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践
——以连城县博物馆为例

2022-08-31马祥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展柜预防性温湿度

马祥通

(连城县博物馆,福建 连城 366299)

预防性保护已成为新时代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它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和可行性项目措施。文物预防性保护开启了文物保护工作由传统“抢救性”向现代“预防性”保护的观念转变,极大地摆脱了文物保护工作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

2019年11月连城县博物馆委托福建博物院编制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设计方案——《连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并向福建省文物局申报,于2020年2月方案通过省局专家评审项目获批复。项目实施获得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多万元支持,分三期按计划推进。项目目标主要针对博物馆库房和展厅文物保存与展示环境的改善,馆内珍贵文物保存微环境优化,环境温湿度稳定的有效调控,空气质量洁净的实时监测等,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连城县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通过配置多功能储藏柜、改造提升展厅部分沿墙通柜,实现文物保存与展示条件优化;通过配置加湿除湿一体机、中大型净化调湿器,珍贵文物囊匣及RP封护,实现空气稳定、洁净调控;通过配备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合一监测终端以及中继网关,建立博物馆环境监测平台,实现对库房和展厅全覆盖系统性实时监测,从而形成博物馆文物预防性风险管控机制。

1 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背景

1.1 馆藏文物的基本情况

连城县博物馆属国有综合类三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通过征集、划拨、调拨、捐赠等方式获得,大致分为15类,主要有石器、瓷器、陶器、金银器、锡器、竹木器、棉麻类、纸质类、民俗物品类等。现有馆藏文物12387件/套,其中二级文物2件/套,三级文物356件/套(含1件革命文物),一般文物10729件/套(含1件革命文物),未定级文物1129件/套,普通藏品171件/套。馆藏文物以反映连城客家文化、四堡雕版印刷文化的实物为主,其中清代古籍木刻善本及古书画等纸质类文物出现霉渍、虫蛀、鼠咬等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四堡雕版遗存也有部分虫蛀现象。库房及展厅温湿度不稳定,缺乏监测及有效调控设备,文物储藏柜架功能落后,缺乏恒温恒湿柜,缺乏珍贵文物囊匣,展厅通柜气密性、光照柔和性及柜内空气质量均较差,文物修复技术欠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约了连城县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条件。

1.2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

连城县博物馆现有文物保存和展览条件与文物预防性保护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基本陈列。各展厅的展柜虽然使用年限不长,但大部分展柜玻璃缝隙普遍较大,密封性不够,致使展柜内温湿度不稳定。受展厅影响,展柜不适应文物、实物的展陈与保存,特别是纸质类、竹木类、棉麻类等文物与实物,在展厅湿度较大时易受潮而长霉渍与污渍。因展厅内没有温湿度的调控材料及设备,展柜温湿度随室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时波动。另外,展柜内光照的柔和度、空气质量等因素也较大程度影响着文物的保存。

二是临时展厅。临时展厅缺乏移动展柜、独立展柜,无法满足各个阶段不同类型的临时展览需求。特别是馆藏珍贵文物的专题展览或引进物件的专题展览,所需的安全、稳定的展览环境均无法保障。例如,连城县博物馆的古籍木刻善本、四堡雕版遗存和反映连城历史及客家文化的民俗小物件等,与县赏石协会、县收藏协会合作办展等,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办好精品专题展览,无法让存放库房的文物活用起来。

三是文物库房。库房内温湿度不稳定,储藏设备落后,严重影响文物的保存。特别是一楼库房湿度大,现有的中央空调及一台小功率除湿机根本无法满足库内温湿度的调节需求。雨季时,库房内严重的潮湿环境使存放的纸质类、竹木类、棉麻类等文物易受潮而长霉渍、污渍。因此,一楼库房除了存放石器类藏品外大多闲置而无法充分利用。二楼库房现有的密集柜、樟木柜结构单一,功能落后,属淘汰型柜架。

2 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前期准备

连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繁多,不同质地的文物对环境要求各不相同,库房和展厅因功能差异对环境及控制方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依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WW/T 0016—2008)》的要求,方案编制组对本馆环境进行重点检测和跟踪,在文物库房及基本陈列展厅,围绕现场温度、相对湿度、甲醛、有机挥发物、光照度等环境指标进行检测和相关数据收集(表1~表4)。

表1 温湿度检测结果(连续5天,每5分钟记录一次)

表2 5天温湿度波动情况汇总

表3 甲醛、VOC浓度检测结果

表4 光照水平检测结果

库房及展厅展柜的温湿度检测结果分析:库房及展厅虽配有独立的空调设备,开启后对温度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检测结果显示温湿度有明显的波动,湿度与室外基本保持一致,温度受空调影响较大,不利于文物保存和展览。

展柜及库房的甲醛、VOC浓度检测结果分析:甲醛是现代装修材料散发出的一种污染物,在空气中氧化成甲酸后对文物的危害更大。对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外推荐标准甲醛浓度应低于0.005mg/m。VOC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是多种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总称,这些化合物对文物具有潜在影响。本馆通道处与外界通风良好,甲醛和VOC浓度较低;而库房内由于平时封闭,污染气体在室内不断积累,此次测得甲醛浓度及VOC浓度偏高。

光照水平检测结果分析:光照作为一种能量对馆藏文物的保存是不利的,它能加速文物的老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根据国际博物馆学会(ICOM)的博物馆照明推荐亮度要求及我国国家标准《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GB/T 23863—2009):对光非常敏感的藏品(如丝织品、书画)照度小于50lx,年累计照度小于50000lx·h/年;对光敏感的展品(如竹木制品、象牙制品、宝玉石器等)照度小于150lx,年累计照度小于360000lx·h/年;对光不敏感的藏品(如银饰、青铜、一般石器等)照度小于300lx;陈列室一般照明按展品照度值的20%~30%选取。

3 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内容

3.1 库房环境改善及文物柜更新

为能从根本上降低一楼库房潮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持续影响,同时利于库内温湿度的有效调节,实施一楼库房除潮湿环境改造,在库内四周墙面及地面做防水处理,从根源上缓解一楼库房内严重潮湿的环境因素,同时配置一台大功率的加湿除湿一体机适时加湿除湿有效调节。

库房现有的密集柜、樟木柜结构单一,功能落后,已不适应文物预防性保护需求,本次项目实施彻底更新。新的文物储藏柜架结构牢固可靠、安全性能高、功能齐全,更能满足不同质地、不同类型文物的储藏。更新后的文物储藏柜架有隔板式恒湿储藏柜、抽屉式恒湿储藏柜、恒温恒湿储藏柜和集隔板式、抽屉式功能于一体的普通文物储藏柜等类型(图1)。

图1 改造后的库房

为改变珍贵文物简单裸藏现状,为部分珍贵文物配置环境友好型无酸囊匣,以优化珍贵文物保存微环境。其中陶器3件套、瓷器13件套、票据6件套、书法绘画3件套、古籍图书60件套,合计85件套。配置的囊匣主要有翻盖式、折页式与卷轴式三种。同时也对其余269件套的珍贵文物做RP封护,先对每件套珍贵文物清理、杀虫及调湿,再用高阻隔膜封装,最后放入适宜的文物储藏柜保存。

3.2 展厅展柜改进及功能提升

客家民俗展厅现有6个用于展示重要文物的移动展柜,因玻璃缝隙大且缺乏湿度调控设备,导致重要文物易受潮易发霉。针对这一现状,替换更新该6个移动展柜。更新后的移动展柜其玻璃气密性、展台光照、展柜开启等功能均得以优化,充分保证展示文物微环境的稳定、洁净。同时临展厅增配10台同款移动展柜和8台大型独立柜,其中5台独立柜配备恒湿机,以满足对湿度较敏感的珍贵文物展出。

展厅通柜气密性不佳、柜内缺乏湿度调控设备、展柜玻璃为单层钢化玻璃存在自爆风险、柜内灯光照度不佳等因素均不利于文物展陈,在不影响总体展陈风格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对通柜进行改造。历史展厅1个、客家民俗展厅1个、文学书画展厅5个,合计7个。文学书画展厅以纸质类展品为主,故列入改造的通柜较多。通柜改造主要针对气密性、玻璃防爆、柜内灯光照度、空气净化等方面。

3.3 配备环境温湿度调控设备

因库房及展厅温湿度随外界异常波动,为实现库房及展厅展柜温湿度有效调控、空气净化,同时配合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本次项目实施为库房配备1台大型加湿除湿一体机,改造的7个通柜分别配备1台大型及6台中型净化调湿器,在库房及展厅安装环境监测及调控设施,如中继、网关(图2)、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临展厅5台独立展柜配备恒湿机,努力为馆内营造“稳定、洁净”的文物储藏与展示的适宜环境。

图2 中继、网关

3.4 建立环境温湿度、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馆藏文物能否完好无损地长期保存,不仅取决于文物本身材料性质,更取决于它长期所处的环境,除了人为损毁和异常自然因素破坏外,文物的寿命与它长期的保存环境紧密相关。文物受到破坏往往不是某一种因素影响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光线、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污染、灰尘、昆虫、霉菌等因素均会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结果就是使文物日益改变本来的形态或者化学结构。因此,在馆内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馆内环境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是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次配备的环境监测系统其监测范围能全面覆盖库房和历史、客家民俗、文学书画各个展厅以及临展厅的5个独立展柜。

4 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践效果

连城县博物馆通过实践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结合本馆实际实施一楼库房除潮湿环境改造,展厅通柜气密性功能改造、湿度调节及空气净化等功能提升,文物储藏柜架及移动展柜更新,配置独立展柜、珍贵文物囊匣,部分珍贵文物清理消杀并做RP封护,建立环境无线监测系统以及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管理机制等多种措施,有效缓解自然因素和防范生物因素对文物的影响,达到文物长期有效保存之目的,初步构建起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一期到馆设备运行正常,已完成初验收,二期正在实施中。待全部设备安装到位,且初验收完成即可投入使用。

5 结语

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以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为契机,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重要性认识,树立文物保护、预防为先的工作观念,全面了解项目方案及实施内容,积极配合项目实施,扎实推进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建立。

为确保预防性保护工作全面有序开展,博物馆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安排:

一是依据《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归纳整理,为不同种类、质地的藏品选择适宜的文物储藏柜。特别是对温湿度敏感的文物可选择恒温恒湿储藏柜。二是由施工技术人员组织学习文物预防性保护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以保障设备使用良性循环。三是建立预防性保护工作管理机制,形成环境监测系统日常巡查制度,及时掌握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环境动态。四是建立预防性保护效果评价机制,做好温湿度数据波动的阶段性记录、分析和比较,为文物管理和研究积累相关材料。

文物预防性保护于博物馆而言是一项长期且系统性极强的工程,既要考虑资金保障,又要考虑风险管控及文物安全,有效促进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展柜预防性温湿度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预防性树脂充填术治疗窝沟浅龋的疗效观察
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项目施工技术探讨
PRECIXION X-RAY 225生物学辐照仪常见故障维修方法与预防性维护
蛋鸡育雏育成舍环境控制技术
超越“展”与“藏”
档案库房温湿度记录统计及调控
邮票藏在哪?
变电站高压配电智能温湿度控制装置的研发与应用
核电站预防性维修管理的计算机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