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白粉病抗性鉴定

2022-09-01龙珏臣杜成章张晓春刘剑飞高飞虎唐科明张继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重庆地区类群小豆

龙珏臣,杜成章,张晓春,刘剑飞,王 强,高飞虎,唐科明,陈 红,张继君*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 401329;2.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站,重庆 402160)

小豆(Vigna angularis)是豆科豇豆属(Vigna)的一个栽培种,除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外,还具有活血、利水等药用价值,是广受欢迎的医食两用作物[1]。我国是小豆原产地[2],主产区主要分布为东北、华北、黄河中游、江淮下游、华北及江淮流域[3]。播种面积约22.8万hm2,年产量约34.7万t,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4]。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powdery mildew)专性寄生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植株受侵染后,表面产生一层白色粉状物,白粉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侵染多种被子植物,对蔬菜、大田作物、果树和花卉等可造成较大危害[5]。小豆白粉病在各生长阶段均有可能发生,发病初期时,叶片上出现褪绿斑点,而后在叶表面生长出白色菌丝与分生孢子,若田间植株密度大、环境潮湿、通风差、光照弱以及氮肥施用多等,则会迅速导致植株全身附着一层白色粉状物,使植株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植株开花不正常或不开花,造成减产,甚至绝收[6]。有学者研究表明,小豆对白粉病抗性受1对基因控制[7]。但目前针对小豆白粉病抗性相关的研究鲜有报道,创制的小豆抗白粉病种质较少,因此,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尤为重要。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重庆市项目组历时2年(2015和2016)在重庆25个区县,共收集到59份小豆种质资源,并对它们进行了基于表型性状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2018—2019年,对这些种质资源开展白粉病抗性鉴定,旨在明确重庆地区小豆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及白粉病抗性水平,为进一步挖掘抗病种质和优良基因资源奠定物质和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参试材料

本试验中的59份地方小豆品种分属于重庆4个自然生态区(Ⅰ-四川盆地农业自然生态区;Ⅱ-三峡库区平行岭谷农林水复合自然生态区;Ⅲ-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自然生态区;Ⅳ-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自然生态区)的25个区县。生态区Ⅰ的5份,生态区Ⅱ的23份,生态区Ⅲ的18份,生态区Ⅳ的13份。垂直分布上,分布于海拔200~400 m的占15.3%;400~700 m的占13.6%;700~1 000 m的占25.4%;1 000~1 300 m的占15.3%;1 300~1 600 m的占25.4%;1 600 m以上的占5.1%(图1)。

图1 重庆小豆种质资源各收集地坐标及海拔高程Figure 1 Coordinates and elevations of collection sites of Adzuki 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ongqing

1.2 试验设计

表型于2017—2018年在重庆市武隆区试验基地(经度107.648535°E,纬度29.521470°N,海拔1 280 m,年平均温度14.8℃,年降水量1 260 mm)进行,每份材料种8行,行长2.5 m,行距50 cm,株距10 cm,3次重复。性状调查按照《小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与数据标准》进行记载[8],调查开花期、成熟期、主茎色、花色、复叶叶色、复叶叶形、叶柄色以及叶脉色。成熟后考种记载株型、结荚习性、生长习性、荚形、粒形、粒色、株高、底荚高度、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荚长、荚宽以及百粒重等性状。

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武隆基地开展白粉病抗性鉴定。行长2.5 m,行距50 cm,株距10 cm,每行两端种植1穴武隆当地感病品种为发病株。统计方法参照喻少帆等[9],0级:无病斑;1级:有少量病斑,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12%;2级:病斑覆盖面积占叶片总面积12%

1.3 数据分析

分别对主茎色等11个质量性状进行评价,其中于开花期进行记载,生长习性、结荚习性、荚形、粒色和粒形于成熟期考种记载,并对各质量性状之间的差异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赋值(表1)。

表1 质量性状赋值Table 1 Quality character assignment

对开花期等11个数量性状进行10级分类处理,第1级[Xi

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计算病情指数(DI)和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16],病情指数(DI)=Σ(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 值);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其中n为调查总次数,Xi为第i次调查时的DI,ti为第i次调查时间。抗性评价标准:抗性评价按病情指数划分,高抗(HR):0

2 结果与分析

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对59份栽培小豆资源的22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图2、表2),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小豆种质资源种内变异较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392。其中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27。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株高>成熟期>底荚高度>单株荚数>荚长>百粒重>开花期>荚宽>主茎节数>单荚粒数>分枝数>粒色>荚形>粒形>复叶叶色>生长习性>结荚习性>花色>复叶叶形>主茎色>叶脉色>叶柄色。

图2 59份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Figure 2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59 accessions

表2 59份小豆种质资源信息Table 2 The information of 59 adzuki 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参试材料各性状之间遗传多样性差异明显。复叶叶色以绿色为主,占50.85%,其次是浅绿占32.2%,深绿最少,占16.95%。复叶叶形以心形居多,占62.71%,卵圆占37.29%。叶脉色以绿色为主,占83.05%,紫色占16.95%。株型直立占多,为59.32%,半蔓生为40.68%。荚形以弓形占比最大,为44.07%,其次是圆筒形,占30.51,镰刀型占比较小,占25.42%。粒色以红色和黄色占比较大,分别为38.98%和33.9%,白色次之,为23.73%,绿色种皮资源最少,仅有2份。

2.2 聚类分析

基于22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59份参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图3),其中,第Ⅰ类群包含16份材料,主茎色以绿色为主,花色多数为浅黄,复叶叶色绿,复叶叶形多为卵圆,叶柄色和叶脉色均以绿色为主,生长习性多为半蔓生,结荚习性无限,荚形以镰刀形为主,粒色显著区别于其余类群多为白色,粒形以短圆柱为主,株高平均为104.4 cm,百粒重平均为8.2 g。

图3 59份种质资源基于表型数据的UPGMA聚类图Figure 3 UPGMA dendrogram based on phenotypic characters of the 59 adzuki bean genotypes

第Ⅱ类群共包含4份材料,主茎色以绿色为主,花色多数为黄色,复叶叶色浅绿,复叶叶形多为心形,叶柄色和叶脉色均以紫色为主,生长习性多为半蔓生,结荚习性无限,荚形是5个类群中唯一以圆筒形为主的类群,粒色多为黄色,粒形区别于其他类群,以球形为主,株高平均为88.6 cm,百粒重9.0 g。

第Ⅲ类群共包含2份材料,主茎色绿带紫,花色区别于其他类群为浅黄,复叶叶色深绿,复叶叶形多为卵圆,生长习性半蔓生,结荚习性无限,荚形镰刀形,粒色黄色,粒形均为短圆柱形,株高是5个类群中最高的,平均为113.9 cm,百粒重最小,平均为7.6 g。

第Ⅳ类群共包含31份材料,主茎色以绿色为主,花色多数为黄色,复叶叶色绿,复叶叶形多为心形,叶柄色和叶脉色均以绿色为主,生长习性是五个类群中唯一以直立为主的类群,结荚习性多为有限,荚形以弓形为主,粒色多为红色,粒形以短圆柱形为主,株高最低,平均为72.2 cm,百粒重9.4 g。

第Ⅴ类群共包含6份材料,主茎色多为绿带紫,花色多数为黄色,复叶叶色绿,复叶叶形多为心形,叶柄色和叶脉色均以绿色为主,生长习性多为半蔓生,结荚习性以无限为主,荚形以弓形为主,粒色多为红色,粒形以短圆柱形为主,株高84.5 cm,百粒重9.0 g。

表3 各类群部分性状主要表现Table 3 Average expression of part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group

2.3 主成分分析

对59份小豆地方品种的22个性状进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表4),前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18.468、10.224、9.129、8.322和6.288,累计贡献率为52.432%。其中,第一主成分(PC1)特征值为4.063,特征向量中株型、株高、结荚习性和底荚高度的载荷较高,分别为0.429、0.423、0.402和0.303,这表明PC1代表了株型生长等相关性状。

表4 前五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Table 4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of the first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第二主成分(PC2)特征值为2.249,特征向量中单株荚数和单荚粒数的载荷较高,分别为-0.411、-0.323,这表明PC2代表了与荚生长相关的性状。

第三主成分(PC3)特征值为2.088,特征向量中叶柄色和叶脉色的载荷较高,分别为0.301、0.352和0.343,这表明PC3代表了植株叶片颜色相关的性状。

第四主成分(PC4)特征值为1.831,特征向量中粒色的载荷较高,为0.428。第五主成分(PC5)特征值为1.383,特征向量中花色的载荷较高,为0.558。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22个性状的前三个主成分得分绘制三维散点图(图4),图像显示59份参试材料的散点被PC1大致分为了两个区域。分布在图像左侧的参试材料多为直立型且有限结荚习性的材料,而分布在图像右侧的参试材料多为半蔓生型和无限结荚习性的材料。

图4 重庆59份小豆地方品种的三维主成分(PCA)散点图Figure 4 Three-dimensional PCA scatter plot of the 59 genotypes

2.4 白粉病抗性鉴定

连续两年田间抗病鉴定结果显示(表5),59份参试材料的白粉病抗性较差,平均病情指数(DI)为57.5%,处于感病水平。从中筛选出高抗材料6份,抗病材料4份。高抗材料较抗病材料更多,其余材料的白粉病抗性均较差,中感材料12份,感病材料19份,高感材料18份。白粉病抗性最高的是ZY-38,收集自奉节县,病情指数为9.43%,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为7.022,而收集自渝北的ZY-27的AUDPC仅为4.837,这表明,虽然ZY-38对白粉病抗性总体抗性最高,但ZY-27在受侵害后病情发展最缓慢。这两份资源均能作为极端抗病材料加以利用。

表5 59份小豆种质资源两年平均白粉病抗性Table 5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of 59 adzuki 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3 讨论

重庆地区特别是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地形陡峭,平坡土稀少,农作物种植劳动强度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发展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脱离农村,留守农村并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口年龄也在逐年增长,本研究调查中发现,重庆地区小豆地方品种面临着种植面积萎缩,在地方品种种植数量逐年减少的问题,然而种质资源是作物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对种业发展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有重要意义[17]。因此,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力度,是保护小豆种质资源的关键。白鹏等[18]对全国18个省区市的257份小豆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结果表明,全国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样性系数最高的是株高、花蕾色以绿色为主、粒形以短圆柱为主、主茎色以绿色为主,以上结果与本研究中的相一致,但重庆地区的小豆品种籽粒色以非红色为主。重庆小豆地方品种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89,与全国水平相当,这表明经过长期的驯化,表型性状上并未发生明显变异,而留种习惯上重庆地区老百姓更偏好非红色籽粒的品种。

聚类分析中,第Ⅳ类群的材料多为株型直立,结荚习性有限,株高适中,底荚高度适中,适宜机械化生产,同时百粒重较大,具备良好的商品性,可做籽粒型商品种开发利用。第Ⅰ类群、第Ⅱ类群和第Ⅴ类群的材料的株高偏高,结荚习性以无限为主,改良其株型性状后可作为白豆沙专用型材料进行开发。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主成分将参试材料大致划分为两个区域,且这两个区域的地方品种在地理分布上并未呈现一定的聚集,这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印证。

喻少帆等[9]的筛选到高抗材料14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2.8%,本研究从重庆地区的种质资源中筛选出6份高抗材料,占总数的10.1%,这表明重庆地区地方品种中高抗材料的比例是高于北方品种的。遗憾的是重庆地区小豆地方品种未筛选到免疫品种。本研究中,采用感病品种诱导田间发病,更好地模拟了自然发病条件,但采用室内人工接种可提供更高的选择压力,从而缩短选择周期,因此在进一步的抗病品种筛选中,应在诱导田间发病基础上结合室内接种鉴定,以获取更优良的抗病材料。

4 结论

重庆地区的小豆种质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种内基因交流频繁,并未发生明显的种内变异,同时与重庆以外其他地区的种质交流同样频繁,这表明,重庆地区老百姓在小豆种质的驯化过程中,并未进行过多干预,很好地保留了小豆地方品种的原始状态,在今后的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中,应加大对重庆地区小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力度。收集自第Ⅱ生态区的P500112012号品种的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最小,收集自第Ⅲ生态区2015502404号品种的病情指数最低,这两个品种均为白粉病高抗材料,可作为亲本材料用于小豆白粉病抗病育种。

猜你喜欢

重庆地区类群小豆
1971-2018年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特征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
乡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为什么不买台相机
重庆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剖析和对策研究
1990年代文学时尚:类群命名的无差别变换
李小豆之死
极品小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