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小组教育模式在糖尿病长期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2022-09-02郑红英王巧玲程文君翟晓娟巫丽萍

临床护理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适应性密度

郑红英 王巧玲 程文君 翟晓娟 黄 琴 巫丽萍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被确定为我国优先防治的5种重点慢性病之一[1]。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有5.37亿20~79岁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将会增至7.83亿人,我国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病的人数将达到1.744亿人[2]。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占90%[3],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位。由于T2DM患者大部分自我管理都发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家庭成员和其他亲属在糖尿病的有效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4]。本研究旨在构建家庭小组教育模式,分析家庭小组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理行为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影响,为临床提高T2DM患者自我管理效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12月我院收治的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80例。患者纳入标准:经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18岁≤年龄≤65岁;病程≥1年;具有一定语言和通讯交流能力;未合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家庭成员纳入标准:固定家庭成员与糖尿病患者居住时间≥1年;有一定的语言和通讯交流能力;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患有非糖尿病并发症的严重生理性疾病;无固定家庭成员或家庭成员居住时间短;精神疾病、不愿合作或无能力参与本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2.14±5.23)岁;文化程度:小学17例,初中10例,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4例;体力活动强度:轻度22例,中度18例;病程:1~3年8例,3~5年17例,>5年15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10±3.78)岁;文化程度:小学18例,初中13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2例;体力活动强度:轻度20例,中度20例;病程:1~3年10例,3~5年14例,>5年16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庭成员各45名。实验组男性19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32.25±5.32)岁;文化程度:小学6名,初中11名,高中20名,大专及以上8名;与患者的关系:父子/女22名,母子/女19名,同胞4名。对照组男性18名,女性27名,平均年龄(33.28±6.14)岁;文化程度:小学7名,初中10名,高中18名,大专及以上10名;与患者的关系:父子/女19名,母子/女24名,同胞2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活动强度、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庭成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家庭小组教育模式,干预时间6个月。

1.2.1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团队 成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团队,包括内分泌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糖尿病健康教育者4名、糖尿病专科护士8名,同时得到营养科和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其中,主任或副主任医师负责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治医师与糖尿病专科护士负责患者的门诊随访、家庭访视及健康教育,营养师及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营养、运动方面给予指导。

1.2.2患者干预 通过一般问卷的调查,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文化背景、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内容,确定患者的健康需求。同时,调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糖尿病相关知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患者个人爱好和知识水平进行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自我管理等教育;一般于患者入院后 3~7 天实施教育,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一对一专题教育。出院后要求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每隔3个月同时来医院进行门诊随访。建立随访记录本,每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家庭随访,每周通过电话、短信、QQ、患者微信群和家庭成员微信群等方式了解患者饮食、运动、合理用药、血糖监测及足部护理等自我管理情况,加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监督。随访过程中,耐心指出患者对自我管理的不足或缺陷,并再次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指导。

1.2.3实验组家庭成员干预 (1)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履行监督和督促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职责。(2)家庭成员需要陪伴患者执行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治疗方法,包括督促患者遵守糖尿病正确的饮食运动原则,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进行血糖监测;指导胰岛素注射用药。(3)接受短信、电话、QQ或微信随访,患者及家庭成员须回复出院后监测血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值;电话随访询问患者及家庭成员居家期间的疾病护理情况、疑惑的问题,并给予详细解答。(4)参与门诊随访,接受问卷调查。出院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时由患者和家庭成员一同至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

干预后6个月评估血糖控制(FPG、2hFBG、HbA1c),自我管理行为(SDSCA)评分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情况。SDSCA采用万巧琴等[5]翻译和修改的量表,该量表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用药依从性5个维度,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7分8级评分法,总分0~7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6]包括2个分量表,共30个条目,其中亲密度16个条目、适应性14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等级(1~5)计分法,不是=1,偶尔=2,有时=3,经常=4,总是=5。测试者对每个条目回答2次,分别表示自己对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实际感受,及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分值越高表明实际感知及期望值越高,实际感受与理想状况的得分之差的绝对值表明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不满程度,差异越大,不满程度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生化指标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生化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的比较 (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评分的比较,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评分的比较 (分,

3 讨论

3.1 家庭小组教育模式可改善患者的血糖

高血糖是糖尿病主要特征,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进展,人体的心、肾、眼部、足部等多个组织和脏器逐渐遭受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7-8]。由于患者一般和多个家庭成员一起生活,所以家庭成员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方面的监督,发生低血糖时帮助患者简单的进行处理。据报道[9],血糖控制的好坏与患者的家庭监督及处理应激策略密切相关。蒋燕等[10]报道,家属参与式教育有利于T2DM患者血糖的控制,但未能验证家属参与式教育对T2DM患者BMI及血脂带来有利影响。需要制定更加综合的教育方案,从而全面对糖尿病患者起到降糖和调脂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FPG、2hFBG、HbA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家庭小组教育模式在患者的血糖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与Pyatak等[11]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建议临床在给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鼓励家属参与其中,共同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患者在患病生活的过程中更持久有效的管理血糖。

3.2 家庭小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T2DM患者需要进行长期自我病情管理,在自身病情出现变化后需要实施相应调整,因此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12]。研究显示,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积极影响,能促进自我管理行为的维持[1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对照组自我管理总分为(26.59±3.41),实验组自我管理总分为(27.26±2.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一致,两组干预前自我管理水平一般。实验组干预6个月后自我管理行为(除血糖监测外)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监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血糖监测有一定的痛苦,患者难以坚持要求的血糖监测次数有关。与王婷婷[14]研究结果相一致。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家庭小组教育模式可提高患者坚持良好生活习惯的依从性。同时,来自亲属的现身说教和亲身经历也有助于其提高防范意识 ,重视自身健康,消除或减少患病风险因素,真正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管理目标 。

3.3 家庭小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本研究引入家庭小组教育模式旨在以建立患者、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之间良好关系为基础,传递健康信念,尊重患者的选择权,注重患者和家庭成员共同管理糖尿病,由医护团队解决在管理糖尿病中出现的问题,增进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家庭成员掌握更多糖尿病知识,总结糖尿病管理中的经验及疑问,相互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教育和监督方法,提高患者应对糖尿病的能力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家庭小组教育模式有助于T2DM患者血糖的控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适应性密度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身体传送带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幸福的家庭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