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练习』为『项目』实现深度阅读
——以六上《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宋

2022-08-31宋国萍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文 宋国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应“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的练习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读、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这些练习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作为上课时教师提问学生的问题存在。实践证明,如果将练习分解、整合成若干学习项目,形成融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于一体的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实践,就能大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笔者试以六上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浅谈一二。

《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后习题共三道:第一题是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借助流程图引导学生先以小标题梳理课文脉络,再进行简要复述;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借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三题要求学生品味“第二段这样写的好处”,旨在落实单元阅读要素“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看似要求不同,其实都聚焦于“五壮士群像”,与单元人文主题“重温革命岁月”一脉相承,致力于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整体感知:认真梳理,积极探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每一次阅读实践的基础任务。但在日常的课堂上,囿于学生的实际阅读兴趣、阅读速度、阅读能力不一,完成类似“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的把握主要内容等任务,几乎是学优生垄断的。因此,只有努力创设情境,以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现实困惑:学生缺席,思考缺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三学段即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后练习一是为促进学生完成基本阅读而设置的: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英勇跳崖

这道习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梳理故事主要情节,以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但是以习题的方式呈现,日常较为常见的组织方式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题目要求四字词语,学生也会依葫芦画瓢,但是囿于六年级上册的学情,能在班级现场展示的肯定是极少部分学生,阅读速度偏慢、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大部分学生都沦为了旁观者,他们真实的阅读困惑没有机会暴露,也就没有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改进措施:情境任务,主动梳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第三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明确指出:“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以上要求,笔者发现,本文教学内容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教学提示,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情境。

情境,既包括唤醒学生知识储备的背景情境,也包括激发学生实践热情的任务情境。两者共同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完成体验历程。复杂的、开放性的语文情境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示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本文可从多种角度创设情境,如用足课文插图(詹建俊创作的油画作品),创设“这幅作品现陈列于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是一级藏品。我是中央大厅的讲解员,今天将为大家介绍这幅油画”的情境,引导学生完成故事主要情节的梳理;也可以依托生活,创设“国庆节快到了,学校将组织一次‘我心中的英雄’演讲比赛,我们要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作为素材,向先烈致敬,向国庆献礼”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旨;考虑到这是叙事性文本,还可以采用“编排课本剧”的情境……在趣味盎然的情境里,落实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伊始,笔者在揭题之后,即创设了“编排课本剧”这一情境,将其转化为学习项目“编剧说戏”。

导语:祖国母亲华诞,学校将进行国庆联欢会。我们要将《狼牙山五壮士》排成课本剧,搬上舞台。

项目任务:作为《狼牙山五壮士》的编剧,你打算分几幕演出?每一幕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学习目标: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整体感知英雄形象。

学习过程:

◆自主阅读课文,确定每一幕主要内容。

◆小组交流,拟定格式统一的小标题。

◆编剧说戏,人人汇报: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表1:《狼牙山五壮士》分幕剧情单

“编剧说戏”这一任务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完成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这一学习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托“分幕剧情单”,先梳理了课文内容,确定了幕次;然后,以“谁”“干什么”的整句形式(主要情节)概括每一部分主要内容;再浓缩成“极简模式”(小标题)。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学生概括的难度,让全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也为完成“编剧说戏”——“再讲讲这个故事”(简要复述)的环节奠定基础。

二、深入细读:感受形象,领悟写法

《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第二单元,篇章页提示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该文课后习题二、三的设置,与之恰好呼应: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课文第2 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既深入解读课后习题,明确“这一篇”的特色要求;也要关注单元整体,从篇章页到语文园地,梳理、把握知识体系。本文的这两道习题,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表达,在理解中品鉴语言。

(一)现实困惑:体会标签化,领悟浅表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习题二时,如果采用“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些语句中领悟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圈画并分享”,学生会非常“懂事”地给出标准答案:“五壮士充满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也能找到文中相关的句子,但是分享的内容流于程式化,语言表达时也缺乏设身处地的体验,更不会有心与心的碰撞。

如果让学生回答第三题,他们也会非常“乖巧”地依据“点面结合是好的表达方法”这个结论,推演出它该有的“好处”;也因已经有了“定论”,他们对这一表达方法缺乏鲜活的感知,也没有细腻的体会,更没有综合而深入的领悟。

第二题“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指向的是感受情感,第三题“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重在领悟表达。老师们不难发现,其实第二题和第三题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为表里,将阅读的理解交流与语言的品味鉴赏交融在了一起。教学时,理应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英雄形象,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所以,按部就班地一题一题解决的方式,并不恰当。

(二)改进策略:情理交融,深度感悟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笔者将第二、三题转化为趣味性的学习项目“演员论戏”,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的秘妙。

首先,教师明确核心任务,把握语文要素的内核。《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一目了然:感受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领悟点面结合描绘壮士形象的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了解项目任务,主动探究。

导语:课本剧《狼牙山五壮士》排练在即,你在剧中扮演哪个角色呢?你扮演的角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打算怎样让你扮演的角色“立”起来、“活”起来?

项目任务:向大家介绍你所扮演的壮士具有怎样独特的精神品格。

学习目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感受英雄形象,领悟他们由“战士”成为“壮士”的革命情怀。

学习过程:学生默读课文第2~7 自然段,展开自主研读、探究。

表2:我的角色我了解

教学时,以“编剧说戏”环节完成课文内容梳理以后,即以此项目推进第二阶段的学习:

首先,学生聚焦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感悟英雄个人形象,独立完成“我的角色我了解”角色分析表(如表2)。

其次,小组合作,根据课文相关段落内容,选一幕制成“分镜头清单”(如表3)。这个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对“点”(特写镜头)“面”(广角镜头)形成具象化的感知。

表3:分镜头清单

最后,依托各类资源(音画资料、背景图文等),小组合作“配音秀”。

虽然五位都是壮士,虽然他们都怀揣着对人民无限的忠诚、对敌人无比的仇恨,但是他们又是“独一个”的战士:抓住“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学生会感受到马宝玉作为班长所具有的镇静与勇敢;读着“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学生也会了解到宋学义的不怕牺牲、全心投入。在完成表2 时,学生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必须借助课文,从字里行间感悟战士在不同的战斗阶段心理发生的变化,据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课文从第4 自然段开始将称谓从“战士”变成了“壮士”;二是因为课文篇幅所限,不可能对每个阶段每一位战士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刻画,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插图、电影视频等展开合理想象,以文字为英雄“绘像”,既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也让壮士真正“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广角镜头就是“面”,特写镜头就是“点”。因此,学生在分组完成表3 时,就会鲜活感知课文是如何利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既细致描摹着每一位英雄的音容笑貌,又整体刻画了五壮士英雄本色、壮士情怀。同时,学生为了演出的“效果”,他们会根据课内外收集的资料,适当补充“点”“面”,无形中也让他们对英雄更添敬仰,让人文主题教育落到实处。

五壮士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经典的电影艺术作品更好地传递了他们的精神和气概。小组配音演读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等片段,请学生一边欣赏电影画面,一边尝试为人物配音,演读他们壮烈豪迈的语言,将感悟英雄情怀落到实处。

三、人文熏陶:冲突思辨,立德树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总目标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英雄产生敬佩之情,并融入当下生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一)冲突性任务促进价值认知

在排练课本剧或观看电影时,很多孩子都会眼眶湿润。但是如果课堂至此戛然而止,只能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局限在固定的文本和故事中,而无法真正融入到他们当下的生活中。因此,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巧设“辩论”情境,以冲突性任务“观众评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同学在排练时,想把剧情改了。因为他们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五壮士跳崖牺牲自己生命的行为让人感动,但毕竟生命丧失也是他们的亲人、连队和群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如此血腥的跳崖也会给观众以不舒适的观影感,因为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是非常珍贵的。观众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想法合理吗?”

“正方观众”认为,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连队和广大群众的安全,他们的行为也鼓舞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其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我们就不能过多地考虑自己或家人的感受,而必须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待五位壮士如此艰难又如此高尚的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值得歌颂!”

而“反方观众”则说,五位壮士的言行深深地镂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代表着中华脊梁,在当时的情境中是值得尊崇的;然而,时代价值在转换,我们今天当然不能随便选择这样的行为。

正反双方都没有空讲大道理,而是将教材资源以及课内外收集的资料与观点融合。在辩论“评戏”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高端言语思维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收集整合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历练,推动了言语和思维的比翼齐飞。

如此,以“辩论”的形式,引发不同学生对一种行为、一段情感等的认知思辨,完成对课文的深度阅读、对主题的深层领悟。

(二)真实性任务深化认知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甚至让他们的对手钦佩不已。当年和五壮士激战的日本侵略者茅田幸助,再一次来到狼牙山,向被屠杀的村民和狼牙山五壮士谢罪。据此,教师可以代入性地创造真实情境,设置任务:

导语:1997 年7 月14 日,茅田幸助再一次来到狼牙山,向被屠杀的村民和狼牙山五壮士谢罪。临走,他把自己当年在战争中使用过的军刀留给了易县。

项目任务:推论性写作——请你结合课文内容,以茅田幸助的视角讲述当年的战况,并向易县人民解释:你为什么要把当年使用的军刀留给易县?

学习目标:通过推论性表达,深刻领悟英雄精神内核,促进自我价值的提升。

学习过程:自主练习视角转换性课文内容复述,班级分享;讨论“茅田幸助为什么把军刀留给易县”,形成统一认识,升华情感。

课后习题一,除了完成梳理课文脉络的任务,还有“再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如果说初读时可以让学生借助小标题进行简要复述,那么当课文学完,再进行创造性复述——以茅田幸助的视角进行复述,既重温了故事情节,也会令学生对英雄壮举有更深刻的体会:还有什么样的壮举,比感动对手更激动人心呢?

而“茅田幸助为什么把军刀留给易县”则是引导学生对战争进行反思,对侵略行为进行剖析,以及对和平的礼赞。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活动,他们也能较好地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猜你喜欢

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狼牙山五壮士
——根据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编写
壮士出川
戍边壮士歌
狼牙山寻宝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妙对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