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
——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2022-09-01颜廷武张丰翼
安 芳,颜廷武※,张丰翼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资源消耗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耕地肥力趋于下降,农业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力度势在必行。秸秆还田作为土壤培肥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之一,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速效氮、铁、锌、锰的含量[1,2],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广。但在实践中,此项技术的推广效果并不乐观[3,4],农户因受到传统耕作习惯影响而造成技术的普及率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主体,其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关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厘清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决定机制至关重要。
现阶段,有关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聚焦于对采纳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户个体特征差异导致技术采纳行为的差异。例如,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秸秆还田技术[5];年龄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呈倒U 形态势[6]。二是农户的认知水平是决定技术采纳的诱导因子。其中,农户的经济感知、技术感知易用性[7]以及生态认知[8]均对其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三是农户的资本禀赋制约其采纳行为。资本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本、劳动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9,10],其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经济资本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生态生产意愿[11]。
已有文献表明,经济资本与农户认知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纳决策不可或缺的因素[12-14]。从经济资本角度出发,目前的研究多用农户收入水平等客观因素衡量其经济状况。例如,丰军辉等以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经济地位因素衡量农户的经济资本,发现家庭经济地位对农户作物秸秆能源化需求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15];尚燕等以农户家庭收入稳定情况、住房结构等因素衡量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并证明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增强农户的生态自觉性[16]。在以往的研究中,从农户经济资本角度讨论技术采纳决策的研究更多聚焦在收入数量属性层面,对收入质量属性的关注明显不足。孔荣、王欣提出个体收入水平不仅与收入的绝对数量有关,同样也与收入质量水平存在内在联结的关系[17]。近年来,多项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共同发力,农户收入质量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从收入质量角度来看,邓锴等认为农民工收入质量对其信贷需求有着显著的影响[18];彭艳玲等发现收入质量的5个不同维度对农户创业决策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19]。可见,收入质量对农户的行为决策有着显著影响。
另外,农户在技术决策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收入质量的影响,认知也将导致其决策差异。其中,政策认知能够反映农户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且对农户的价值观和目标取向产生影响。尚光引等从农户政策了解程度、参与程度、满意程度3个维度出发,综合分析了农户政策认知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0];付文凤等发现农户补偿满意度受政策认知因素的明显影响[21];曹慧等分析发现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对两类亲环境农业技术的选择均具有正向激励作用[22]。
现有研究成果已取得较高的理论和实际价值,但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一是目前缺乏从收入质量角度讨论其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决策影响的研究,重视其中的潜在影响,进而挖掘收入质量与农户技术采纳决策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克服单纯从数量上研究农户收入水平对技术采纳影响的局限性。二是个人禀赋对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揭示不够,收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政策认知,进而推动农户采纳秸秆还田的自觉行为,把农户政策认知作为中介变量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三是已有研究在讨论收入质量对农户行为决策影响过程中较少将信息获取能力纳入分析框架中。秸秆还田技术的实施依附于专业机械设备和专业技术服务供给,而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反映农户获得技术的及时性,若农户不能及时获得秸秆还田技术服务,则采纳此项技术的自觉性将大幅度下降。鉴于此,文章在界定收入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以秸秆还田技术为例,将农户的政策认知作为中介变量,信息获取能力作为调节变量,考察收入质量与农户自觉采纳技术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 理论分析框架
1.1 收入质量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
孔荣和任劼借鉴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研究对收入质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完善。孔荣提出农民工的收入可从收入的充足性、稳定性、结构性、成本性、知识性5个分维度进行讨论,并指出高质量农民工的具体表现为收入充足、增长稳定、结构稳定、知识含量高、获取成本低[17]。任劼则运用微观数据检验了这5个维度构建收入质量体系的合理性[23]。收入质量作为农户在获取收入的过程中可行能力的质态差异特性的总和[19],能够反映其家庭禀赋和能力的质态差异。在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农户投入一定的财力,而其生产效果反馈需花费较长的时间,所以农户在进行采纳决策时,往往面临着禀赋条件的约束[24]。即不同收入质量的农户其家庭禀赋存在差距,进而将在还田技术的采纳决策方面存在着差异。
从收入质量的分维度分析,分维度的多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户对技术采纳的思考角度,从而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其一,收入的充足性强调农户是否拥有足够满足自身需求的收入数量水平。通常情况下家庭收入数量高的农户拥有足够的资本注重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自觉性相对较高;其二,收入的知识性强调农户为获取收入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知识水平越高的农户越能轻易了解还田技术的原理且能意识到此项技术对环境的重要性,进而越易自发地产生还田行为;其三,收入的成本性强调农户为获取收入所要付出的成本。一方面,如果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成本节约便成为农户的生产目标之一,由于实施还田技术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农户采纳其技术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另一方面,收入的成本同样包括生活成本,生活成本占总支出的比重越大,则表示其家庭负担过重,收入质量水平较低,进而会影响其参与秸秆还田的自觉性;其四,收入的结构性关注农户收入来源是否多元化以及收入渠道是否多样化。因农户家庭收入构成将反映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高低,农业收入比重越低的农户越倾向于采纳机械还田技术[25],即收入的结构性水平则会正向影响农户自觉参与秸秆还田;其五,收入的稳定性强调收入数量的波动情况,反映收入获取的平稳度。收入稳定性较低的农户对农业技术风险较为敏感,则对农业技术的投资更加谨慎和犹豫,相比于焚烧秸秆的便利性与零成本性,则会拒绝还田技术。
综合来说,高收入质量的农户应该表现为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收入数量充足、收入结构合理、收入渠道多元并且获取成本较低。收入质量较高的农户面临更小的经济压力,财富积累的条件比较充分,从而进行秸秆还田的自觉性较强。基于此,提出假设H1:收入质量正向作用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
1.2 政策认知对收入质量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中介作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动机角度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成5个层次,只有当最低层次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才会考虑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26]。以往农户将务农作为主要生计来源,收入渠道单一,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进行资源消耗型的耕作行为。但随着收入渠道的丰富化发展,收入数量的增加,维持基本生存已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农户则会转移注意力,越来越关注政治参与等问题[27],进而对生活环境、政府政策等外部信息的敏感度及关注度上升[28,29]。近年来,为加快绿色农业的转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提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相关研究证明收入水平高的群体,其生态认知[8]、技术价值认知[24]、耕地价值认知[30]等认知程度越高。收入质量较高的农户在不考虑温饱问题的情况下,将更加关注生态政策,更易落实生态政策的相关要求。另外,相关研究证明农户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认知的重要因素[31]。处于不同收入质量水平的农户除了收入数量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收入的知识性存在着差异。农户可能会因知识受限使得对生态农业政策理解存在障碍,以致不易塑造生态环保政策认知。因此,提出收入质量对农户的政策认知的塑造存在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在决策过程中农户不仅受到其经济资本的影响,还将受到认知因素的干预。相关研究证明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政策越了解,产生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可能性越大[32]。若农户没有建立相应的政策认知,将导致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预估价值存在着偏差,最终造成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差异。因此,该研究提出假设H2:收入质量通过政策认知的中介作用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1.3 信息获取能力在政策认知影响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Paul Zurkowski 提出的“Information Literacy”是信息能力的最早使用,并将其解释为利用大量信息设备及广泛信息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33]。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理论讨论和数据实践,信息能力的定义被细化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人类搜集、判断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34]。相关研究认为农户信息能力可分为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使用能力,其中信息获取能力主要测量农户是否能够通过相关工具获取所需信息[35]。相关研究表明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够削弱认知冲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抑制作用[36]。从一般意义上讲,信息获取能力对个体技术采纳的影响体现在农户的认知上,因此将信息获取能力作为政策认知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这一研究行径里的关键变量。首先,高信息获取能力意味着低信息获取成本,高信息获取能力农户更能轻易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较高,对塑造农户的政策认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当农户越清楚认识到还田技术对耕地资源、农业生态发展的重要性时,将增大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自觉性。其次,信息获取能力有助于缓解新技术采纳的要素禀赋约束[37],拥有高水平信息获取能力的农户能快速地获取秸秆还田技术的专业服务,其采纳自觉性增强。基于此,提出假设H3:信息能力在政策认知影响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中具有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该文试图把收入质量、政策认知、信息获取能力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图1),分析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中介、调节效应。
图1 理论分析框架
2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该文所采用的数据为课题组于2018年7—8月在湖北省农村地区进行入户调查所得。湖北省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区,其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且该地区重点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可全面考察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利用的问题。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首先根据湖北省各市秸秆还田覆盖率水平选择4个覆盖率高低不同的地区,分别为恩施、荆州、荆门和黄石,其次在每个市随机选择2~3个县,接着在同当地农业农村局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后,每个县选择2~3 个镇,根据人口密集度在每个镇选择2~3 个村,然后每个村随机抽选10~20 位农户,最后调查人员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问卷访谈,调研内容主要围绕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情况。本次调查共取得问卷768 份,删除无效问卷、关键信息缺漏等问卷后,最后得到有效问卷654 份,问卷有效率为85.16%。
如表1 所示,在654 个有效样本中,受访农户的年龄偏大,年龄超过50 岁的农户占63.61%;在受教育水平方面,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户占34.71%,初中教育的农户占43.73%;从农户家庭农业收入情况来看,农业收入高于3 万元的家庭仅占比7.33%,农业收入普遍较低;家庭外出务工人数普遍为1~2 人,占比为64.83%。从总体来看,样本特征符合当前农村的基本情况。
表1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情况统计
2.2 方法设定与模型构建
该文首先运用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再计算收入质量各个分维度的数值大小,进而通过求和得到每个农户的收入质量数值大小,最后通过基于Bootstrap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方法讨论收入质量与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行为之间的影响机理。
2.2.1 熵值法
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熵值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系数,再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得到农户收入质量数值大小[38]。具体的方法如下。
①构建数据矩阵,其中yij代表第i个农户第j个指标的数值,i=1,2,3,…,n;j=1,2,3,…,m。考虑到收入质量5 个维度方向的不一致,收入的充足性等为正指标,收入成本性为逆指标,同时在子指标中也含有逆指标,所以先统一指标方向,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的处理公式为:
逆向指标的处理公式为:
②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农户占该指标的比重Pij为:
③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为:
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j和权值Wj为:
⑤计算综合评价值Si为:
2.2.2 基于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该文选取由Preacher 和Hayes 提出的基于Bootstrap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方法[39],探讨收入质量影响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政策认知的中介作用和信息获取能力的调节效应。同样的,温忠麟认为使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法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中计算系数乘积的置信区间有更高的检验力[40]。另外,此方法将调节变量放置于不同水平之下,避免了变量遗漏等问题的发生[41]。基本模型为:
式(8)至(10)中,X表示收入质量,Yi表示第i个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行为,M表示中介变量政策认知,I表示调节变量信息获取能力,a、b、c、c′、d和e均为待估计参数,μ1、μ2、μ3均为随机误差项。式(8)表示收入质量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总影响,式(9)表示收入质量对中介变量政策认知的影响,式(10)表示收入质量通过信息获取能力调节农户政策认知对其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间接影响。
2.3 变量的设置
依据该文对农户收入质量内涵的界定,借鉴彭艳玲等构建的农户收入质量测算体系[19],该文采用主观和客观指标结合的方式以综合测算农户的收入质量。根据理论假说,该文各项指标解释如下。
(1)被解释变量。该文因变量的问题来源为“没有优惠、监管等政府行为,我依然进行还田”,并以农户的回答衡量其是否具有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行为。若农户对此问题的回答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则评定为农户无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自觉行为。相反,若农户回答“比较同意”“完全同意”评定为农户具备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行为。
(2)核心解释变量。收入的充足性通过农户近一年家庭收入情况反映,并结合农户家庭年支出判断此农户家庭收入的结余情况。收入的知识性由农户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的技术含量两个子指标构成,主要体现农户知识与认知水平的高低差异,农户工作技术含量将由其职业经历进行评估。收入的结构性衡量指标由农户兼业情况和农业收入占比构成。另外,收入的稳定性由主观稳定性以及农户家庭借贷情况构成。收入的成本性由生产成本比重和生活成本两个子指标组成,考虑到大部分样本农户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此处的生产成本比重主要描述的是农户的农业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生活成本指的是农户为了获得收入而需要付出的日常生活成本支出[19],考虑到农户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该文没有将农户日常吃穿住行费用算入其生活成本中,而选取家庭开销中比重较大的两种费用类型,即健康费用以及社交人情费用。政策认知的衡量通过设置“您了解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吗?”指标反映农户对资源环境政策的了解程度。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是通过设置“我能够容易且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指标进行测度,具体指标内容如表2所示。
(3)控制变量。已有研究证明农户的个人特征[5,6,25]、家庭特征[9-12]等因素将对其技术采纳产生影响。借鉴已有研究,该文将农户的性别、务农年限、家庭种植面积、技术补贴设置为控制变量,具体见表2。
表2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分析
该文通过熵值法得出各维度指标的数值大小,进而以加权求和的结果得到收入质量的数值。通过计算得出样本农户的收入质量最小值为0.871,最大值为1.782。以收入质量水平的均值1.312 作为分界线将农户进行分组,即收入质量数值高于均值归为高水平收入质量农户,低于均值的则归为低水平收入质量农户,并统计各组自觉还田的比例。
由表3可以看出,在总样本中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农户仅占比59.48%,说明农户采纳还田技术的自觉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值得关注的是处于低水平收入质量的农户数量多于高水平收入质量农户数量。在364户低水平收入质量农户中主动还田的比重占56.04%,达204 户;而在290 户高水平收入质量的农户中自觉还田占比63.79%,达185户。可比较得出,高质量收入水平的农户主动采纳还田技术的概率更大,其自觉环境保护意识更加强烈。
表3 不同收入质量水平农户的还田
3.2 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总影响
在不考虑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情况下,借助Stata 15.1 工具讨论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总影响。表4中的模型Ⅰ采用二元Logit模型,模型Ⅱ则是模型Ⅰ的边际回归模型,模型Ⅲ采用Probit 模型,作为稳健性检验。通过表4 中数据显示,收入质量与农户秸秆还田自觉采纳行为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显著,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质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自觉性增加26.5%,即H1 得以证实。就控制变量而言,耕地面积在5%显著水平上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耕地面积每增加一单位,农户对还田技术的自觉性增加0.4%。通过模型Ⅲ的结果比较可知,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4 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因素模型回归
3.3 收入质量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该文采用Hayes 编制的SPSS 宏(Process 程序)进行分析,首先利用模型Ⅳ(模型Ⅳ为简单的中介模型)对政策认知在收入质量与自觉采纳还田行为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收入质量对农户的政策认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高水平收入质量的农户来说,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所以这类农户可通过日常的电子媒体对绿色农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能够较易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表5 政策认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另外,将收入质量与政策认知一同放入模型时,收入质量仍然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技术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首先,当农户处于收入数量丰富,收入来源多样且稳定,自身技能知识储量偏高的阶段时,则拥有更多的精力与机会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便会自觉加入到秸秆还田的队列中。其次,高收入质量强调了农户拥有充分资金能力追求绿色农业技术的改进与更新。另外,政策认知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技术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农户越了解绿色农业政策时其政策认知越清晰,对绿色农业技术带来的益处将会更清楚,因此更加倾向于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
如6 表所示,政策认知的中介效应显著,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不包含0(LLCI=0.052,ULCI=0.502),中介效应的大小为0.251;控制了中介变量政策认知后,收入质量对农户自觉采纳还田行为的直接作用依旧显著,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不包含0(LLCI=0.085,ULCI=1.734)。由此表明,收入质量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农户采纳还田技术的自觉行为,而且还能通过政策认知的中介作用预测其自觉行为,即H2得证。
表6 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分解
其次,采用Process 插件中的model 14 对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研究,已知在Bootstrap 法中将按照均值加或减一个标准差得到调节变量的高、中、低3个分组,然后根据中介作用下的系数判断调节变量的显著性。根据贾蕊、闫迪等提供的结果分析显示[41,42],其中的判断方法有:若3个组别的中介作用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的差异很大,则调节效应显著。
由表7 可知,在低水平信息获取能力组别中(M-1SD),政策认知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因为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上下限包含0(LLCI=-0.001,ULCI=0.284),而在均值组(M)、高水平组(M+1SD)中政策认知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的行为有着正向预测作用,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55,0.482]、[0.086,0.737]。由检验标准得,信息获取能力在政策认知影响农户自觉采纳还田技术的过程中调节作用显著,H3 得证。其中,在低水平信息获取能力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类农户因不能及时了解政策的内涵,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较低,一时难以理解秸秆还田技术对农业生产的益处,在追求短期利益的目标之下,更愿意选择秸秆焚烧等相对便捷且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另外,还田技术需要专业机械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获取信息能力较低的农户或许不能及时获得还田人员的协助,以致于采纳保护性技术的自觉性较低。
表7 条件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检验
回归结果见表8,将信息获取能力放入模型后,政策认知与信息获取能力的乘积项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再次说明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在政策认知对农户自觉还田行为预测中起调节作用。
表8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该文依据湖北省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从收入的充足性、稳定性、结构性、成本性和知识性5个维度测算农户的收入质量,并将政策认知作为中介变量,信息获取能力作为调节变量,综合分析了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在控制农户个体特征、外部环境等条件下,得到如下的主要研究结论。
(1)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自觉行为受到其收入质量的影响。当农户的收入质量得以提高,承担技术风险的能力不断强化,从而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自觉采纳率提高。
(2)农户间的收入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样本农户中收入质量最小值为0.871,最大值为1.782,两值之差接近一个单位,减少农户间收入质量差距不容忽视。
(3)研究进一步发现,政策认知在收入质量影响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而此中介作用受到信息获取能力的调节。
4.2 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该文认为在关注农户收入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应重视其收入质量的提升,并且需要注重缩小农户间收入质量的差距。结合该文研究结果提出两点政策性启示。
(1)重视农户收入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线上线下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户收入的知识性。同时,加大农户教育补贴、健康补贴以及务工补贴力度等,关注农户收入过程中的各开销种类占比,并提供相应的福利援助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另外,政府应加大对特色产业培育的政策激励,加快农村转型,通过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户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
(2)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建立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直播室或网络课堂,定期组织农户进行观看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丰富农户信息获取渠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就地教育帮扶,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与此同时,千方百计加强农业生态耕种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户的相关政策认知。建立相关政策普及的学习课堂,以此加大对还田技术的宣传力度,为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一个便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