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与发达国家比较的视角

2022-08-30蔡彤娟

亚太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一带绿色

王 文 蔡彤娟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形势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都在采取紧急措施以应对疫情冲击,实现经济复苏,增强国家实力。2020年,在全球FDI萎缩、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同比增长12.3%,达到1537.1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OFDI“逆势”增长得益于中国采取“动态清零”措施并迅速控制住疫情,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从内部环境看,中国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迅速恢复与调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中国对外投资数字化、绿色化的推进,也契合全球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趋势。从外部需求看,新兴经济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放宽外商投资限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外资,为中国OFDI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疫情蔓延之下,各国民族主义、保护主义趋势越发凸显,地缘冲突风云动荡,不确定性陡然增大,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OFDI在投资模式、投资主体、投资区域以及行业分布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OFDI存量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31.7%①。与2021年中国GDP已经达到美国GDP规模的77%相比,中国OFDI与其现阶段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相称。中国OFDI如何克服疫情冲击,突破地缘封锁,重新适应并主动塑造国际投资规则,需要整体谋划。

本文通过分析后疫情时代中国OFDI面临的新挑战,纵向分析OFDI总量、结构变化,横向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在投资模式、投资主体、投资区域以及行业分布等方面的差别,提出应对后疫情时代各种挑战、进一步拓展对外投资空间、实现对外投资升级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新挑战

(一)全球投资环境恶化,FDI发展前景蒙上阴影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投资于可持续复苏》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FDI流动,2020年全球FDI总额降至1万亿美元,与2019年的1.5万亿美元相比下滑约35%(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21)。尽管2021年全球FDI流量达到1.58亿美元,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FDI复苏势头不太可能在2022年持续下去。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能源和食品价格高企、国际融资收紧、疫情持续影响、美欧等西方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加息的预期、美欧金融市场负面情绪以及潜在的衰退等诸多不利因素,给全球FDI前景蒙上阴影。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FDI已经出现始料未及的疲软迹象,各国新建投资项目数量同比减少了21%,跨境并购活动同比减少了13%,国际项目融资交易同比减少了4%。联合国数据推测,2022年全球FDI流入可能会呈下降趋势或持平(UNCTAD,2022)。

(二)地缘政治环境改变,大国博弈日趋激烈

疫情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供应链“去中国化”趋势,大国战略竞争的态势更使得中国“技术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面临层层壁垒。美国近年来频频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大对中资企业的审查,导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受到极大限制。正在酝酿中的《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新设“国家关键能力委员会”,将有权审查“对一项或多项国家关键能力构成不可接受风险”的外国直接投资,矛头直指中国(The White House,2022A)。2022年5月,美国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计划建立一条控制亚太区域关键资源、部门和技术的完备供应链(The White House,2022B),而这条供应量将中国排除在外。尽管“印太经济框架”对加入的相关国家显得“口惠而实不质”,但从中体现出来的中美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现象,将使中国OFDI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的预期(王文,2022)。

(三)疫情冲击下的全球投资治理面临革新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冲击下,各国卫生防疫意识、数字转型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日益提高,公共健康、数字经济和节能减排成为影响跨国投资的重要因素。金融与投资资源不断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王文和刘锦涛,2021)。疫情引发的公共健康危机引起各国对劳工、环保、资源相关国际投资规则的重视,居家生活、远程办公等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加速服务型和数字化制造发展,引领国际投资规则改革,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成为新一代国际投资规则的核心理念(张娟,2022),全球投资规则和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变革。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征

2020年,尽管遭遇疫情反复蔓延、地缘政治动荡、国际投资环境和规则重塑的多重挑战,我国OFDI仍然逆势增长12.3%,达到1537.1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同时,我国OFDI在疫情之下呈现出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地区投资不断巩固、“一带一路”投资显著提升、绿色投资概念不断凸显的良性特征。

(一)对外投资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中国OFDI覆盖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其中69.5%流向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制造、金融领域,这四大行业投资流量均保持在高位,超过100亿美元。截至2020年末,中国OFDI存量的80%集中在服务业,与2020年增量的结构略有不同,主要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六个领域(姚文,2021)。对矿产资源的投资呈现持续降低的态势,也是OFDI结构优化的表现之一。

中国OFDI流向制造业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增长幅度较大(图1)。2020年流向制造业的OFDI为2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占比16.8%。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尤其迅猛,达到119.1亿美元,同比增长89.8%,占制造业投资的46.1%,将近半壁江山。流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也出现爆炸式的增长,达到91.9亿美元,同比增长67.7%,占流量总额的6%。流向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7.3亿美元,同比增长8.7%,占2.4%。②

图1 2019—2020年流向制造业和信息服务领域的中国OFDI(单位:亿美元)

中国对外投资行业布局上的调整和变化表明,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已经出现“跨越式升级”的变化,从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的初级阶段,快速地向技术寻求型、效率寻求型的高级阶段升级与迈进,尤其表现出向追求技术领先、战略优势、品牌优势的方向大步迈进(刘刚和常静,2019)。

(二)对亚洲地区投资不断巩固

中国自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形成了“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中国周边有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且资金、技术短缺,多处于买方市场,欢迎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劳动密集型投资,符合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此外,疫情发生以来,亚洲各国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较好。与其他国家相比,亚洲国家与我国贸易联系更方便、更紧密,投资成本较低,因此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

2020年中国流向亚洲地区的投资1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3.1%。其中,对中国香港投资89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占对亚洲地区投资总量的79.4%。对东盟10国投资16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占对亚洲地区投资总量的14.3%。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位的国家(地区)中有5个地处亚洲国家,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③

截至2020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存量为16448.9亿美元,占在全球投资存量总额的63.7%,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等,中国香港占亚洲地区投资存量的87.5%④。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香港作为金融市场开放、资本流动便利的自由港,承载着中国内地对外投资“转口港”的功能,中国内地六成以上的对外投资是流向中国香港的。在推进“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香港作为“转口港”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通过香港进入全球各个区域(王辛夷,2015)。

(三)“一带一路”投资成为亮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本着合作共赢、相互尊重的原则,中国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社会“双赢”“多赢”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日益凸显“资金融通”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从投资规模的角度看,2020年末中国境内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存量累计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07.9亿美元,占我国OFDI存量总额的7.8%,总体比例仍然偏低(汪文正,2021)。然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累计达1398.5亿美元,占历年存量的近70%,体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从流量来看,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净额为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超两成(20.6%),占同期OFDI的14.7%;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的58.4%;2020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并购项目数量显现出了进取势头,达到84宗,并购总金额31.5亿美元,占同期并购总额的11.1%⑤。

从投资结构角度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阿联酋、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同样也是中国OFDI的亮点,在一些国家还显现出了“一带一路”的样板示范作用(王文和刘典,2018)。从流向行业来看,中国OFDI主要流向制造业,2020年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的OFDI规模为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比超1/3,此外对建筑业(37.6亿美元,占16.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9.4亿美元,占8.6%)、批发和零售业(16.1亿美元,占7.1%)等行业投资规模也保持较高比重⑥。

(四)绿色投资概念不断凸显

随着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和可持续投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国政府和机构已发布30余份政策文件,就对外投资合作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和支持政策,要求境外投资主体遵循投资目的地法律法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2017年5月环境保护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首份关于“一带一路”绿色化的官方文件,对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指导意义重大。2018年11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首次用大量细致标准与适用原则将低碳、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4月,27家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标志着“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走向新阶段。

后疫情时代,我国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进程。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对“一带一路”绿色化的进程进一步细化,强调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底色的总体要求,部署了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等九大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体现,将极大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实现绿色投资、绿色贸易和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绿色技术输出和绿色标准建设,建立绿色技术投资额外成本分摊和绿色投资收益分享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

(一)对外投资发展规模比较

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打击。发达国家OFDI大幅缩水,当年净额仅为2290亿美元,创25年以来新低,同比下降约七成(69%)。其中,美国OFDI总额下降至930亿美元;欧洲OFDI总额降至740亿美元,降幅达八成;日本OFDI减半,降至1160亿美元。⑦

长期以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国和接收国,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2020年美国OFDI流量为928.1亿美元,同比下降7.9%,占GDP的比重为0.4%,流量规模降至全球第五。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2021年日本贸易和投资发展报告》,受疫情影响,2020年日本投资热情减退,对外直接投资从2019年的2266.5亿美元下跌至1157.0亿美元,降幅达49.0%。2020年,德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流量为349亿美元,特别是德国投资者增加了对海外企业的股权资本和对关联集团实体的直接投资贷款。截至2020年年末,德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为19972亿美元,排在美荷中英日之后,位列全球第六。⑧

与美日德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的活跃度较为明显。截至202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58万亿美元,虽还远不及美国(8.13万亿美元),但紧追荷兰(3.8万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三的位置,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占全球份额的6.6%(图2)。不过,从影响力层面看,中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涨势明显,流量占全球比重连续5年超过10%⑨。此外,2020年中国双向投资基本持平,“引进来”“走出去”同步发展。

图2 2020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十位国家(单位:万美元)

(二)对外投资的国别(地区)流向比较

美国约75%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达国家。截至2020年末,美国仅在欧洲的投资总额就达到3.66万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额的60%。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目的国是英国(24.3%),其后依次是荷兰(23.1%)、卢森堡(20.7%)、加拿大(11.5%)和爱尔兰(10.7%),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五个国家的投资占其总投资的一半以上。与美国情况类似,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主要投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约37%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美洲国家,在欧洲的投资占30%左右。202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五位依次是美国、卢森堡、瑞士、荷兰、澳大利亚;年末存量规模前五位依次是美国、英国、荷兰、中国、新加坡。与2019年相比,日本对大部分国家的投资流量规模呈现下降态势。德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主要投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增多。截至2020年年末,美国对德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7.2%(3364.8亿美元);其后依次是新西兰14.9%(2914.1亿美元)、卢森堡11.7%(2286.1亿美元)、英国6.8%(1320.2亿美元)和中国大陆5.0%(984.8亿美元)。⑩

表1 2020年美、日、德对外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

续表

与美、日、德不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亚洲国家,占比高达63.7%,其次是拉丁美洲(24.4%)、欧洲(4.7%)、北美洲(3.9%)、非洲(1.7%)、大洋洲(1.6%)。从具体国家来看,2020年全球80%以上国家(地区)都有中国的投资,其中投资规模前5名的依次是中国香港(891.5亿美元)、开曼群岛(85.6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69.8亿美元)、美国(60.2亿美元)、新加坡(59.2亿美元);202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10位的国家(地区)合计达到23031.8亿美元,分别是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印度尼西亚、英国、卢森堡。[11]

表2 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比较

从行业领域来看(图3),2020年美国几乎在每个领域均有投资,金融和保险领域的投资占比31.1%,化学及其他制造业占29.2%,信息及技术占比14.3%,批发零售占比7.3%,采矿业占比4.7%,其余行业占比13.4%。日本2020年对制造业的投资占到整体投资的58.8%,非制造业中对金融和保险业投资最多,占比30.1%。其后依次是批发零售(9.2%)、采矿业(6.2%)、运输业(1.7%)、建筑业(1.4%),而通信业为负值(-19.2%)。从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金融和保险行业连续两年成为德国首选的对外投资行业,2020年对科学和技术行业的投资减少,未出现在投资TOP7行列,公共社会保障行业上升至第二位。[12]

图3 2020年美、日、德、中主要行业投资情况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后疫情时代,中国OFDI显示出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传统地区投资不断巩固、“一带一路”投资显著提升、绿色投资概念不断凸显的良性特征。然而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OFDI在投资模式、投资主体、投资区域以及行业分布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从OFDI存量来看,中国与美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OFDI规模与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相称,OFDI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二,从国别(地区)流向来看,美日德三国OFDI主要流向欧美发达国家,而中国OFDI主要流向亚洲和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成为亮点,中国对发达国家投资的空间仍然很大。

第三,从行业分布来看,美国和德国的OFDI主要投向金融和保险业,日本主要投向制造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0%集中在服务业。与美日德相比,中国在金融服务业、制造业投资上仍有上升空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地缘冲突和大国博弈日益加剧、国际投资规则亟需改革的新形势,中国OFDI应当树立新发展观念,主动迎接挑战,适应变革,打造与中国世界经济地位相称的对外投资强国。

首先,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原则。得益于科学、精准、有效的疫情防控政策,中国不仅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也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发展。良好的疫情防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坚持“动态清零”、稳住全国疫情整体形势的基础上,推动稳金融、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才能够为OFDI创造良好的国内经济基础和后方大市场,同时从各环节保证OFDI发展的安全性。

其次,将“走出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创新之路上实现双循环融合发展。尽管中国面临美国发动的“小院高墙”式的技术封锁威胁,然而从孤岛(信息不对称)走向开源(信息对称)是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范式的发展规律,对技术主导权的争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供应链层面所谓的“去中国化”“去美国化”,而是新经济生态条件下的原创开源和自主可控。因此,应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物联网、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与OFDI相结合,一方面为科技自主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基于大国担当,在科学技术领域继续谋求与西方国家开展合作,更快走向自主可控的开源创新和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合作共赢。

再次,积极参与全球投资治理,提高全球投资规则制定话语权。参与全球投资治理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切入口,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张娟,2022)。中国应将公共健康、碳减排、数字经济、企业社会责任等规则列入双边和多边投资规则协调框架,择机推动《中欧投资协定》重启,积极参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构建,为推动全球投资治理贡献力量。

注释:

①参见UNCTAD《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投资于可持续复苏》,2020年末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81285亿美元。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1]数据来源:《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http://hzs.mofcom.gov.cn/article/date/202110/20211003207274.shtml。

⑩[12]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德国中央银行。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一带绿色
绿色低碳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