花伴随孩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