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军事”课程的必要性
2022-09-01张赟
张 赟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切实加强,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进课程教材指南”[1]。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020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的国家安全教育要重点围绕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具体执行办法是在公共基础课中全面落实,各学科专业主动结合相关内容落实[2-3]。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这些文件的颁布,使得高校立足思政课阵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有了充分的法理和现实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源流及其总体国家安全观
目前,普通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大都不成体系地分布在思想政治课或者相关教育讲座中[5],涉及多门相关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源流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体系化建设工程,先后发布过三部重要的行动方案,即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简称“85 方案”),1998年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98 方案”),以及2005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 方案”),这三部方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实施办法等做出了纲领性的明确规定。
“85 方案”指出,高等学校“还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1986年3月20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文科开设)等四门课,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课程建设提出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可以在试点院校先开展专题讲授或组织讲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91年国家教委在继续推行“85 方案”的同时,建议文科专业增开“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6]。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规定本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 学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7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并规定各层次各科类学生统一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吸收“85 方案”“98 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05 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改革。“05 方案”规定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年改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简称“思想”)等4 门必修课。“纲要”是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而增设,其余3 门均是原有的课程合并而来[7]。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当代”)等选修课,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05 方案”实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被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由中央政治局审定[8]。这一教学方案大幅减少了此前多门课程之间互相重复的内容,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与认可。近二十年来,思政课教材虽然多次修订,教材名称也稍有变化,但必修课的整体架构从2005年延续至今。
2.思想政治必修课教材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2021年修订版中,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外,其余三本教材均不同程度地纳入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 版)》之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的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之四“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下的“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条目中专门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内涵以及核心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 版)》之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中第一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分析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刻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深刻内涵以及贯彻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要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 版)》中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第二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之“五、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中,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发展,梳理了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落实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出的部署和要求,分析了新时代贯彻与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具体内容、应对之策及积极影响。
上述教学内容安排,虽然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做了不同程度、角度的介绍,但分散在不同教材当中,在系统性、整体性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二、军事理论课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现状
1.军事理论课
1985年,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印发《关于高等院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提出试点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至1996年,在全国军训试点院校已扩大到157 所的情况下,国家教委指出,“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逐步规范化,国家教委决定成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9],并于1997年4月正式成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使军事课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2002年6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均做出明确规定:“将军事课列入高校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自此,学生军训“纳入教学体系”,结束了多年试点,正式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军事课也被明确“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在2006年修订了军事课大纲。2019年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废止了原《大纲》。军事课教材除解放军出版社内部发行的《高等院校军事课教材(试行本)》(济南军区陆军学校1985年编写)、《高等学校军事教材(试行本)》(国防大学1988年改编)作为具有一定机密性的指定教材短期使用过,以及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组织编写过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军事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以外,近年来再无统编教材,都是以《大纲》为依据,由各地高校自编或自选军事理论课教材。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加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重大问题分析研究成为时代声音。“85 方案”规定文科开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98方案”规定该课程为文科必修课。“05 方案”调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成为不区分文理科的选修课。当前,各地高校在实际执行中,理工科院校相对较少开设或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文科院校原本就有完善的教学机构,基本仍按惯例以必修课设置教学计划。国内最早的“当代”教材可追溯到1987年人民大学主编的同名教材。目前影响最大、使用最广的一种教材是人民大学李景治教授主编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该书响应“98 方案”,1999年初出版,教育部将其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党的十九大以来,部分文科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据,相继修订、新编了9 种“当代”课程教材,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尽可能地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10]。依出版顺序列举十九大以来出版的“当代”课程教材,如表1所示。
表1 十九大以来出版的“当代”课程教材
三、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现有的各种名称不一的军事理论课教材均是各地方或各高校自行编写选用,没有哪种教材使用较广、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在此依据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说明问题。
1.军事理论教学中军事思想占比上升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相互作用日益密切,彼此联系日益明显,从而深刻影响国际格局的变化。大国之间爆发全面热战的概率微乎其微,对军事问题的论述离不开其背后利益格局的解析透视。结合教学实践,学生反响较为积极的章节也是主要集中在“军事思想”和“国家安全”两大模块。这部分教学内容发散思维较多,学生听讲和讨论的兴趣较高。反响较为沉闷的章节,主要是国防法规、武器装备和具体的军事技术。
李科认为:“5 大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基本不存在严格的逻辑递进关系。……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杂而不精、广博而不系统的状况。……对大学生进行大篇幅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初衷。”[11]现将三个版本的军事课大纲进行整理,如表2所示。维持不变的课目通栏排版,名称变化的模块、课目单列显示,横向展示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2019年教学大纲规定了5 大模块、20 条课目,其中必讲课目12 条,8 条选讲课目中的5 条集中在“信息化装备”和“现代战争”两大模块。变化较小的是“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家安全”三个模块,“国家安全”虽然经历了“世界军事”“国际战略环境”的名称变更,三部分的组成结构却高度一致,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我国高度综合的国家安全观的进步。与20世纪80年代突出军事技术,且把技能训练和理论教学不做区分的教材相比,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三个模块内容相对稳定,能够适应普通高校公共课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正是军事理论教学的核心模块。
表2 2002年、2006年、2019年军事课大纲对比
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科技的作用日益增加。如果继续上溯到试点时期1985年的《高等院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和1994年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枪械操作、野外行军等技能课目,军事地形学等理论课目早在20世纪已经删除。对比1985年出版的《高等院校军事课教材(试行本)》,其内容与近年来出版的军事理论课教材绝大部分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高校国防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准军人”转变成了“新人”[12]。
吴咏梅认为,军事高技术等内容相对敏感、枯燥、专业性强[13]。陈春霞总结说:“内容枯燥重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可度。”[14]张占武建议,要“突出将军事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需求,通盘考虑,避免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15]。黄存良坦言:“要形成相对科学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还需要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16]朴再玉还介绍了考试存在的弊端:“有些学生反映,军事理论课考试只要复印课堂笔记或有一本教材,保证能及格。因此,新生往往从老生那里得出经验,上课听不听都一样,只要到最后拿一本教材参加考试就行了。”[17]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2018年版教材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三条第3 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介绍:“近年来,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战略预警、军事航天、防空反导、信息攻防、战略投送、远海防卫等力量,成为新型作战力量的代表。”[18]这些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应到2019年军事课大纲中正是“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两大模块。而在2021年版“概论”教材中,全书已无任何介绍具体军事技术的文字,更多着眼国家战略体系和一体化作战能力,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替代了枝节问题。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综合对比三个版本的军事课大纲,二十年来,缩减军事技术、突出军事思想是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如今,军事高技术的深奥精专早已发展到只有从业人员才能真正理解。客观而言,普通高校教师既非军人,又无相关从业经历,对军事专业技术问题的讲解往往有隔靴搔痒之嫌,教学与研究均无深入之可能。军事技术部分在实际教学中的重点也并非讲解技术本身,更多只是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进一步删减军事装备、技术的篇幅,将涉及动手操作的内容以灵活的形式充实到军事技能训练课目中去。
2.军事理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复内容增多
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注意到思政课教材内容相互之间重复的现象。1957年3月7日,毛泽东同志召集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建议与会人员“讲猴子变人的社会发展史如果同历史课有重复,历史课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讲起,讲胜利,讲困难”[19]。对比军事课大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教材,不难发现对于军事、外交、国际关系部分论述的重叠和差异。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为例,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设置三节内容:第一节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二节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三节为“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设置三节教学内容:第一节为“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第二节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三节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章内容已经提纲挈领地论述了军事课“中国国防”和“国家安全”两大模块的全部要点,若再加上“概论”教材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两篇内容对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的介绍,则“概论”教材连“军事思想”模块也一并囊括,仅剩“外国军事思想”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两个条目没有覆盖。显而易见,各地高校自行编写的军事理论课教材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阐释不可能比权威教材更准确。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征集高素质优秀兵员,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人数屡创新高。参军报国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自发的人生选择。国防法规已经从早先要求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转变成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因此,可以将《兵役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乃至大学生有必要了解掌握的各种法规制度全面汇编、补充进入仅243 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必修课中加大教学力度,惠及更多学生。从2021 版教材体量来看,“纲要”教材400 页,“概论”教材344 页,“原理”教材295 页,而《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固定知识相对较少。因此,此举也可以起到平衡这四门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对比“当代”课程,“军事理论”课内容重复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以李景治教授主编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7 版)》教材为例,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大量介绍了中国的周边国家情况和国际安全环境。例如,“中国东濒太平洋,西抵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经略周边、开拓周边,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重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同蒙古、越南、印度等国的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曾处于不正常状态,但通过共同努力,中国同这些邻国之间先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20]。这些中国周边环境知识,正是军事课“国家安全”模块的主要内容。差别在于,对“当代”课一笔带过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军事理论”课一般会加以讲解。诸如此类互相重复的教学内容,在军事理论课与“当代”教材中是大量存在的。
3.军事技能训练普遍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参差不齐
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工作开展30 多年来实行了诸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国每年约有2000 多所高校的800 多万名大学生参加军训,每年八九月间,学生军训在大江南北构成蔚为大观的风景线。
相比于军训,军事理论教学的实施情况则是参差不齐。据贺幸平调研显示:某省总计106 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本科院校31 所,将军事理论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本科院校只有16 所,开课率占全省本科院校52%。其中,做到36 学时军事课教学要求的本科院校只占10%,其他本科院校仅以讲座代替教学。另外75 所高职高专学校基本上没有将军事理论课列入教学计划[21]。据朱芳转随机调查国内139 所普通高校显示,目前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情况,一是普遍缺乏,在被调查院校中,有专职教师的不足半数;二是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被调查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是兼职教师或无任何师资,无师资的院校当然只能不开课[22]。
结合笔者近年来与国内上百位高校相关人员座谈交流的经验,上述调研结果真实可信,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军事理论课师资学历低、职称低、人员流动频繁的整体情况,三十年来几无变化。而军事课教师也未能纳入教育部门针对高校教师设置的各类在职读博进修计划,军事课教师不属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思政骨干、心理教师等任何一类,从业人员对生存前景的担忧是普遍存在的长期问题。
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课纳入国家教育督导体系,定期组织军事课建设教育督导”,但在实际执行中,受限于课程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机构等问题,国内相当数量的高校不能保证军事理论教学的课时和质量,地方院校尤其缺乏实施动力。
不少高校由于种种客观限制,甚至将其划归体育部或保卫处管理,这些做法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例如某省属师范院校,随着调动、退休等减员仅余一名教师独自承担全校军事课教学,学校先将其调往体育部,然而业务工作实无交集,开会彼此无话可谈,久而久之,体育部开会也不再通知他,后又调往学生处,十年来一人建制的军事教研室多次调整隶属关系。该现象在国内高校绝非孤例。
4.学校国防教育融入相关课程渐成趋势
近年来,从一线教师到高校领导,都对军事理论教学的得失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反思,也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融合发展提出了许多恳切的建议。广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敏生认为,通识教育需要整体规划课程设计,国防教育等课程直接打包进通识教育,相互之间毫不相干,难以形成合力[23];湖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周应佳指出,我国大学本科较多的公共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等占了很大的比重,而这些课程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安排上,片面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相互之间融合不够,导致教学课时偏多、偏长,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交叉甚至是冲突[24];丁建安论证,军事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部分,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力量把固定的、成熟的知识编印成教材的主体内容,以活页形式补充适时更新的教学内容[25];福州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陈少平分析,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多元文化交织、碎片信息潮涌的新形势,促进二者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26];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倡导思政教育与国防实践同向同行,将国防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27]。
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113 号(教育类302 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指出要将学校国防教育有机融入有关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习近平强军思想、培养国防意识的重要渠道。目前,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第十二章专门讲“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旨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有“增强国防意识”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等相关内容;三是今年上半年,研制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18年上辑)》设置相关专题,引导同学们充分认识国家在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决心和态度,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外部环境[28]。
四、整合军事理论课与“当代”课正当其时
1.加强新的“当代”课程建设是大争之世的时代使命
“大争之世”出自《韩非子·八说》,“处多事之时,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备也;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这篇散文写于战国末期,韩非子用此阐发了政治局势急剧变化、君王应当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思想。“大争之世”一词近年来高频出现,几乎成为人所共知的流行语。这种现象一方面有文艺作品《大秦帝国》热读热播的推动,但深层原因可能正是“大争之世”一词简洁而又准确地切中了时代主题。世界正在经历大变局,人类社会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陆海兼备、邻国众多的国家,具备成为“世界国家”的理想、总体安全的视野和主动作为的动能,是正常、理性和可预期的发展结果[29]。
当今世界,无论政治、经济、军事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既不是孤立的某一领域专业问题,也不是孤立的某一国家单边行动。国际关系是相互影响、此消彼长、永续存在的相对关系,军事问题与地缘政治密不可分,更与别国军事动向相倚相伏。“在世界政治中,生存是国家的首要目标和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在权力和财富相互冲突的时候,权力往往压倒财富。军事利益与经济利益二者相冲突时,军事利益压倒经济利益。”[30]这说明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政治动机是超越经济利益的首要考量。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当代亚太》等重要学术期刊上,深入研究各国军事制度、军事生产、军事转型、军事同盟、军事威慑等主题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文章也在逐年增多。
在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长大的“00 后”大学生,体质、心态、学习能力、独立意识都有了长足进步。观察青年学生使用“大争之世”的文本语境,以时代为己任的强烈自我代入感一望可知。复杂多变的世界,快速崛起的中国,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关心的话题。既有的必修课出现了相对滞后的情况,各类自编教材中的部分话语已显过时,对“形势与政策”课(部分高校安排学生辅导员讲授)教学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始终明确规定设置约占16%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题目。研究生统考作为国家一项重大人才选拔考试,如此重视对形势政策、国际问题的考察,那么高校是否应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专门课程讲解呢?所以,张正光发出了颇具代表性的提问: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欧洲难民潮、新保守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和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等,现有的“形势与政策”课能不能向学生讲清楚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认识这些事件对世界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如果不能,是改变过去“形势与政策”课只抓热点问题的体例,还是普遍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还是把这两门课程合并再统一开设?如果这样的话,“05 方案”所定课程要不要重新审定、调整?要分析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就必须坚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积极配合,把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及时“进教材”、“进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7]。
2.加强新的“当代”课程建设是提高认识的战略需要
2007年,全军院校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防大学出版社组编教材)由选修课改为公共必修课,与其他四门必修课并驾齐驱[31]。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还提出增设相关课程的建议。例如,陆军装甲兵学院教员何立波主张选用美国夏威夷大学杰里·本特利教授的《简明新全球史》为教材,追本溯源,丰富知识,“在讲授《世界史要论》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二战之前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经济、政治、军事关系进行梳理,理清学员思路,为后续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打下基础”[32]。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员刘静结合教学体会谈到:“讲述各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政治与外交等内容,该部分的内容与总论部分的世界经济、政治及军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叉。”[33]
目前“当代”课程在普通高校不做必修要求,文科院校普遍开设,理工科院校部分开设,但青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在日益增长。2012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央领导关于开展区域和国别研究工作的指示精神,推进高校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建设[34],设立了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42 个、备案中心395 个[35]。一批国际关系、区域问题研究博士借此进入高校任教,国际关系类选修课在高校多有开设,激发了青年学生了解世界的求知欲。更新了问题视角和内容体系的类“当代”选修课也在高校快速增加。以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央编译局专家合作编写的《全球治理概论》为教材,同名课程是类“当代”课程在国内开设较多的一种。全国高校《全球治理概论》课程教学研修班2017年在南开大学召开以来,参会教师逐年增多,2020年在工科见长的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第四届。国内已有上百所院校自发选用该教材开设了相关选修课。
文科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具有较多的政治和经济等相关默会知识和共同背景。而作为半壁江山的理工科(国际通称STEM 专业,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学生却亟需相应的知识及教育。教育部普通本科分学科学生数统计显示[36],2021年我国本科在校生达1825 万多人,其中,理学、工学、医学三个学科门类学生共879 万多人,占到总数近半。加上农学和管理学,则有1209 万多人,约占总数2/3。恰恰是理、工、农、医、管类专业学生对相关问题、知识更需普及教育,对此类高校、专业学生开设“当代”课程,可谓有的放矢。总体而言,在生源质量越好的高校,学生对国家发展、国际竞争等宏大叙事的关切程度越高。分别言之,理工科学生的基础知识需要补充,文科学生的知识基础需要规范。
3.加强新的“当代”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立足现实道义,务实的调整着外交路线,应对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实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各级各类“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的具体事例,处处闪烁着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领导人指挥若定的大智大勇。“当代”课程在“85 方案”提出时,即是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为纲领设置教学内容。“98 方案”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的科学判断,认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掌握我国的外交政策,正确理解并拥护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3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8]。
随着我国国力的显著提升,外交政策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国实施了许多应对举措,党中央在对外工作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概括和安排。大国关系、西方干涉主义、军事战略、主要国际组织面临的新挑战、南南合作、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这些崭新内容尚未在教材中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乃至课程思政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提问和讨论。面对诸多变化,如何科学把握、正确回答?这是高校教学一线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实问题。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在《中国科学报》开设的“通识教育大家谈”栏目第一期写到:“加强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走向舞台中央引领能力的必然要求。要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世界、不孤陋寡闻,真正地了解中国、不妄自菲薄,真正地了解人类、不孤芳自赏,不仅熟悉中国国情、具备家国情怀,而且具备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39]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概括:“办好大学不仅是大学自身和所在地区的‘家事’,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事’。办大学绝对不能闷头单干,而要站在更高的立场和更大的格局上来审视自身发展。”[40]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整合现有的军事理论课(必修课)和“当代”课(选修课),吸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开设较长学时、较高学分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军事”必修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部署、建设,依托世界经济(020105)、国防经济(020210)、国际政治(030206)、国际关系(030207)等既有学科,逐步提高课程的学理性、系统性,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可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先行试点,以现有的军事(理论)教研室、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及相关教学机构为基础,合并改组为“当代世界教研室”,承担落实新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军事”课程和“形势与政策”两门必修课的教学计划,明确专职教师的思政课教师身份,登记列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从根本上改变上述课程长期以来参差不齐、令出多门、抓而不紧的现状,并适当开设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含“十六种安全”方向的选修课,不断丰富和深化国家安全教育的特色与内涵。
统编教材是体现国家事权的核心载体[41],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召集课题组编写新的“当代”教材。新教材要均衡安排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占比,守正创新,融会贯通;要突出国家安全问题导向,客观评估我国的国际地位,全面表述、系统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要对比介绍当今世界主要大国、热点区域、周边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军事实力的相关情况;要反映习近平外交思想、强军思想乃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国家发展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方略,体现国家意志的权威判断。这既是国史国情教育的模式创新,也有助于广大高校师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为抵御新冠肺炎疫情所做的贡献再次雄辩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刚刚度过百年华诞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正以昂扬姿态迈向新征程。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在这一历史节点上,通过开设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编写一种权威教材,与既有的必修课同向同行,系统梳理回答国内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重大问题的发展变化,上承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下启第二个百年目标,阐释新的时代内涵,擘画新的奋斗蓝图,是正当其时的必要工作。
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认识、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培养战略思维,以更加宏阔全面的眼光审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交织联动的风险与挑战,知己知彼、不卑不亢,安不忘虞、思深忧远,在中国日趋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