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煤矿智能化装备基地建设路径研究
2022-08-31黄学华马萧萧
文/黄学华 马萧萧
一、前言
煤炭是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不仅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煤矿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重大政策利好。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研发和推广煤矿智能化装备,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和精准生产,是新时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两淮”煤炭基地已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井工煤矿智能化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安徽省现有煤矿装备产业基础,整合沪苏浙等地的煤矿装备研发、制造资源,谋划推进安徽省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将对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以及新时期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建设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二、当前国内外煤矿装备行业特点与趋势分析
(一)发达国家煤矿装备在大功率、高强度、耐磨损、耐腐蚀、高可靠性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当今发达国家煤矿装备企业生产的煤矿装备在大功率、高强度、耐磨损、耐腐蚀、高可靠性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发达国家“智慧矿山”建设主要以煤层地质探测、智能制造和智能开采为研究重点,并在生产装备制造、智能采矿技术方面走在前列。较突出的是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包括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的LASC技术(长壁工作面自动化系统)和美国久益公司的IMSC技术(远程智能增值服务系统)[1]。
(二)我国煤矿装备智能化取得重要进展,但高端产品仍然不足
“十三五”以来,我国在煤矿智能化开发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程示范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了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智能化超重型岩巷掘进机、综采智能控制系统、全自动化刨煤机、自动化高可靠性巷道带式输送机、自动化控制大型提升系统等装备,显著提升了我国井工煤矿智能化装备水平,部分煤矿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填补了技术空白。但当前我国煤炭智能化开采水平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端产品偏少,存在关键核心技术不足、智能化相关人才匮乏和相关标准缺失等主要问题[2]。
(三)长三角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基础扎实且优势突出
在煤矿智能化装备制造方面,长三角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企业。根据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名单”[3],位于长三角的共有9家企业。在煤矿装备研发方面,长三角还拥有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研究院、安徽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煤炭行业知名研究机构。因此,长三角发展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制造优势突出,并已取得一批新的煤矿智能化装备成果。
(四)煤矿装备呈现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和服务智慧化
当前煤矿装备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大型化,随着我国煤炭开发重心向西部转移,需要研发适应西部条件下煤矿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的大型装备;二是成套化,煤矿地质结构复杂,产品成套化有利于满足智能化开采对系统稳定性和设备间配合的较高要求,有利于煤矿装备企业开展营销和运维;三是智能化,开发安全系数更大、开采效率更高、适应性更强的煤矿智能化装备,是煤矿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四是服务智慧化,随着煤矿装备智能化水平和复杂程度日渐提高,生产商必须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监控、维保、咨询等在线服务,才能满足终端用户不断增长的售后服务需求。
三、煤矿智能化装备基地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地建设既有条件优越
1.产业基础良好
安徽省“两淮”煤炭基地已形成基本涵盖井工煤矿装备全产业链、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省内普通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七,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合肥市是全国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这为安徽省研发煤矿智能化装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2.测试场景丰富
安徽省“两淮”矿区煤层地质构造复杂,开采难度大。在安徽省打造煤矿智能化装备生产研发基地,可就地就近为煤矿智能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多种基于真实场景的测试,有利于加快产品迭代,尽快投放市场。
3.区位交通便捷
安徽省在国家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目前安徽省高铁运营里程达2500公里,实现了16个省辖市“市市通高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5146公里,“县县通”高速公路全面实现;拥有以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运体系,通达全省81%的市县。这为安徽省建设长三角煤矿智能化研发生产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市场空间广阔
安徽“两淮”地区方圆3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230多家煤矿企业,同时,随着《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落地生效,我国煤炭工业智能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由此带来新开工煤矿智能化建设、现有煤矿智能化改造等巨大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带动安徽煤矿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发展。
(二)基地建设面临的机遇
1.建设“智慧矿山”是煤炭工业发展大势所趋
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煤炭工业“十四五”装备制造发展指导意见》为全国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广煤矿智能装备,实现少人(无人)开采,已成为煤炭生产的必然趋势。
2.“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煤矿装备出口空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煤炭探明储量大、开发程度低,我国在地质勘查、煤机制造、煤矿建设、复杂煤层开采、安全技术等方面技术力量雄厚,双方合作空间广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煤矿装备可以通过成套设备、工程总承包以及项目运营的方式出口,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承接沪苏浙煤矿装备制造业向安徽省转移
目前,江浙沪地区的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煤矿装备制造业迫切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安徽省“两淮”地区承接煤矿装备制造业的优势突出,可以精准承接沪苏浙煤矿装备制造业的转移需求。
4.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装备制造是安徽省的工业支柱之一,经济总量居工业行业之首,安徽已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煤矿智能化装备作为高端装备的重要门类,必将在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三)基地建设存在的挑战
1.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
与煤炭机械工业强省相比,2021年,省内仅安徽矿机1家入围“50强榜单”,排在第34位,其年主营业务收入仅10.99亿元,入围榜单数仅为山东省的1/10和江苏省的1/5,主营业务收入约为榜单首位企业的1/13、第二位和第三位企业的1/11,缺乏类似天地科技公司这样的行业头部企业。
2.研发投入有待加强
进入煤矿智能化装备的创新“无人区”,更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支撑产品产业化。虽然安徽省现有煤矿装备产品种类较为齐备,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
3.人才支撑有待强化
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研发设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受地域、行业等因素影响,煤矿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逐年降低,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突出。
4.区域产业竞争激烈
当前非中心城市招商难度日益增大。安徽省距长三角装备制造强市较近,在城市能级、产业配套、要素投入等方面存在差距,对招引煤矿智能化装备项目形成挑战。
5.“双碳”目标压减需求
碳达峰碳中和对国内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形成较大压力。虽然近期中央要求“纠正‘运动式’减碳,坚持先立后破”,但中长期看,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下降是大势所趋,煤矿装备需求也将随之缩减。
四、煤矿智能化装备基地建设若干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全球“智慧矿山”建设趋势,瞄准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链上下游,立足既有优势与特色,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持续强化井工煤矿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链,积极构筑“产学研用”一体的煤矿装备智能化技术研发应用创新链,巩固提升以智慧物流为核心的煤矿装备供应链,引进培育煤矿装备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制造人才链,着力打造长三角煤矿装备智能化技术转化中心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最终形成立足长三角、辐射国内外的煤矿智能化装备生产研发基地,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安徽力量。
(二)建设路径
立足现有基础,结合煤炭机械工业发展趋势,选取部分煤矿智能化装备制造细分领域,划分为重点支持、积极培育两类予以发展。
1.重点支持类
主要包括基础较好的运输装备、洗选装备、掘进支护装备、综采装备、运维装备以及配套零部件等。发挥现有井工煤矿装备制造特色,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动优势产品从自动化、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
2.积极培育类
主要包括基础相对薄弱的智能探测装备、智能安控装备,以及“智慧矿山”所必需的智能井下通信装备、智能管控平台等井工煤矿装备。围绕井工煤矿装备短板领域,持续推进招商引资,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薄弱板块成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一要建立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链长制”。由安徽“两淮”煤炭基地所在市主要领导担任“链长”,各主要部门、开发园区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定期研究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协调重大问题,推进重大项目。二要组建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煤矿装备行业、人工智能行业的管理部门领导、专家、企业家等担任顾问,不定期开展调研、交流、培训、论坛等活动,对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为基地建设“把脉问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拓宽投融资渠道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用于煤矿智能化装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创新体系建设、企业规模成长、质量品牌提升等方面。二要争取创新支持政策。将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纳入省“三重一创”产业支持政策范围,除在土地、能耗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外,在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孵化、智能化装备样品试制及产业化推广应用、智能化人才团队引育等环节予以奖补或贴息,引导企业和人才资源向基地集聚。三要优化信贷支持。建立与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合作,优化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引导银行将信贷资源向煤矿装备产业倾斜,提高中小高科技企业信贷可得性。四要设立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各类投资机构参与设立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投资基金,提升融资能力、运营和管理水平,满足基地建设资金需求。五要鼓励和支持煤矿智能化装备企业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融资,支持其境外推广应用和海外投资并购。
3.加强人才支撑
一要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综合运用短期交流、项目合作、挂职兼职、退休返聘等柔性方式,引进一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二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一批本土创新创业团队。支持企业加强与职教机构合作,布局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三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设立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在住房、税收、科研、职称评定、医疗、子女入学、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鼓励企业建立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薪酬体系,重点向一线岗位、重点岗位、业务骨干倾斜。
4.优化营商环境
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沪苏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全程免费代办制度,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不断拓展长三角“一网通办”深度和广度。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广“互联网+监管”。开展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进一步推动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企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鼓励基地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及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二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功能、生态功能、城市功能布局,统筹规划建设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高配套服务能力、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为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链集聚发展提供支撑。
5.强化督查考核
一要压实压紧责任。制定长三角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做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明晰各项具体任务的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层层传导压力,形成推动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二要完善考评机制。建立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发展“双招双引”考核机制,形成“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的推进机制,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调动各级各部门推动煤矿智能化装备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煤矿装备智能化水平仅相当于人类智力的“幼儿园”阶段,预计至少还需10年时间才能达到自主控制的“小学”水平[4],煤矿装备智能化发展任重道远。安徽省以谋划建设长三角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为契机,推动煤矿装备制造业升级,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不仅能有力促进“两淮”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还有助于长三角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并将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