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模式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效果观察
2022-09-02蔡小芳林华燕
蔡小芳 林华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区胃肠外科,福州,350000)
胃癌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消化科恶性疾病,中晚期胃癌常采用手术和化疗,长期化疗会致使患者出现继发性睡眠障碍,进而出现无力、疲惫及疲劳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因此应对胃癌患者提供适宜的护理干预措施。随着人们认知的逐步提升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护理路径的要求及选择也不断增多。常规护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且护理效果不佳。循证护理模式是近些年临床上新兴的一种护理方式,被广泛使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该护理模式可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护理效果比较显著。为探析循证护理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我们选取胃癌术后患者100例进行临床对照试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胃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5.32±5.67)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46.11±6.03)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经病理学诊断为胃癌的患者;2)采取胃癌手术根治的患者;3)估计生存期1年以上的患者;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2)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史的患者;3)各种原因中途退出,不能完成研究的患者。
1.4 护理方法 2组患者在本研究中均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患者的切口和用药及生活等进行护理干预;若有需要,可对患者实行心理干预。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出现抗拒治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实行针对性干预,引导患者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求,进而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人员针对护理中可能会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测评,之后采用查询取证的方式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既往护理成功资料中有关护理问题解决方案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其中适合患者健康恢复的方法予以实施,例如:对胃癌术后患者受疼痛、心理及情绪等干扰,致使睡眠质量不高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确保患者能够获取较佳的睡眠质量,进而提升治疗效果。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该量表有7个方面内容,具体为睡眠紊乱、睡眠效率、睡眠持续性、睡眠潜伏期、睡眠质量、白天功能紊乱及催眠药物使用情况等;PSQI评分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即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PSQI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2组患者PSQI各项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PSQI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胃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大部分患者发现胃癌时均已到了中末期,由于治疗方式有限,多以手术和化疗为主,且胃癌患者术后由于创口疼痛以及预后忧虑等,极易出现焦虑等负面心理症状,进而影响其睡眠质量,导致其康复和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故而护理的重点工作是尽可能改善其睡眠质量。以往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患者多是被动接受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执行护理工作,患者的接受度不高,而医护人员的护理执行力不佳,其护理效果欠佳。循证护理主要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状况,以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询护理资料,制定适宜的护理策略,可有效保证患者的健康恢复。此护理方式能全面地对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及时制定解决办法,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提升其抗病能力,护理效果较佳[1-2]。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循证护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总之,在胃癌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使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比较理想,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护理满意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