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过渡期家属健康知识掌握度及幼儿体重增长的促进作用探讨
2022-08-30周坤先李芳
周坤先 李芳
早产儿是一种产科临床常见情况,其指的是出生时胎龄≤36 周,体重<2500 g 的新生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为7.8%[1]。而随着我国生育率的下降,生育平均年龄持续升高,出现早产儿的几率还在逐渐升高,而早产儿因为自身在母体中未完全发育,其自身组织器官、免疫功能均未能达到正常标准,故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据统计全球早产儿死亡率高达12.70%~20.80%[2,3]。因此对于早产儿需要格外重视,尽可能提升其存活率,医学界一般认为母乳喂养为早产儿最好的喂养方式,且母乳喂养还能够促进产妇自身的身体恢复,其含有多种新生儿必须的营养物质及免疫球蛋白,进行正常母乳喂养对于新生儿的成长是极有必要的,其可以促进新生儿免疫力的正常发育,促进脑部的早期发育,同时抑制新生儿的过敏反应,其对于早产儿正常存活发育母乳喂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4]。但是又因为早产儿及其母体的各种原因,导致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成功率一直不太理想,基于此,本文将讨论家庭式护理模式对早产儿过渡期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从2020 年1 月~2022 年3 月收治的50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5 例。参照组平均胎龄(34.76±1.33)周;其中男13 例,女12 例。实验组平均胎龄(33.38±2.25)周;其中男 12 例,女13 例。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早产儿家属均已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详细内容,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经相关审批予以批准;②所有早产儿均符合《早产儿管理指南》中的早产儿标准,即胎龄≤36 周;③母体为健康人群,未携带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妊娠期疾病。排除标准:①新生儿携带有先天性疾病,存在重要器官严重受损情况或其他影响观察判断的疾病或生理特征,早产儿为畸形新生儿;②早产儿家属患有精神类疾病,如精神意识障碍、交流不畅等;③中途退出者,不愿在院护理者;④早产儿母体出现严重产科并发症。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保持舒适体位、温湿度,减少侵袭性操作,预防感染、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等措施,每周一和周四进行家属探视。
1.2.2 实验组 实施家庭式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选取本科室经验丰富的2 位新生儿护士作为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统一培训,促使其掌握相关技能,在早产儿分娩后对其进行仔细诊断,判断该早产儿是否适应家庭式护理干预。②护士对产妇进行宣教,穿宽松舒适开胸上衣。护士引导进入新生儿室,熟悉环境,缓解家属的不安和焦虑。父母亲先微躺于沙发上(约60°),调整舒适坐姿,将上衣敞开,让早产儿以直立或60°角趴睡于父母亲胸前肌肤相触,用一只手托住其颈部和背部,将其下颌向上轻轻抬起,用另一只手臂支托早产儿臀部,可在其背上披盖小毛毯,或戴上帽子加强保暖。早产儿头要轻轻转向一侧,这种姿势可保持气道通畅和母婴之间目光交流,每次实施1 h 以上直至其出院。③对早产儿实施日常照护,要求其父母在床边陪同,即测体温、更换衣物尿布、脐带护理、沐浴、抚触等。④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部分产妇分娩后会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基于此应对其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以免其负面情绪导致母乳分泌出现问题,再加上其对于母乳喂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则需要对其基于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促使其了解到该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配合母乳喂养。⑤喂养指导,应当结合产妇当下状态评估其母乳分泌情况,对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具体包括喂养姿势、早产儿面色表情鉴别、早产儿安抚指导等,此外还需要对产妇的饮食进行适当干预,提升其的营养情况,促进母乳的分泌。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值及家属精神状态、喂养健康知识评分,家属护理满意度,早产儿过渡期母乳喂养成功率。由护理人员每日采集早产儿的体重数据。使用Likert5 评级法评定早产儿家属(母亲)的精神状态,使用本院自制的精神压力问卷表进行评价[5],其中包括焦虑、抑郁、烦躁、担忧、恐惧5 个条目,1 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 分表示大部分不符合,3 分表示部分符合,4 分表示大部分符合,5 分表示完全符合。使用本院自制早产儿照顾知识考核问卷评测家属喂养健康知识评分,百分制,分数越高表明其情况越佳。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从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采用百分制,≥85 分为满意,60~84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值及家属精神状态、喂养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实验组早产儿住院天数长于参照组,喂养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参照组,家属精神状态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增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值及家属精神状态、喂养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早产儿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值及家属精神状态、喂养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早产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96.00%高于参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早产儿过渡期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早产儿过渡期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2.00%(23/25),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8.00%(1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34<0.05)。
3 讨论
我国早产儿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因其自身免疫力较低及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完善,导致死亡率一直较高,很多早产儿都是在出生后发生各种不良情况[6]。一般情况早产儿的护理干预和母乳喂养是其良好发育的基础,特定环境下的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保护早产儿,但是因其父母需要隔离,这样就导致母乳喂养困难,需给予其他营养支持手段,进而导致其后期母乳喂养成功率不佳[7,8]。而母乳则是新生儿最佳的营养能量来源,新生儿如果出现母乳喂养困难则可能造成其发育出现障碍,故母乳喂养成功率对早产儿极为重要[9,10]。
对早产儿实施家庭式护理干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期即让父母参与到早产儿的护理中,及早对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进而促进其乳汁分泌,这样确保了早产儿能量营养摄入的充足,达到提升其免疫力、体重的效果[11-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喂养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参照组,家属精神状态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增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护理干预全程有其家属参与,再加上对家属的健康教育,最终提升了家属对于日常早产儿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早产儿后期良好的发育[14]。其中实验组的住院天数较参照组长,其原因是家庭式护理着重运用于在重症新生儿中,对住院天数有所影响。同时,新生儿危重也会影响体重增长值,需要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过渡期进行家庭式护理干预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措施,其能够显著提升早产儿在过渡期母乳喂养成功率,极大提升早产儿在该时期的体重增长值,且还可促进家属对早产儿日常照顾知识的掌握,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