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适应理论模型综述

2022-09-02何啸凯张英哥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旅居跨文化留学生

何啸凯 宋 方 张英哥 .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伴随日益频繁的跨国界人员流动,旅居者的文化适应问题逐渐受到关注。西方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和模型,分析文化适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也从各自的领域视角出发,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现对国内外主要的文化适应理论模型进行梳理,以期推进我国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及理论构建。

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不同的价值观念交织碰撞,旅居者的文化适应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孙进将“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接触,为接触的一方或双方带来文化模式改变的社会心理现象。

西方的文化适应研究始于20世纪早期,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模型,分析文化适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国内的文化适应研究起步较晚,在引进国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

国外主要理论模型

早期理论研究

西方有关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移民心理健康研究。1921年,帕克和米勒提出文化适应的单维模型,认为移民群体处在由完全不适应旅居地文化到完全适应旅居地文化连续体中的某一点,最终会完全适应旅居地文化。这一模型将文化适应看作线性的单向过程,其理想状态是旅居者被同化,即旅居者完全适应旅居地文化,但这个模型无法区分同时熟悉母国文化和旅居地文化或是对上述两种文化均不熟悉的两类群体。此外,这个模型只强调旅居地文化对旅居者的影响,忽略了旅居者与旅居地文化间的互动。

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在研究报告《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定义了“文化适应”的概念,并对其相关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它被认为是日后文化适应研究的基础。

以适应阶段为依据的理论模型

20世纪中期以后,相继有学者提出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Lysgaard的“U型曲线假说”和Gullahorn的“双U型曲线假说”(又称“W型曲线假说”)。

“U型曲线假说”认为,文化适应过程包括初步调整、危机和再次调整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旅居者的心理满意度由高到低再到高,呈现为U型曲线。这一假说与Oberg的文化冲击模型和Adler的文化变迁模型并无太大区别。Oberg和Adler都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只是名称不同。Oberg称其为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而Adler将其命名为接触、崩溃、重新整合、自治和独立阶段。

旅居者长期客居国外,回国后需要重新适应母国文化,因此会再次经历一个类似上述过程的适应过程,即“回归休克”。在这个过程中,回归母国文化的旅居者的心理满意度仍呈“U型曲线”。Gullahorn夫妇以此为依据,将“U型曲线”扩展为“W型曲线”,提出“W型曲线理论”,并描述和解释了“回归休克”。

上述理论模型均以文化适应的阶段为依据,关注文化对个体的改造。虽然现实中总是旅居者去适应旅居地文化,但文化适应却是一个相互的过程,适应的双方均会发生改变。因此,这类模型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文化适应过程。

德国学者Danckwortt针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提出“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分析文化适应的定义、特点、领域、影响因素和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可知,“对陌生文化的适应”包括对旅居地文化的吸收,对母国文化的舍弃和以母国文化和旅居地文化为基础创造新的文化模式。

Danckwortt认为,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受多方因素影响,包括来自客观环境的文化适应压力、主观文化适应能力和外界的帮助等。客观环境的文化适应压力即留学生母国文化与旅居地文化之间的差异,差异越大,适应的压力也越大。主观文化适应能力包括留学生个体的文化适应需求、动机、知识、经验、技能和情绪等。外界的帮助指留学生得到的资金支持、人员辅助等。上述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文化适应的进度与程度。

Danckwortt同样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命名为观光者阶段、深入纠葛阶段、稳定适应阶段和归国前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留学生心理满意度的变化也表现为“U形曲线”。

总体而言,“U型曲线模型”在文化适应理论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文化适应过程因个体情况而异,因此这一模型无法准确描述每个个体的文化适应过程。事实上,任何模型都无法准确描述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有必要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旅居者的文化适应过程。

国外其他理论模型

1.以旅居者态度为依据的模型

John W.Berry以旅居者的态度为依据,提出“跨文化适应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知,文化适应包括融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四种类型。文化适应的类型取决于旅居者对母国文化身份的重视程度和对旅居地文化的接受程度。

跨文化适应模型表

接受旅居地文化并不意味着放弃母国文化,旅居者能在保持母国文化和身份的同时与旅居地成员进行文化交流,这解决了早期单维模型无法区分具有双文化特征群体的问题。此外,该模型在关注文化对个体改造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个体对文化的影响。这一模型是现有文化适应研究中的主流理论框架,其适用性得到了不少研究的证实。

2.视文化适应为过程的模型

新西兰心理学家Colleen Ward将文化适应视为过程,提出“文化适应过程模型”。根据这一模型,文化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是旅居者的“跨文化迁移”。阶段二表现为旅居者的“压力与能力缺陷”,在这一阶段,面对全新的文化,旅居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并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反应,旅居者的文化适应能力得以提高,这是阶段三。阶段四是文化适应结果的体现阶段,表现为旅居者在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除文化适应过程外,这一模型还研究了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对文化适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国内主要理论模型

21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涉足文化适应问题。早期的研究以评介国外理论为主,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西方文化适应理论模型进行回顾和梳理,以推动国内文化适应问题研究。此外,我国学者也根据学科需要,提出了新的文化适应理论模型。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型

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是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在留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内不少学者探讨过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和影响因素。其中,陈慧调查了在京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结构,将其归纳为生活、公德意识、交往、社会支持、服务模式、社会环境和当地人生活习惯等七个社会文化维度的适应。孙乐岑等发现留学生所在地的方言与其母语的差异、相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的数量及留学生的互助情况影响其文化适应进程。张曦、黄晓嘉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受其来华前教育水平、汉语水平、国际经历及社交能力的影响。也有学者研究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Ismail Hussein Hashim采用应对技能量表对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非洲、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在华留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欧美留学生在对压力的反应、情境评估能力、自信、资源的丰富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等七方面的表现比其他地区的留学生更加突出。杨军红从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和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对全国六所高校中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呈现出巨大差异。芮晟豪经过调查发现韩国留学生采用分离型、过渡型和整合型三种模式来适应中国文化。朱国辉对来自北京和广州五所高校的262名留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其心理、社会文化和学术三个维度的跨文化适应状况,为国内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启示。

安然以传播学为视角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模式进行研究。她认为,留学生文化适应的过程是自身改变和外界压力的结合,是动态和持续的过程。文化适应的结果是介于母国文化与旅居地文化之间的“夹心文化层”。留学生处于“夹心文化层”中,能够接受旅居地文化,但不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其文化适应有三种表现形式:融合母国文化与旅居地文化、深度适应旅居地文化和超越回归母国文化。

图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作者自制)

跨文化适应能力理论

张卫东、吴琪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出发,以Ward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和Black的跨文化结构模型为基础,提出跨文化适应能力理论维度及要素。

跨文化适应能力维度包括跨文化适应意识、跨文化适应知识和跨文化适应行为。跨文化适应意识是文化适应的基础,包括旅居者对旅居地文化的认识,旅居者对旅居地文化与母国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旅居者对文化适应过程的认识。跨文化适应知识是旅居者适应旅居地文化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语言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是文化适应的保障。跨文化适应行为是前两个维度的外在表现,是旅居者适应旅居地文化的举措,是文化适应的结果。这三个维度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跨文化适应能力理论认为,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是旅居者文化适应的前提,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旅居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在旅居地的人际交往,入乡随俗,适应旅居地文化。

上述理论模型基本覆盖了国外主流文化适应模型,这也是国内有关文化适应问题理论探索与模型构建的基础。较之国外,我国的本土理论构建仍在探索阶段,数量较少,影响力偏低。此外,国内的文化适应研究大多基于学者自身的学科背景进行,视角略显局限。因此,国内的文化适应研究应在借鉴国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

猜你喜欢

旅居跨文化留学生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