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西陇灯笼的传承与发展

2022-09-02杜澍鑫陈威扬曾婕莉广东培正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非遗灯笼文化遗产

杜澍鑫 陈威扬 曾婕莉 广东培正学院

西陇灯笼是潮汕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使其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激活其发展潜力,丰富其文化内涵,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现深入剖析西陇灯笼的传承现状和发展方向,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西陇灯笼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同时进一步探讨将西陇灯笼与学校德育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藏着当地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文价值,西陇灯笼亦如此。

西陇灯笼发展概述

西陇村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流沙北街道,是普宁市乃至潮汕地区较早置寨的古村落。西陇村杜氏一族制作竹篾灯笼的传统始于明代,世代相传,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西陇村有“日出千灯”之美誉。从明代发展至今,西陇灯笼已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是当地独特的文化标识,为西陇村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部分西陇灯笼的款式与种类具有记录本土人民发展史的作用,对西陇村各方面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近百年来,西陇灯笼的制作技艺始终在西陇村延续,其作为一项传统的纯手工艺制品,除了种类丰富以外,与市面上其他普通装饰灯笼在原材料、制作步骤、制作工序、制作工艺、款式分类等方面也有本质的区别。西陇灯笼的制作工序由选竹、浸竹、劈篾、盘头、做身、收尾、写灯笼等步骤组成,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灯笼,如枋灯、石珠灯、荷苞灯、凹肚灯、葫芦灯、花瓶灯、鱼鳔灯、莲子灯等。

西陇灯笼作为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突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改革开放后,西陇灯笼大多销往潮汕、兴梅、海陆丰地区,还远销泰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迭代革新,与同类型的新兴手工产业相比,西陇灯笼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材料成本和人工费高、制作难度大等特点,且生产效率低下,为西陇村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远不如前,导致西陇灯笼在新时代面临“人亡艺绝”、难以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性难题。

西陇灯笼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分析

新时代,西陇灯笼主要在重视程度、宣传力度、创新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使西陇灯笼在传承与发展时举步维艰,甚至濒临技艺失传的风险。

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后备力量不足

首先,社会大众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西陇灯笼的发展进程中,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对老一辈手工艺人而言,灯笼制作技艺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活,因此,他们从小便开始遵照传统工序学习制作竹篾灯笼,并以口耳相传、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来传承这一特殊技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改变,多数年轻人已很难静下心来将大量的精力投入这一需要长时间磨炼的技艺中。此外,西陇灯笼手工技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远不如其他行业;社会也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年轻一辈未能深刻认识到西陇灯笼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导致西陇灯笼的发展后劲不足。

其次,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建设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传承与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除此之外,当地政府未能完全落实国家发布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未能与当地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对地方非遗进行保护。加之政府对助推非遗发展的资金投入有限,这些都不利于西陇灯笼等非遗在新时代下的健康有序发展,导致非遗传承的后备力量不足。

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

西陇灯笼大都采用传统、同质、单一的方式进行宣传,宣传力度较弱。在数字化时代,西陇灯笼的传播局限于报刊等传统的大众媒介,采用文字宣传、图片剪影等形式,内容深度挖掘不够。这使得西陇灯笼只在潮汕地区老一辈人中流传,当地青少年或其他地区的人对西陇灯笼的了解少之又少。未能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宣传缺乏立体感与多样性,是导致西陇灯笼知名度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新程度不够导致发展活力不足

首先,西陇灯笼外表过于单调简朴。西陇灯笼目前虽然已有多种规格与款式,但其图案单一,外饰大多为单纯绘画或誊写带有祝福、悼念等特殊意义的传统图案或文字。其次,西陇灯笼的作用单一,难以抓住大众眼球。传统意义上的西陇灯笼主要用于普通照明或乔迁、守岁、婚丧嫁娶等不同民俗场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市面上采用新颖材质与设计的灯笼层出不穷,造型更是千变万化,然而西陇灯笼却始终停滞在传统用途上,未能进行技术创新和“多元化”的用途探索。最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问题严重。目前西陇灯笼的传承人多为中老年人,其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在传承与发展西陇灯笼的过程中只能规行矩止,无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对西陇灯笼进行创新发展。以上问题充分体现出当前西陇灯笼的创新程度明显不足,缺乏一定的技术探究和创新探索,这是造成西陇灯笼发展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西陇灯笼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与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能使西陇灯笼在新时代“活起来”,焕发其生命力,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加强培养西陇灯笼的传承“后备军”

传承与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培养传承人是守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脉所在。当地政府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与当地文化社团、社会组织、职业技术学校等进行合作,为对西陇灯笼感兴趣的社会人士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西陇灯笼文化课程以及手工课程,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使学员不仅真正学得手艺,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西陇灯笼的文化内涵,从而培育素养高、动手及思维能力强的“社会”传承人才,夯实西陇灯笼“非遗”传承人队伍。

首先,西陇灯笼非遗技艺可以与当地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文化素养培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将西陇灯笼的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制作过程、艺术价值、保护和传承现状等相关内容编入校本特色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其次,将西陇灯笼引入“第二课堂”活动,举办西陇灯笼制作、绘画、展示等课外活动,从不同阶段的教育入手,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西陇灯笼的兴趣,奠定非遗传承的人才基础。

拓宽非遗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在新媒体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西陇灯笼的宣传推广可立足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西陇灯笼的知名度。首先,可以将当地老一辈传承人制作西陇灯笼的过程拍摄成视频,并在视频中讲解西陇灯笼的制作细则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而后发布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各大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宣传。其次,可以将西陇灯笼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现状拍摄成纪录片,在各大电视频道播放,如“手造中国”“大匠之梦”等文化宣传片。最后,可以在当地设立公益性的西陇灯笼文化展览馆,利用影像、照片、实物等传播媒介对西陇灯笼进行宣传、展示。

不失“本色”,合理开发,创新发展

西陇灯笼属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而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就蕴藏在民俗文化、民间文化之中。“灯笼+文创”模式是实现西陇灯笼传承与发展的活力源泉。西陇灯笼要在传承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群体、节庆风俗的不同需求,对灯笼款式、纹饰图案等进行创新。例如针对儿童群体,可在灯笼表面绘画动物或卡通人物等,根据不同生肖绘画相对应的十二生肖等。除此之外,可将西陇灯笼制作成灯笼台灯、灯笼挂件等文创产品,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刺绣、漆画等)进行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灯笼的美学功能和应用场景。在西陇灯笼的表面进行创作,绘制丰富多样的图案或文字,研发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灯笼款式与类型。

同时,还可以建立西陇灯笼合作社,与一些家具、服饰、灯饰等企业开展文创合作,根据西陇灯笼的特性设计相关的家具、衣物等,并形成产业链,实现西陇灯笼多方面的效益,使西陇灯笼充分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进行西陇灯笼产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分工,实行公司化、规模化、集聚化产业运营;拓宽销售渠道,使线下实体与线上订单相结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利用当地的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对西陇灯笼进行重新定位、包装、宣传,畅通购销、信息的双向流通渠道,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

西陇灯笼与学校德育的融合

学校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其研究型人才、现代化技术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大学生传播群体等条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德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将西陇灯笼与地方高校德育进行融合发展,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传承与发展西陇灯笼,延续西陇灯笼文化的生命,为西陇灯笼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这样有利于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增强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课堂教学入手

西陇灯笼作为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融入地方高校的德育中,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首先,建立西陇灯笼“非遗”特色德育课程实践方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科学安排美育与德育课程,推动艺术与德育课程创新;将西陇灯笼与其他地方非遗进行整合教学,借助“五子登科”“八仙过海”“鹤鸣九皋”“岁寒三友”等传统灯笼文化元素,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设一些与西陇灯笼相关的专业课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结合各类非遗项目,促进“非遗”学科发展和学术整合。其次,汇总、整理、融合与西陇灯笼“非遗”作品相关的资料,完成教学设计、学习单、微课教学视频、课例片段等课程资料,厘清其概念、内涵、方式、价值等,设计和制定一些相关选修课程,提供多元的“非遗”展示舞台,立体化展示学校美育、德育课程,形成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培养一批年轻的西陇灯笼爱好者和传承人,改善西陇灯笼发展青黄不接等问题。

从政校、企校合作入手

地方政府要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和长期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带动西陇当地的灯笼传承人进入校园,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到学校开展课堂授课和技艺教学;学校也可以委派教师到西陇当地进行技艺交流学习,教师后期可将所学内容带回课堂,实现双向发展。同时,通过政校合作,地方政府可以授权各类学校成立西陇非遗工作室、研究所,实现传承研究、学术交流、产业探析、技术创新一体化发展。

此外,应注重西陇灯笼的品牌营销,拓宽发展新格局。通过企校合作,充分运用文化产业思维,创新“西陇灯笼+文创”模式,设计帆布袋、明信片、卡贴等文创产品,开发西陇灯笼系列文化动漫,使西陇灯笼进入文化旅游类创意产品市场;联合各大商场、景区景点、企业等开展活动,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赋予西陇灯笼新的内涵,从而延长西陇灯笼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校园文化入手

非遗兼具传统的教化功能和提升人们艺术修养的作用,传承与发展西陇灯笼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入手。各大中小学批准创建与西陇灯笼等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社团、协会,吸引对西陇灯笼等地方非遗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灯笼文化”讲座,开展灯笼技艺制作大赛,举办中华灯笼文化节,筹办精美手工灯笼展览会等,让地方学生在传承与发展西陇灯笼的同时,丰富其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其情操,提升其人文素养。

西陇灯笼作为潮汕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岁月洗礼,其发展至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忘“本色”,脚踏实地,顺势而为,推陈出新,不断赋予西陇灯笼新的时代价值,才能激活西陇灯笼的生命力,不断延续西陇灯笼的生命周期,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非遗灯笼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糊灯笼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