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近代博物馆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对后期发展的影响
2022-08-31周一琳
周一琳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0 引言
现代对“博物馆”的定义常常被归类为“非营利组织”,因此,博物馆资金来源问题就显得更为棘手。近几年,中国博物馆的运营观念不断地向外拓展、转型,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国内关于博物馆资金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当代博物馆的实践中,很少有将国外与国内博物馆资金来源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国现代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问题,学者们大都是在研究近代史和现代博物馆的个案,而将其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却很少。由此,本文的选题目的在于对我国近现代博物馆资金来源进行考察,一方面能够弥补我国近代史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能为当前我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1 博物馆经费的来源方式
博物馆因它们性质的不同,经费来源也会有着不同的渠道,但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国有博物馆经费重要来源是财政拨款,以地方财政为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数目在2021年已经达到了5700余家,其中的5200余家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政策。我国也十分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小镇”,从这里也能看出国家对于博物馆事业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我国近代时期,博物馆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它们常常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而停滞发展,因此,国家给予的财政拨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近代时期比较突出的国有博物馆当属北平古物陈列所,它的经费主要是按期拨付,另外的收入则是来源于它的门票费用。该陈列所得到经费常常会用票款的形式来记录,其每月的开支大概在2500元左右。除了博物馆自身尚留有的金额外,每月都会去中央财政部领取一千余元来作为发展的补助。到了民国十三年(1924),该博物馆的支出因为聘请警察等工作人员还有所增加,这部分的额外开支仍然由中央财政部进行拨给。根据统计北平古物陈列所的每个月开支不下4300余元。但是自从当时文物向南迁移后,因为时局的不稳定,从前的财政部拨款就已经停止,没有继续补给了。根据后来留下的票据不难看出,因为当时的财政部停止拨款,导致了该陈列所的预算也在不断地减少,从之前定下的陈列所的日常支出为2714元,到全年临时经费只有380元,380元仅仅是以往的一个月支出,如今却是其一年的支出,再往后虽然日常支持的费用稍有增加,但也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整个馆的开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博物馆的经费也是源于国家的拨款,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其筹备期间,每年都会发放筹备费6000元;南京市立历史博物陈列室也是由南京市政府进行拨款,经费只有81元;再比如当时的广西省立博物馆,它的经费也是来源于省政府的拨给,类似的博物馆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中国近代时期大部分的博物馆还是依靠着国家或地方的财政拨款才得以维持下去,但因民国时期时局的不稳定性,导致财政部的支出也是断断续续,一些博物馆虽然前期有国家的扶持,但是在后期却也难以继续开展工作。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财政部在后期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难以继续扶持博物馆的发展,但是在前期他们还是给博物馆的开设创立了条件,也为我国博物馆事业打下了基础。
1.2 非国有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更多地依靠个人的投资来进行运营
其实不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非国有博物馆都会面临着一些挑战,政府对国有博物馆的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且存在政府经费投入与博物馆发展不同步、投入方向与博物馆发展不一致的现象。而非国有博物馆虽更贴切大众生活,也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增添了新活力,但仅仅依靠个人力量运营,使这些博物馆承担了较高的运营风险。提到近代时期的非国有博物馆,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张謇创立的南通博物苑。其实在南通博物苑创立之初,其经费来源于张謇本人创立的通州师范学校,因南通博物苑依附于通州师范学校,故其经费源于学校经费的一部分。不同于国有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经费实为出自张謇本人,因此它的经费也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
除了最有名的南通博物苑外,天津广智馆也是可以拿来探讨的一个例子,它是在著名教育家严范孙倡导下,由林墨青晚年在旧城西北角创办的社会教育事业。从民国十年(1921)开始筹备,到民国十四年(1925)经不懈努力才建成。林墨青创办天津广智馆之举,也得到严范孙的资助,其创办初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教育办事处、绅商等社会力量捐助。这与我国近代大多数博物馆初期的经费来源一致,体现了博物馆创建的自发性。随着后期博物馆的发展,引起了政府的关注,认识到了博物馆对于开发民智的重要作用,所以后来天津市政府以及河北省政府也拨付专款来维持博物馆的运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博物馆地位的相对提高。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13家单位共同组成筹备委员会,筹建了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办的经费由卢作孚令民生公司先行垫付,而后在1945年也另设董事会筹集资金,推进其继续发展。非国有博物馆的出现,也能显现出当时知识分子想给人民群众普及文化的决心,从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他们大部分为私人建立的博物馆,但是在其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拨发经费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3 个别设于租界内的博物馆,其经费主要由租界工部局提供
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博物馆史时,对个别博物馆的经费来源也有所涉及,比如天津北疆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它们的经费是由租界工部局提供,这种经费来源方式在当时的我国并不是很常见,它们一般出现的地区也是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在这里我们就以天津北疆博物院进行举例。20世纪初,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献县传教区和法国北方教省为北疆博物院提供了建设、考察两方面的基础经费,这也是北疆博物院前期建设稳步进行的重要保障。后来葛布理代表天津意租界工部局向北疆博物院捐款了五百两,从此也可以看出来华的西方人对于近代博物馆事业的扶持。与此相似的来源方式在上海地区也有体现,比如在英租界内的“工部局”会提供固定资金来维持“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运转。
以上两部分都体现出来华的西方人对于近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支持。他们将西方先进的博物馆建设经验带到中国,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近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并为之后博物馆的建设指引了道路。
1.4 国外一些博物馆的资金来源
国外一些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会员费收入、基金资助、接受捐赠和经营收入等,其资金多从社会筹集,途径具有多样化;通过研究国外一些博物馆的经费来源渠道,也为国内博物馆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通过查询资料我们发现,美国的博物馆经费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会费收入,这也是在美国最普遍的、来源较为稳定的收入之一。当然博物馆也会给予这些交过会费的会员一些优待,例如说免费参观博物馆以及在馆内购买文创产品会给一些折扣。其二为基金资助,在这里主要分为两类资助:一类为政府的拨给,这种方式只占了10%~20%;第二类则是来自于民间的基金,这也是主要的基金方式,这类基金在使用时需遵守相关要求,一般只能使用基金本金产生的部分利息和投资收益,而不能动用基金本金。基金利息和投资收益达到一定比例时还会要求将这些收益再充实回本金,以保证本金稳定增长。博物馆将资金用于投资会受到董事会约束。其三是美国的博物馆往往都会接受捐赠,这种捐赠往往是来源于公民、企业或者个人。政府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福利,比如说减免税收等。而且这种捐赠最不同于近代中国的是,他们捐赠的不仅限于钱,还可以是为博物馆免费做广告、在馆内当志愿者等。这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性,也面向了更多的人群。其四则为经营得来的收入,这也主要分为两个大方面:一个是门票所得来的经营额,另一个则是销售商品所得到的收入,这在我们现代博物馆之中体现得比较多,比如各个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等,而在我国近现代时期,这种收入方式还比较罕见。美国的博物馆经常会出售书籍、杂志、明信片或是在馆内开设餐饮等来取得一定的收入。通过这些我们也能看出国外的博物馆资金多从社会筹集,而且途径多样,这与我国博物馆主要由政府拨款,辅以少量的社会捐赠或赞助不同。我们如果仅仅去依靠着政府的拨给,对于我国的中西部城市或县级市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其实是难以维持博物馆后续发展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多多借鉴国外博物馆的一些做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2 不同渠道对博物馆后期发展的影响
这一部分,我们还是分成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两方面进行讨论。
2.1 国有博物馆
优点:国有博物馆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经费来源的稳定性。通过查询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国有博物馆的存活率比非国有博物馆要高出许多。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故宫博物院,它的前身就是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平时的支出主要依靠政府的补给,它一年的经费就能达到三万余元,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其他非国有博物馆五年的开支。再比如说当时的广西博物馆,它主要也是依靠政府的拨款维持,但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也有别的解决方案,在日寇入侵、政局混乱时,广西博物馆无法与省政府取得联系,得到了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帮忙,取得了一些经费。据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国有博物馆的经费来源也不是完全固定统一的,也会因为情况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有博物馆的明显优势。
缺点:其实国有博物馆也存在着缺陷,这主要是在于它经费来源,其经费来源虽然稳定,但也具有单一和固定性,导致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时,它就难以继续维持自身的发展。比如当时的国立敦煌研究所,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时国民政府拨发的西北建设专款,虽有政府的拨给,但因当时国民经济已经崩溃,政府对国立敦煌研究所的经费也就难以如期拨款,所以当时的敦煌研究所只能向银行与敦煌县(今敦煌市)政府借贷来维持运转。由此,在20世纪初的一些国有博物馆后来也因为政府无法继续拨款而停止了营业。
2.2 非国有博物馆
优点:非国有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高效。国有博物馆从举办到运营,使用的是国家经费。国家经费虽然来源比较稳定但是它的申报使用有着非常烦琐的程序,而且申请下来之后必须专款专用,很难做到随即运用,并且申报下来的金额有可能不能满足整个博物馆运营的需要,因此这笔金额往往就会受到更多的管制和约束,这些都对博物馆的运营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对而言,非国有博物馆在这方面就要好得多。非国有的博物馆的经费往往来源于个人的投资或是某个团会或者组织的赞助,它的来源渠道会更加的多元化,不仅仅只限于某一个方面。并且其申报经费的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的简洁高效,得到的资助也能更加自由的支配运用,这就是其优点。
缺点:当然非国有博物馆的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它经费来源的不稳定性。在我国近代时期,人们对于博物馆尚处于一个启蒙阶段,对于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还不甚了解,能够接触到博物馆的人还比较有限,也往往受到当时的阶层限制。因此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的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人流数量根据所处地区与藏品的类型不同,经营状况有一定差异。并且因为非国有博物馆往往会出现知名度较小、参观人数较少和政府及支持单位投入情况变化,导致收支难以平衡的局面。因此,在近代非国有博物馆至今仍然存在,但数量比较少,比如我们在之前提及的天津广智馆,它也随着1937年天津的沦陷而闭馆。在当时整体是比较动荡的环境,博物馆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需要克服的难题,因此能存活下来的非国有博物馆数目极其稀少。
3 对当今博物馆发展的借鉴
现如今博物馆可以说是在蓬勃发展,国家也十分支持该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且根据博物馆的资金问题也下达了一系列的文件,比如说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程》以及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管理的意见》等也都显示出了国家对于博物馆资金问题的重视程度。通过对近代时期博物馆的研究,也能看出博物馆在当时发展的不足,知古鉴今,这些也能为我们博物馆如今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3.1 促进博物馆功能的聚集化
从目前来看,博物馆行业经过前几年的野蛮式增长,近两年渐趋理性,一些县级市多数开始尝试三馆合一,甚至多馆合一,将规划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功能相对聚集,集中资源向市民、观众开放服务,以减轻宣传的压力和市民参观负担,增加展馆总流量。
3.2 迎合时代发展,提高博物馆自身
当今时代的发展速度很快,万物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博物馆发展的更新迭代速度也十分迅速。如今我国还处于博物馆发展的过渡期,新的展示方式日新月异,多媒体、沉浸式、数字化等展示手段不断升级迭代,使博物馆藏品不再是单纯的、冷冰冰的展品,而是利用各种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讲故事,讲好文物故事,让参观者边玩、边学,真正发挥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功能。
3.3 馆内工作人员应用专业人才,发展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是近几年流行的引流方法,也是博物馆重要的造血方式,好的文创产品给博物馆带来了活力,成为博物馆重要IP形象。中国目前最大的文创产品打造者非故宫博物院莫属,故宫博物院通过一系列优质短视频打造形象,成功推出令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创产品,2020年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收益已达15亿元。从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文创产品越来越成为博物馆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式。其实大部分博物馆缺少的不是文物而是优质的专业人才,从事文创设计的人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对藏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认知,还要具有美学素养、艺术审美,同时还要了解市场,懂得造势,而这样的人才在博物馆内很难找到。因此,我们也要鼓励博物馆对人才的吸纳,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 结语
今时不同往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平的大环境更是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并且国家也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博物馆行业也应该抓住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契机。博物馆管理人员应积极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将博物馆作为一种产业去运营,推陈出新,把推广营销等市场运作的理念贯穿其中,并积极与外界交流合作,带动博物馆运营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博物馆文化建设带来的福祉。
①[佚名].北平古物陈列所[J].内政公报,1931,4(4):[页码不详].
②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一览[M].北京:中国博物馆协会,1936.
③穆烜.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J].中国科技史料,1981(4):97-101,91.
④刘翔.天津广智馆的创建[J].博物院,2018(3):19-26.
⑤侯江.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国西部博物馆[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4):80-86,93,92.
⑥房建昌.天津北疆博物院考实[J].中国科技史料,2003(1):6-15.
⑦狐爱民.美国博物馆资金来源研究[J].商务会计,2015(5):51-53.
⑧黄启善.广西博物馆早期史略[J].中国博物馆,1992(3):76-79.
⑨车守同.由《吴忠信日记》再探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J].敦煌研究,2017(2):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