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 任务驱动 改读转换
——《黄继光》教学实录及点评

2022-09-01执教张盛通点评周一贯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杨根思黄继光语段

执教|张盛通 点评|周一贯

一、借助雕塑作品,简要宣讲

师:抗美援朝纪念馆要招募一批“红色宣讲员”,讲述抗美援朝英雄的故事,你们想去参与这项活动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在《黄继光》这篇课文的帮助下讲好黄继光的故事。

【点评:设置抗美援朝纪念馆招募一批“红色宣讲员”的活动背景,不仅激活了略读课文的实践机理,而且强化了课文言语的交际化转换,触发了学生的阅读情趣。】

师:这是老师昨天布置的一道预习作业。在第三列当中,你们觉得哪位同学列的小标题最合适?

生:我觉得赵春旭填得比较合适。因为第一行跟最后一行都没有抓住重点。

师:第一行的问题在哪里?

生:他的字数太多了。

师:所以我们列小标题要简练。第三行呢?

生:“接到任务”“坚决请战”描写的都是黄继光,“战友负伤”描写的不是黄继光。

师:所以,列小标题时角度要一致。

【点评:把撷取要点的预习作业融入讲解词的准备,提升学生抓住重点的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关键能力。】

师: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尊雕塑。(出示黄继光雕塑胸像图片)

师:看着这尊雕塑,你们能借助刚才这道预习题,先来简要讲一讲黄继光的故事吗?(板贴:简要讲)

(生讲)

二、设计雕塑作品,生动宣讲

(一)研读课文,设计雕塑

师:你们知道吗?《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这篇通讯报道最早发表在1952 年12 月21 日的《人民日报》上,当时一经发出,全国人民争相传阅。所以作为一名宣讲员,我们不仅要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更要讲生动。(板贴:生动讲)

师:怎么把这个故事讲生动呢?我们可以设计几尊更加生动的雕塑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成这个任务。

【点评:从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首先看到的那一尊雕塑切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找一找重要的语段”“圈一圈重点的动词”“说一说设计的理由”,不仅使略读有了技术性指导,而且为进入之后的雕塑设计暗示了方向。设计顺理成章,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交流方案1:围绕“爬”设计雕塑。

师:谁来说说?(出示语段)

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生:我找到的是“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生:我找到了两处。一处是“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

师:在这几个语段当中,你们打算围绕哪个动作来设计雕塑呢?

生:我准备用“爬”这个动作来设计雕塑。因为这里写了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他身上全是伤,还用尽了力气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说明了他的艰难,这么一点点距离对他来说也是很大的困难。

生:我抓住的重点词是“顽强地向前爬”,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黄继光的坚强、坚定以及他的决心。

师:坚强坚定,还有他的决心。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往前爬的呢?

生:(读)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生:(读)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师:后面有一个什么号?

生:省略号。

师:你们觉得省略的是什么?

生:米数。

师:哦,九米,八米……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顽强地向前爬。谁来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

【点评:在黄继光的英勇战斗场景中,撷取一个“爬”字,集中表现出战斗环境的艰险和黄继光一往无前的英勇。这样,把对课文描述重点的领悟与雕塑的设计有机地贯通一气,既凸显了讲解词的重点所在,又催生了设计雕像的形象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于此可见。】

师:多么顽强地向前爬呀!可以读得再慢一些。

(生读)

师:同学们,他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往前爬的呢?

生:我觉得他是在枪林弹雨的环境下。

师:在枪林弹雨中往前爬!文章中是怎么写的?

生:(读)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师:匍匐前进,他们就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往前爬的。一个“爬”字把黄继光的英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动作选得真好,设计的方案也很成功。

交流方案2:围绕“站”设计雕塑。

师:接下来看第2 自然段。在这个语段中,你们打算围绕哪个动作来设计雕塑呢?(出示语段)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生:我选择“站”。通过“站”字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黄继光是有多么愤怒,他明明已经负了伤,可他仍要站起来炸毁那个火力点。

生:他是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的。

师:文章当中描写子弹的语言还有两处,你们能找到吗?

生:(读)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生:(读)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

师:这里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还有暴风雨,说明当时的火力是越来越猛。在这样猛烈的火力之下,黄继光居然还是站了起来。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他的战友,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说)

师:一个“站”字展现出了黄继光高大的形象,这个动作选得真好,设计的方案也很成功!

【点评:从“爬”到“站”设计雕像,可真是抓住了英雄的关键瞬间。如果说“爬”是为了保护自己去接近敌堡,而“站”则意味着决心要以献身来与敌堡同归于尽。这一“站”的设计,确实有着许多的潜台词。教师的“你的心情又是怎样”,可谓导在情绪最深沉的那个“点”上了。】

交流方案3:围绕“扑”设计雕塑。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3 个语段。在这个语段当中,你们打算围绕哪些动作来设计雕塑呢?(出示语段)

营参谋长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生:我想用“扑”这个动作。因为“扑”就代表黄继光毫不犹豫地朝火力点扑了上去,说明他视死如归、坚强不屈。

生:我想用“堵”。因为“堵”说明黄继光宁死不屈,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生:我想选择“站”。他之前晕倒了,但是天快亮了,时间马上要到了,黄继光又站了起来。他在身负那么重伤的情况下又站了起来,在敌人的子弹中又站了起来,很艰难。

生:我选择的是“张开”。因为他已经很艰难地站起来了,还要用尽全身力气张开自己的双臂来堵住敌人的枪口。

……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选了“扑”和“堵”这两个动作。你们知道吗?全世界能用自己的身体飞扑出去堵住敌人枪口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苏联的马特洛索夫,另一个就是我们中国的黄继光。所以黄继光也被称为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这也是我们课文原文的题目。同学们选择“扑”这个动作选得真好。你们看,很多电影、电视的海报,包括我们教材上的插图选的都是“扑”这个动作。同学们,黄继光这个时候已经身负重伤,晕倒了好几次,他一定想起了他曾经对营参谋长说过的话,一起读。

生:(读)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师:多么激情澎湃的一句话呀!再读一遍!

(生读)

师:在这个时候,他仿佛看到了营参谋长在身后望着他,祖国人民在身后望着他,读!

生:(读)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师:一个“扑”,一个“堵”,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把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天地之间,也定格在了中朝人民的心中。

【点评:从“爬”到“站”再到“扑”,这是黄继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三部曲。如果说“站”是决定献身,那么“扑”便是决胜关键。三个动作,三尊雕像,一气呵成,把解说词的设计达到了极致。】

(二)凭借雕塑,生动宣讲

师:刚才我们已经通过三个动作设计了三尊不同的雕塑,接下来我们就借助高科技手段去看看效果图吧。(出示效果图)

师:你们设计的雕塑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播放音乐)在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之下,你们能不能再动情地讲一讲当时的故事呢?请选择一尊雕塑,借助下面的提示讲一讲。自己试一试。

(出示: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这是黄继光的雕塑。先看这一座。)

师:我们先请三位同学来讲述一下这三尊雕塑。

生: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这是黄继光的雕塑。先看这一座。当时照明弹飞上天空,敌人的炮弹在黄继光的周围爆炸,子弹像雨点般向黄继光射来,黄继光用尽全力匍匐前进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生:再看这里。黄继光在暴风雨一样密密麻麻的子弹中坚强地站起来,他果断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让人感动啊!

生:最后再看这一尊。这是黄继光,他张开双臂朝着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枪口。他是多么顽强,他又是多么果断啊!

师:掌声!听着刚才三位同学的讲述,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中。

三、拓展雕塑作品,用笔宣讲

师:(播放音乐,出示雕塑图片)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英雄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出示先烈名字和图片)你们知道吗?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就有十多万……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定格杨根思的雕塑)

师:这就是其中的一位——杨根思。看着这尊雕塑,你们能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用几句话来写一写他当时的动作吗?(生写)

生: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冒着冰雹般的子弹,冲进敌军中。“轰”的一声,杨根思与四十余个敌人同归于尽。

师:写得真好。

生:啊,他站起来了!杨根思抱着重达5 公斤的炸药包站起来了!他抱着炸药包怒吼着向敌人猛冲而去。

师:好。

生:杨根思抱着重达5 公斤重的炸药包慢慢前行。二十米,十米……“砰”,炸药包爆炸了,杨根思与四十余名敌人同归于尽。

师:想知道作家是怎么写的吗?(出示)

说时迟,那时快,杨根思猛然拉开导火索,从阵地上一跃而起,抱着点燃的炸药包冲入敌群,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冲上来的敌人被消灭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师:同学们,一个“抱”,一个“冲”,把杨根思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后请同学们也去阅读关于杨根思的这篇短文,也像我们今天上课所学的那样,抓住他的动作和语言去宣讲一下他的故事。

【点评:以黄继光引出杨根思,英雄群像表现了在抗美援朝斗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辈出,也把同学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提升到了最高处,尽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师:(播放电影《长津湖》主题曲)正如《长津湖》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最可爱的人啊,如今山河无恙,如你所想;如今繁华盛世,如你所想。我们不会遗忘你那永远坚毅的模样”。课后,请同学们也去阅读英雄的故事,可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故事,也可以是课后“阅读链接”当中的故事,还可以是新冠疫情中逆行者们的故事。期待你们更精彩的宣讲!

【总评】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要通过阅读,把物化在书面材料中的别人的外部语言,变为自己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这就必须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在感知文本的言语物质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去把握言语意义,贮积语言材料,吸收语言营养,提升精神境界。要有效地实现这样的过程,不能单凭照本宣科式的重复阅读,而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综观这节课,最大特点便是智慧地运用了“改读法”,即通过改变原文的表述方式,将课文改为讲解词,呼应抗美援朝纪念馆招聘“红色宣讲员”的准游戏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改变转换”是本案的最大特点,亦是教学智慧在本案的成功体现。一是将课文转换为讲解词,二是将学生转换为讲解员,三是将课文中三段平面的文字转换为三尊立体的雕塑,不仅与课文开头的黄继光胸像相呼应,而且与课文的叙述结构相吻合,凝聚成为“爬”“站”“扑”三尊雕塑作品的设计。显然,这多重转换极具思辨价值和创造机制,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又使整堂课的教学完全建立在“重构”的创造意象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扫码读课件

猜你喜欢

杨根思黄继光语段
黄继光烈士纪念馆
满江红·杨根思烈士祭
动作中的爱国精神
杨根思:用生命诠释“三个不相信”精神
我与杨根思是老乡
致敬英雄黄继光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抗美援朝英雄
——杨根思
战友给黄继光起绰号“八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