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2022-09-01左海霞
左海霞
(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晋中 030801;2.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0 前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驱动力。相关研究者[1]指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要有三大驱动力,即人才、产业和乡土文化。其中,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组织驱动力,产业是经济驱动力,繁荣乡土文化是文化精神驱动力。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总量和农业结构配置两方面。新时期下,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度提升,而环境资源承载力约束日趋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内很多区域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模糊,农业结构合理性欠缺,导致农业经济增长受限[2]。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如何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有农业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3,4]、影响因素分析[5,6]、农业效益评价以及农业结构特征和优化路径分析等方面[7-9]。此外还有关于农业经济与城镇化和农民增收的关联性研究[10-12]以及农业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研究等[13-15]。关于区域农业发展,早期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发展特征和态势,但对农业内部结构关注不够[3,4],后期学者开始聚焦于产业转型、城乡一体化、粮食安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路径分析等[16-23],针对内部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仍较少。但是目前随着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战略理念,农业规模和农业结构也被逐渐列入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的框架内[24]。同时伴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居民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农业结构也开始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并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5-27]。因此,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典型区域农业内部产业增长状况及其空间特征,探析典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对于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地处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发源地,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引领了农业的创新与发展。山西省地形坡度大,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其特殊的典型性[28-30]。基于此,文章以山西省为研究范围,选取2000—2019 年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经济增加值数据,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和Esteban-Marquillas 偏离份额法拓展模型,综合分析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竞争力优势度和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现状及合理性,为乡村振兴产业动力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主体是一个由黄土覆盖、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高原。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加上高原、盆地和台地,地形复杂。整体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北高南低。省域东侧是太行山,西侧为吕梁山,中间区域为盆地。山西省农业生产条件最主要的特征有3点:首先,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7.1m3/人,仅为全国的19.3%,农耕地平均水资源为亩均162m3,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同时农业用水占比大,为45.1 亿m3,占总用水量的61.28%;74%的耕地无灌溉设施。其次,人均耕地面积大,为0.119hm2(1.785 亩),是全国平均的1.5 倍,但坡度小于6°的仅占55.85%,水土流失严重。第三,气候条件差,季节性的干旱、暴雨、大风、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数据显示,2016 年山西省土地利用主要由耕地、林地(含园地)、草地3 部分组成,分别为405.68 万hm2(6 085.2 万亩)、562.24 万hm2(7 893.6 万亩)、407.57 万hm2(6 113.6 万亩),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49%[16]。山西省辖11 个地级市,从北到南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晋中、太原、阳泉、长治、晋城、临汾、运城,各市区面积差异较大,其中中部的盆地区域是全省人口的集中区域,经济较发达。全省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农村人口基数大。2017 年山西省开展实施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山西农谷、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3个省级农业战略,带动农业结构转型,侧重发展城郊农业、开发功能食品、培养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点和方向。
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该文以2000—2019年为研究时段,首先选择全国、山西省、以及山西省各市区分项农业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经济增加值数据,综合分析山西省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现状。同时由于种植业是山西省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比重超过60%,因此选择山西省主要种植业作物的11个类(谷物、豆类、薯类、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蔬菜、药材、青饲料),17个种(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其他谷物、大豆、绿豆、红小豆、马铃薯、花生、油菜籽、芝麻、葵花籽、胡麻籽、大麻、甜菜)的种植规模数据和全国同产业种植规模数据,分析其相对于全国同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其中2000—2019 年的全国分项农业产业的经济增加值数据来自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2020》、山西省及各市分项农业产业的经济增加值数据、以及全国和山西农业种植业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年鉴2001—2020》和山西省各市区统计年鉴。山西省农业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GIS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矢量文件,通过ArcGIS10.2软件进行空间的可视化分析。
1.3 研究方法
①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对原始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分析山西省农业经济规模、结构以及在全国背景下的比重和优劣势。
②种植业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山西省农林牧渔业结构比值中,种植业占比超过60%,是山西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该文在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比较优势指数(Qij)从生产上反映山西种植业的产业规模、结构以及专业化水平,计算为:
式(1)中,Sij为i地区j产业的播种面积,Si为i地区种植业播种面积,Ej为全国j产业播种面积,E为全国种植业播种面积。Qij指数是种植业生产规模、结构、市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4]。Qij>1,表示山西地区的j作物生产与全国相比具有规模优势,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反之,Qij<1,则不具规模优势,值越小,劣势越明显。
③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Marquillas 拓展模型。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31-34],选择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来评价山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劣势和竞争力,并探析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现状及合理性状态。该模型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将一段时期内的山西省及各市区的农林牧渔各产业增长量变动进行分解,得到各产业的增长量和4个分量,包括份额分量、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和分配分量。其中,后3个分量之和可以反映偏离总效应。模型总公式为:
式(2)至(6)中,j表示农业内的各个产业部门,e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经济总量,Gij表示经济增长量。R为全国的农业经济增长率;Rj表示全国j产业经济增长率;rij表示i地区j产业经济增长率。H表示参考变量,即参照全国j产业发展结构所确定的i地区j产业在基期的期望经济量。Nij为份额分量,指i地区j产业参照全国农业增长率计算得到的增长量;Pij为结构分量,指i地区j产业参照全国j产业与全国农业增长率之差计算的增长量;Dij为竞争分量,指i地区j产业相对于全国j产业所具有的竞争力;Lij为分配分量,指产业结构与竞争影响相互作用,用来衡量资源配置合理性。Nij值为正则表示i地区的j 产业的份额分量具有增长优势,为负则处于增长劣势;Pij值为正则表示i地区的j 产业的结构分量具有结构优势,结构专业化,为负则表示结构非专业化;Dij值为正则表示i地区的j产业相对于全国j产业具有竞争优势,为负则表示处于竞争劣势;Lij值为正则表示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配置合理,为负则表示资源向劣势产业离散,配置不合理。
式(3)至(6)中,ei 0、Ej0、E0分别表示基期的i地区农业经济总规模、全国j产业的经济规模、以及全国总体经济规模;Ej t、Et分别表示目标年的j产业经济规模和全国总体经济规模。
其中,Lij代表产业结构与竞争影响相互作用,用来衡量资源配置效应。
Lij为正(rij-Rj>0)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配置合理,
Lij为正(rij-Rj<0)资源向劣势产业离散,配置合理,
Lij为负(rij-Rj<0)资源向优势产业离散,配置不合理,
Lij为负(rij-Rj>0)资源向劣势产业集中,配置不合理。
2 山西农业经济与结构分析
2.1 时序变化特征
由图1可知,研究期内,2014—2017年山西省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呈下降态势,其他时段均呈增长趋势(图1a)。按照变化速度可细化为3 个阶段,2000—2008 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7.20%;2008—2014 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17.57%;2017—2019 年为经济增速缓慢回暖阶段,年均增长率为7.04%(图1a)。农林牧渔业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在波动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图1b)。其中,2000—2008年农林牧渔业经济增速明显低于GDP 增长速度,GDP占比由2000年的9.74%降低至2008年的4.34%;2009—2016 年,随着农林牧渔业经济的快速增长,GDP 占比下降速度稍有减缓,平均占比为6.44%,2017年开始又开始下降,至2018年GDP占比为4.94%。由增加值占全国同产业比值可知(图1c),研究期内山西省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值在波动中基本保持稳定态势,平均值为1.225%。其中,又以2008 年为分界线,2008 年以前平均占比为1.144%,略低于2008 年以后的平均占比1.297%;各分项产业中以种植业产业的全国占比最高,平均为1.382%,牧业、林业次之,分别为1.258%和1.161%,渔业的全国占比最低,为0.071%。农林牧渔业比例结构变化相对较稳定(图1d),由2000 年的69.1∶3.2∶27.2∶0.5,变为2008年的63.6∶2.1∶30.2∶0.8,再变为2019年的62.1∶5.3∶27.4∶0.4。其中,在研究期内渔业、林业比重较低,总占比不到5%,并基本保持比重不变;种植业占比最高,平均为64.57%,并略有降低,牧业占比次之,平均占比为26.3%,并略有提升。此外,从分项产业来看,种植业、牧业的增加值、GDP 占比和全国同产业占比变化趋势相类似;得益于生态约束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林业增加值基本表现为较低的持续增长趋势,全国占比波动很大。综上,山西省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牧业为辅,林业和渔业比重较低;研究期内经济结构调整以种植业略下降,林业略提升为主要特征;经济总量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全省GDP占比逐年下降趋势,全国同产业占比自2008年以来略有提高。
图1 2000—2019年山西省农业经济总量及结构时序特征
2.2 种植业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种植业产业是山西省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比重超过60%。该文在综合考虑粮食、油料、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类型,基于种植规模和山西种植业结构特点,并结合数据的初步分析,选择山西省主要种植业作物11个类(谷物、豆类、薯类、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蔬菜、药材、青饲料),17个种(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其他谷物、大豆、绿豆、红小豆、马铃薯、花生、油菜籽、芝麻、葵花籽、胡麻籽、大麻、甜菜),分析其相对于全国同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通过公式(1)计算各种类的比较优势指数,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研究期内山西种植业作物类别中,谷物、豆类、薯类持续呈现规模比较优势,Qij平均值分别为1.22、1.21、1.19,均大于1;油料、棉花、麻类、糖料、蔬菜、青饲料持续呈现规模比较劣势,Qij均小于1;药材类Qij值浮动较大,表现为明显的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平均值为1.04,平均规模优势基本与全国持平。由图3可知,具体到种类,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其他谷物、绿豆、红小豆、马铃薯、葵花籽、胡麻籽Qij值均大于1,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尤其是谷子、胡麻籽、高粱、其他谷物、绿豆、红小豆的比较优势明显,2000—2019年的平均值分别为10.49、8.12、3.84、3.20、2.66、2.31。
图2 2000—2019年山西省种植业不同作物类比较优势指数
图3 山西省种植业主要作物种比较优势指数
3 山西农业规模与结构的偏离分量效应分析
3.1 农业规模与结构的偏离分量总效应分析
由表1可知,2000—2019年山西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增长优势明显,牧业次之,林业和渔业增长优势不明显。尽管种植业规模具有增长优势,但是在结构、竞争力和资源配置上均处于相对劣势,Lij为负(rij-Rj<0),表现为资源向优势产业离散,配置不合理。林业结构发展程度相对高,相对于全国具有结构优势,Lij为正(rij-Rj<0),资源向劣势产业离散,配置合理,但增长规模相对较小,导致该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牧业的发展规模、竞争力和资源配置优势较好,Lij为正(rij-Rj>0),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配置合理,但是结构劣势明显,需要在保障规模发展的同时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渔业是山西省的弱项,产业规模小,增长优势不明显,结构发展程度低,竞争力较差,Lij为正(rij-Rj<0),资源向劣势产业离散,配置合理。研究期内,山西农林牧渔业结构总体呈现非专业化趋势,偏离效应问题突出,尤其是结构劣势较明显,虽然具有规模增长优势和相对合理的资源配置,但区域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
表1 2000—2019年山西省农业总偏离效应及其分解
3.2 偏离分量的时序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产业规模偏离分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式(2)至(6)计算各年份的当量变化,结果见图4。山西省农林牧渔各产业的份额分量Nij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图4a),均表现为在2004年、2008年2011 年和2019 年达到一定的峰值。其中,种植业份额最大,牧业次之,渔业增长规模最低。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推动,2004 年开始粮食单产率不断提高,2009 年的低谷是由于当年农产品价格下跌,2010 和2011年粮食作物产量分别突破110 7.5万t和122 5.4万t。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推进,农业劳动力成本、耕地成本、生产要素成本均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开始增长放慢,2011 年以来山西农业经济增长优势也开始减弱。近年来,山西省重视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业转型升级。结构分量Pij方面(图4b),山西农林牧渔各产业的结构演变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趋势。渔业结构分量基本保持不变;林业在波动中结构比重稍有提升;种植业和牧业变化幅度较大,均表现为正向偏离和负向偏离交替出现,并在时序上呈现明显的此消彼长的态势。研究期间,山西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除了林业比重稍有提高外,整体呈现恶化趋势,牧业变化与种植业结构变化息息相关,并随种植业波动形态表现为滞后的相同形态变化。
竞争分量Dij变化中(图4c),林业和渔业逐年变化不明显,表现几乎完全一致,竞争分量值接近零;种植业和牧业竞争分量整体表现出协同效应。结合份额分量和结构分量变化趋势可知,种植业份额和结构优劣势共同促成其竞争优劣势,表现为部分年份的竞争优势和部分年份的竞争劣势。各产业的分配分量Lij(图4d)除了种植业和牧业的部分年份具有资源配置优势外,渔业、林业均没有资源配置优势。2009 年牧业结构分量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实际规模大于按全国种植业结构发展而应有的规模,故而形成较高的分配分量,种植业变化与此相同。其余年份表现为分配分量的波动变化,即2003—2008 年的分配分量下降表明这一时期内资源配置效益恶化,至2009年以后稍有回升。
图4 2000—2019年山西省农林牧渔业偏离分量的时序特征
3.3 偏离分量的空间特征
以全国为参照基准,结合各市区偏离分量分布来看,2000—2019年运城市的农业经济增长优势最大,其次是临汾、长治和晋中,阳泉和晋城最小(图5a);各市区均不具有结构优势(图5b);运城、晋城、晋中、忻州4 市具有竞争优势(图5c);运城、晋城、晋中、忻州、大同、临汾6 市具有资源配置优势(图5d)。各市区不同优势比较如下,增长优势:运城>临汾>长治>晋中>吕梁>忻州>朔州>大同>太原>晋城>阳泉(图5a);结构优势:阳泉>晋城>太原>大同>吕梁>长治>临汾>忻州>运城>朔州>晋中(图5b);竞争优势:运城>晋中>忻州>晋城>临汾>朔州>阳泉>大同>吕梁>太原>长治(图5c);配置优势:运城>晋中>晋城>忻州>临汾>大同>阳泉>吕梁>朔州>太原>长治(图5d)。山西农业经济增长优势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依次减弱的趋势。晋城市和阳泉市农业规模小,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份额分量最小,增长优势不明显,但是2市的结构劣势相对于其他市区表现为最低。运城和晋中2市的农业规模、竞争力和资源配置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均位于全省前列,仅结构分量为负,需要在保障规模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长治、吕梁、太原、阳泉、大同5市均不具备竞争和配置优势,需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升增长速率和资源配置。
综上,份额分量在地区间自北向南表现为明显的带状递进,尽管数值较相近,且相对全国优势不突出,但各地区均为正值;各地区结构偏离效应均为负,份额和结构分量区域间差异较小。竞争和配置分量偏离效应空间上正负交替,一半区域表现为负向偏离,空间分布较复杂,差异较大,区域间协同性差。
4 结论
(1)2000—2019 年山西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下降后的缓慢回升3 个阶段;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在波动中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2008 年以前农业经济增速明显低于GDP 增长速度,2008年以后GDP 占比下降趋势稍有减缓;农业经济总量与全国同产业比值稳定在1.225%,分项产业中以种植业占比最高,林牧业次之;农林牧渔业比例结构变化相对较稳定,以种植业为主,牧业为辅,渔业林业比重低;研究期内经济结构调整以种植业略下降,林业略提升为主要特征。
(2)研究期内山西种植业农作物类别中,谷物、豆类、薯类持续呈现规模比较优势,油料、棉花、麻类、糖料、蔬菜、青饲料持续呈现规模比较劣势,药材类波动较大;具体到种类,以谷子、胡麻籽、高粱、绿豆、红小豆的比较优势明显,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3)山西农业经济偏离效应分析。山西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增长优势明显,但在结构、竞争力和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林业结构发展程度相对高,资源配置合理,但增长规模较小,不具竞争优势;牧业的发展规模、竞争力和资源配置优势较好,但结构劣势明显;渔业产业规模小,增长优势不明显,结构发展程度低,竞争力较差。研究期内,山西农林牧渔业结构总体呈现非专业化趋势,偏离效应问题突出,结构劣势较明显,虽然具有规模增长优势和相对合理的资源配置,但区域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
(4)偏离效应动态变化。农林牧渔分项产业的份额分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具有4个峰值;种植业和牧业的结构演变呈现明显的此消彼长的态势,正向偏离和负向偏离交替出现,竞争分量表现出协同效应;各产业的分配分量除了种植业和牧业的部分年份具有资源配置优势,其他年份以及渔业、林业均没有配置优势;除了林业比重稍有提高外,整体呈现恶化趋势;牧业变化与种植业结构变化息息相关,并随种植业波动形态表现为滞后的相同形态变化。
(5)空间分布特征。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优势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依次减弱的趋势;各地区结构偏离效应均为负,不具有结构优势;份额和结构分量区域间差异较小;竞争和配置分量偏离效应空间分布复杂,差异较大,区域间协同性差。研究期内山西农业经济增长总体呈现非专业化趋势,偏离效应问题突出,结构劣势较明显,虽然具有规模增长优势和部分产业相对合理的资源配置,但区域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