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的治疗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8-30吴宗强王晓琴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4期
关键词:治疗仪组间神经功能

吴宗强 王晓琴

1 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2 遂宁市民康医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照随机原则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比较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CSS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各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前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提升脑部微循环,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部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突然梗死,或者栓子阻塞颅内动脉,导致血流异常,血管无法为脑组织正常提供血液与氧气而逐渐坏死,就是急性脑梗死[1]。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液供给来源于颅内血管,颅内血管一旦被阻塞,脑组织就会由于失去营养而发生坏死,从而损伤神经系统,致残风险较大,且致死率较高,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对患者的家庭,乃至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致力的研究重点在于提升治疗效果,减少疾病伤残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保证预后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先进的医疗器械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其中针对神经内科疾病所全新研发的一项高科技产品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证实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旨在指导临床提升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质量,选取相关病例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照随机原则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均衡可比(P>0.05)。

对照组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5~75岁,平均(60.21±1.75)岁;观察组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46~75岁,平均(60.76±1.22)岁。

纳入标准:临床确诊急性脑梗死者;本人及其家属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协议。

排除标准:瞬时性脑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合并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疾病者;合并其他靶器官器质性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沟通障碍者。

1.2 方法

结合急性脑梗死相关治疗指南,予以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具体包括:静脉血管溶栓、管腔内取栓、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减轻脑水肿、脑神经营养等。同时,针对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遵医嘱予以血糖控制、血压改善、促进循环等相关治疗。

对照组仅予以上述治疗;观察组以上述为基础,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具体操作为:连接电源后,在患者头部相应位置放置电极片,带上治疗帽,在触控屏上选择急性期脑梗死,合理调整治疗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基准。

全部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1d。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量表,评估组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治疗效果:痊愈:神经缺损降幅90%~100%;显效:神经缺损降幅46%~89%;有效:神经缺损降幅18%~45%;无效:神经缺损降幅<18%。③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采用血流检测仪进行评定,以此评估患者脑部微循环的改善情况。④以SF-36量表评估组间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本次研究中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说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CSS评分比较比较

CSS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3) 21.74±5.64 9.73±3.88对照组(n=23) 20.65±5.47 14.84±4.34 t 0.665 4.210 P 0.509 0.000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各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各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前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各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s,cm/s)

表3.两组患者的各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s,cm/s)

组别 Vp Vd V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3) 52.42±4.90 67.35±6.58 43.35±4.92 52.43±4.37 48.62±5.02 56.39±4.53对照组(n=23) 52.39±5.05 62.39±6.72 43.46±4.79 46.42±4.29 48.39±4.84 51.15±3.46 t 0.020 2.529 0.077 4.707 0.158 4.409 P 0.984 0.015 0.939 0.000 0.875 0.000

2.4 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3) 49.82±5.31 87.29±7.28 47.55±5.30 87.19±8.28 50.82±3.44 87.29±10.28对照组(n=23) 48.84±3.3 73.25±10.85 46.55±5.23 74.25±9.85 50.84±3.25 74.25±11.85 t 0.752 5.153 0.644 4.823 0.020 3.986 P 0.456 0.000 0.523 0.000 0.984 0.000

3.讨论

受急性脑梗死病理因素的影响,脑部组织瞬时间血氧供给不足,神经组织失去能量,从而引发诸多问题,例如:正常神经细胞被突触间隙兴奋氨基酸所产生的毒性所侵害,钙离子回流,联合氧自由基加重了对机体脑组织的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以及代谢性酸中毒[3]。脑部微循环状态异常,将会直接影响脑部血液供给,这是临床公认的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机制。颅内压的动态估计指标之一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可由此明确机体的血管再通情况,与侧支循环建立代偿情况,以此指导临床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4]。针对脑缺血患者,刺激治疗后脑循环灌注水平与基础水平相比较的增加幅度,就是脑循环储备功能。受缺血作用的影响,脑血管借助代偿性扩张或收缩来维持正常、稳定的脑补血液供给能力。急性脑梗死的典型表现是脑循环储备功能下降,这也是病情加重与疾病发展的诱因之一[5]。脑保护治疗、溶栓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式,目的在于促进患者脑部循环。尽早溶栓一定程度上可拯救缺血的脑组织,减少缺血的组织坏死。但由于部分患者对溶栓治疗存有禁忌,特别是溶栓治疗对治疗时机的把握要求非常严格,从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受到了限制。结合近几年的临床实际应用可知[6],多种治疗措施联合应用可深化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结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可知[7],对不同的脑区进行电流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其作用主要发挥区域为包括脑网状结构、脑干蓝斑核、中缝核以及小脑顶核等分布于后颅窝区域的核团。结合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研究,对大鼠的小脑顶核进行电流刺激,可显著减少其脑内的梗死体积。相关学者借助TCD对脑外伤患者进行了观察[8],电流刺激治疗10min后,显著加快了患者大脑前、中动脉的血流速度,且对颅内压并未产生任何影响。另有相关学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电流刺激治疗,得到了同样的结论[9],治疗后,患者大脑中的动脉血流速有所提升,有效纠正了患者血液供给异常的情况。由此可知,电流刺激对改善脑损伤区域的血供与微循环情况,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文章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结合常规治疗与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提升。原因在于,通过电流对机体枕后乳突处进行刺激,针对后颅窝内脑组织,特别是小脑顶核产生相关的作用,充分发挥小脑顶核调节脑缺血区域血流的功能,增加缺血半带的血流,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局部脑组织的血流量[10]。同时,在电刺激作用下,可缓解缺血区域的白细胞的浸润,减轻脑组织水肿,抑制脑细胞的坏死与凋亡,从而促进梗死体积的缩小。上述作用就是条件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也是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原理。

结合文章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各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可知,常规治疗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可明显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部血流速度,降低不对称性,促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纠正,帮助脑部缺血区域恢复正常、足量的血液供应。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大幅的提升。由此,总结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优势:①促进血管舒张物质的释放,同时阻碍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保护血管内皮;②激发脑内神经通路的兴奋性,增加局部血流量;③打开钾离子通道,抑制神经元兴奋,减小能量消耗,保护机体脑细胞;④刺激患者血管,使得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微循环,促进血管白细胞聚集,减少病灶内白细胞浸润,缓解缺血区域临近脑组织的损伤。

常规治疗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机体脑血流动力学,强化脑微循环,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让患者拥有更高的生活幸福指数。

猜你喜欢

治疗仪组间神经功能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