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略”的特征 领悟“略”的作用
——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及点评
2022-09-01执教沈兴华点评王崧舟
执教 沈兴华 点评 王崧舟
一、预学反馈,任务驱动
1.回顾单元学过的课文。
师:孩子们,父母之爱被无数作家所赞颂,你知道哪些诗和文章是赞颂父母之爱的呢?
生:孟郊的《游子吟》。
师:这是一千两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孟郊的诗作,大家会背诵吗?
(生齐背诵)
师: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还有吗?
生:这个单元我们读过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师:是呀,这篇文章的很多细节感人至深,一个母亲对子女培育之恩的细节跃然纸上,流淌在字里行间。还有吗?
生:这个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一个个场景、细节蕴含着深切的父爱。
2.引出将要学习的课文。
师:说得真好!你不但记住了文章的题目,还讲出了喜欢的理由。歌颂父母之爱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大家可以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赵丽宏的一篇名为《挥手——怀念我的父亲》的散文,等等。父母之爱如无声的细雨,滋润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要读一篇文章,题目是——
生:(齐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有人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好这个题目?
(生1 读,读得很平淡)
师:(指着课题)请另外一位同学再读。
(生2 读,“精彩极了”中的“极了”读得特别响亮,“糟糕透了”压得低,读得凶)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精彩极了”是好到极点,要读得兴奋。“糟糕透了”是差到极点,让人生气。
师:不但读得好,讲得也很好。全班一起来。
(生有感情齐读)
师:通过反复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
生:我发现了课文用人物的语言作文章的标题。
师:这个发现了不起。看来,人物概括性的语言,可以作文章标题使用。
3.检查预学情况。
师:课前我看了大家的预习单,这个同学对文章内容概括得很好。
(出示:主要内容概括)
师:课文主要讲了巴迪童年时期写了第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给予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在他的成长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给予的爱。
师:你看,这个同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联系了文章的题目。看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联系题目是很好的方法。(边说边出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用红线标注)
4.总任务驱动:猜猜外国作品入选教材的原因。
师:这篇文章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也就是文章中的巴迪。
(课件出示“巴德·舒尔伯格(美国)”及照片)
师:孩子们,歌颂父母之爱的文章有很多,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入选我们的教材?你们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之前读过的表现父母之爱的文章,写的都是父母对我们的好,这篇文章有父亲的严厉,让人有一种不爱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道理。
生:之前看到的写父母之爱的文章,只是写一方面的爱,这篇文章却写了两方面的爱。这两方面的爱是冲突的,是矛盾的,很不一样。
师:是的,确实很特别。
二、聚焦态度,品读细节
1.提炼父母态度的语句。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这篇文章入选我们的教材?接下来我们先借助学习单默读课文,再画一画巴迪父母对巴迪作品态度不同的相关语句,并思考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出示子任务一:先借助学习单默读课文,再画一画巴迪父母对巴迪作品态度不同的相关语句,并思考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生边默读边批注)
师:同桌或者上下桌讨论讨论,怎么把画的语句提炼出关键词填入表格里。
师:都讨论差不多了吗?来,把提炼的关键词写到表格里。
(生1 写,投影呈现)
师:你是怎么想的?和大家说一说。
生:八九岁时,“我”写第一首诗。母亲说的话里,就是一个意思,“精彩极了”;父亲也是一个意思,“糟糕透了”。大家同意吗?
(生纷纷点头)
师:是的,老师也和大家想得一样,也是摘入他们的关键语言。几年后,“我”写短篇小说了,父母态度又有哪里不同?换一位同学来讲一讲。
生:母亲的态度,我直接摘录第15 自然段“一如既往地鼓励”;而父亲的态度,我是根据文章中的“根据父亲的评语,我学着进行修改”这一句话,提炼出“父亲给‘我’写了评语”。
师:很好,你能根据文章的关键句进行提炼。
2.品读父母不同态度的语句。
师:(板书:同一首诗。师边说边板书)同一首诗,母亲说——
生:(齐答)精彩极了。
师:同一首诗,父亲说——
生:(齐答)糟糕透了。
师:母亲说的,究竟有多少精彩呢?你刚才画出来的第一处是——
生:我找到第1 自然段第2 句话。(朗读)
师:这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她对巴迪的态度。
(出示语句)
师:什么是“嚷”?
生:大声叫。
生:大声叫喊,显得很兴奋。
师:你来学着巴迪母亲那样来表扬表扬巴迪。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得很好。我感觉母亲简直不敢相信那是巴迪写的。
师:你找到的第二处是——
生:我找到了第7 自然段。(朗读)“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师: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生齐读)
师:实在是太精彩了!而父亲却认为糟糕透了。有多糟糕呢?你画下了哪一句?
生:我画的是第10 自然段。(朗读)
(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找得没错。父亲认为这是一首很糟糕的诗歌。课文里没有写父亲的神态,你看到父亲说这句话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我从“扔”字,看到父亲严肃的表情。
师:请你严肃地读一读。(生读)
生:我从“扔”字,看到父亲很生气、很失望。
师:看来,父亲对巴迪期待很高。你们知道巴迪父亲是做什么的吗?
(出示:本杰明·舒尔伯格: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老板,后来在派拉蒙担任编剧。)
师:(边放课件边读巴迪父亲的简介)巴迪的父亲是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老板,还是编剧,他看过的剧本肯定——
生:很多。他是见过世面的人,看到巴迪这么糟糕的诗歌,难怪很生气。
(生读,读出巴迪父亲生气的样子)
师:同一首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而父亲认为“糟糕透了”,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父母亲为这首诗歌吵了起来。
(出示父母对话)
师:蓝色部分是母亲说的话,红色部分是父亲说的话,我想请两个同学读一读。
(两生合作读,读得有滋有味)
师:接下来我们把巴迪父母亲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女同学读蓝色部分,男同学读红色部分,老师读黑色的提示语。
(师生合作读)
3.紧扣“内心”,体会不同看法的原因。
师:同一首诗,母亲说——
生:精彩极了。
师:同一首诗,父亲说——
生:糟糕透了。
师:同一首诗,父母的看法完全不同,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母亲觉得巴迪是个孩子,他写的第一首诗,应该受到肯定、鼓励。
师:你读懂了巴迪母亲的内心,了不起呀!
(板书:肯定鼓励)
师:那父亲怎么想?
生:父亲见过很多的诗,巴迪写的这首诗,的确很糟糕,不能这么没有尺度地表扬他。
师:“尺度”这个词用得很好。如果像母亲那样鼓励下去,巴迪会怎样?
生:会骄傲。
生:自以为是。
师:所以巴迪父亲认为——
生:要批评他。
生:要好好提醒他,否则他会骄傲。
师:没错,这就是父亲的想法。
(板书:批评 提醒)
四、前后对比,感受父母之爱
1.感受父母爱的不同方式。
师:有了两次经历,长大后的巴迪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出示子任务二:巴迪是怎样看待这两次经历的?默读课文16~17 自然段,边读边批注。
(生边读边批注)
师:批注差不多了吧?先来看第16 自然段,巴迪怎么看待这件事?
生:(读)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说:“巴迪,这是你的吗?精彩极了!”这是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生:(读)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担心母亲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他用警告的力量来平衡,时常提醒我:“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师:是呀,“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要是没有慈祥母亲的鼓励,现在“我”会有了很多作品吗?会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吗?
生:不会。
师:是呀,“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要是没有严厉父亲的批评、提醒,现在“我”会有了很多作品吗?会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吗?
生:不会。
师:是呀,不可能。因此,这些年来——(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得很有激情)
师:“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生:(齐答)那就是爱。
师:是父母对“我”的爱。(板书“爱”,并在上面画一个大爱心)在爱的鼓舞下,巴迪驶向怎样的远方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播放巴迪一生成就视频: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在68 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 部作品,其中13 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2.感悟不同爱的写法。
师:当巴迪取得巨大的成果时,他写下了这篇回忆录。你从这个表格中发现了什么写法?
(出示)
生:我发现了对比的写法。这篇文章把父亲和母亲的态度进行对比,写出了爱的不一样。
师:这位同学是横着看的,你们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还发现有一处对比:“我”八九岁时写第一首诗和几年后写短篇小说父母态度进行了对比。
师:是呀,这处对比是从前后时间不同的角度把父母态度进行了对比。这篇回忆录写好后,引起很大的反响。有一个学习小伙伴认为这篇文章入选教材理由:这篇文章教会我们要正确看待父母的批评,在批评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批评中学会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你们觉得呢?
3.简要写一写入选教材理由。
出示子任务三: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入选我们的教材呢?大家想一想,简要写一两条入选理由。
(生拿出学习单进行书写)
师:谁来分享?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能入选我们教材是因为这篇文章教会我们要感受父母的爱,感恩父母之爱。天底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对比写法很有特点。前面写父母对“我”的作品态度不同,后面又写到了相同,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你们都很会发现原因。其实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经典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迪,我想这也是它入选的原因之一吧!
【点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一般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学完,所有的任务都得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这是最基本的课型意识。沈兴华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我的总体感觉是:课型意识非常自觉、非常到位。
一、略读课文,选什么教
我们看沈老师处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内容,先看他提供的学习任务单:
这个任务单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张表格。这节课,他用了三次,每用一次,完成一个子任务,三个子任务又是围绕总任务——“猜猜外国作品入选教材的原因”进行的。前面的任务,是为了后面的展开做铺垫。通过表格,沈老师引导学生梳理两次经历。学生通过画关键句,把关键句概括成关键词——一个是“精彩极了”“一如既往鼓励”、一个是“糟糕透了”“给我写评语”,写出了两个场景中父母态度的不同,涵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更值得肯定的是,这个主支架不仅指向教学内容的语文要素,还指向人文主题。刚开始语文要素是一种隐性的渗透,到了后来,语文要素由隐性转为显性,并且指向变得非常明确。在最后回归总任务时,引导孩子们发现场景描写是一种对比,细节描写也是一种对比,甚至背后所承载的情感还是一种对比。这就将教学内容导向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很好地彰显和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二、略读课文,怎么教
略读课文,要懂得取舍,尤其要懂得舍。没有舍,就没有取;没有大舍,就不会有大得。这节课,沈老师其实舍了很多东西:舍了教师的很多引导、讲述、点拨,舍了情感的渲染、强化,舍了课件上的很多精美内容。正是这些舍,换来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无论是按照表格要求去思考填写,还是一边读一边写批注,沈老师的的确确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开阔的学习空间,这样教,就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征。略读略读,一定是在“略”字上做文章、下功夫的。这里的“略”,首先是一种“大略”,就是从整体上梳理和把握文本内容,这一点,借助表格做到了;其次,是一种“粗略”,就是跳着读、挑着读,而不是逐字逐句细细地、慢慢地读,这种粗略的读,主要训练的是学生捕捉关键信息、梳理信息线索、形成信息评判的能力,这一点,借助表格的逐步展开,也做到了;最后,是一种“简略”,就是教学板块比较大,教师的介入相对比较小,没有非常精细的教学指导,而是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一点,从舍去的很多教学环节和手段看,同样做到了。所以,我说这是一节很规范的略读课。
三、略读课文,怎么创设任务情境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学习贯彻,任务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任务情境呢?我想,角度只有一个,那个最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的,就是最优的。
课上,沈老师说,赞美父母之爱的文章很多,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我们的教材?很显然,这篇文章赞美父母之爱,跟我们之前看到过的赞美父母之爱的文章有明显的不同。学生给出的两个理由,恰恰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线索。在最后教学中,让学生来写这篇课文的入选理由,整个过程有始有终。既在开始创设了任务情境,最后又完成了这个任务情境,而不是虚晃一枪,最后不了了之。
概括说,沈兴华老师这堂课留给我的印象:第一,契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征,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要素。第二,任务情境的创设有始有终,很好地贴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可以改进的地方
改进的空间在哪里?这节课,从学生的角度看,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似乎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总是隔着一层。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主要问题就出在关注“父母”这一面的比重太大,关注“我”这一面的比重太小。“我”的感受、“我”的体会、“我”的领悟、“我”的成长恰恰是一条主线。所以,课文有大量细腻、传神的关于“我”的心理描写。可惜,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课上基本被舍弃了。
所以,沈老师的表格设计还要加上一栏——“我”的感受,通过“我”的前后变化,理解父母之爱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
扫码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