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职院水文化运用实践研究
2022-08-30杨振花钱勇钱睿钦
□杨振花 钱勇 钱睿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学校的向上之根和立校之魂。水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校园水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以水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感受水文化的同时,将水利精神代代相传。以文化建设促校园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开阔视野、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水利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云南水职院)紧紧围绕“水”字做文章,以水铸魂、以水为师、以水为镜、以文化人,全方位、多层次地打造水文化育人体系,切实将水文化打造成校园文化的亮丽底色和精神内核。
一、云南水文化在云南水职院运用实践现状分析
云南水职院采取浸润方式,在学校可视、可感、可循、可悟的各种文化中融入水文化,打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模式。
(一)育人办学文化中融入水文化
融入校训。通过公开征集学校师生的意见建议,云南水职院把“上善若水、知行合一”确定为校训。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道家学说里,水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河水,乐善好施不图回报,淡泊明志谦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以此作为校训,展现出云南水职院的育人理念,要培养像水的品性一样的人才,具有避高趋下的谦逊,奔流到海的追求,刚柔相济的能力,海纳百川的大度,滴水穿石的毅力。
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是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认识,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拥有知识。云南水职院打造知行合一的应用技能特色,培养水利水电建设、运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建设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融入校徽。第一,校徽基调为水蓝色,与云南水职院沉稳的整体风格相吻合。蓝色也是博大、永恒的象征,代表着云南水职院书香浓厚、源远流长。第二,校徽形状采用“圆”和“水”形,中间为院名。圆为天,水为地,云南水职院为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融为一体,体现了云南水职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理念;海纳、包容、稳定、传承的进取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三,校徽中心以云南省境内世界上罕见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三江并流”的三条流水状线条组成“水”字,三条流水状线条由左至右依次代表的是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最后一条的弯折,既是金沙江在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弯折处形成的天下奇观——长江第一湾,又是电符号“”的变形。三条流水状线条组成的“水”字,既突出了云南水职院立德树人,以水利水电学科为主,立足培养“云南大禹”的办学特色,又寓意“上善若水、知行合一”的院训,彰显了水利水电的行业及区域特色。第四,三条流水状线条自下而上的造型,有底蕴深厚蒸蒸日上之势,象征着云南水职院自强不息、志存高远,走向世界的发展态势。三条流水状线条的流向及弯折汇聚,象征着海纳百川,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寓意着师生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的治学品质,代表着云南水职院锲而不舍、攻坚克难的求索创新精神与开放包容的情怀。第五,“1956”指云南水职院办学之起始时间,代表着云南水职院的历史底蕴和传承精神。第六,“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采用的是王羲之字体,象征着云南水职院大气、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七,云南水职院的英文代表云南水职院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格局和胸怀。
融入校歌。围绕水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云南水职院把《水电建设者之歌》作为校歌,旋律恢宏大气、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水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云南水职院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分展示了水电建设者无私无畏、建设家国的情怀。
融入发展战略。在云南水职院章程、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中,水文化育人始终作为云南水职院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以贯之。
(二)管理制度中融入水文化
融入师生行为规范。云南水职院在教职工入职宣誓誓词、新生第一课、宿舍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评优评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师德师风建设、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等内容中融入水文化育人元素,起到了固化、规范、约束、引导、激励的作用。
融入典礼仪式规范。云南水职院每年固定举办新进教师入职宣誓仪式、新生开学典礼、滇中引水大讲坛、毕业典礼过水门、水文化育人先进个人表彰等活动,丰富和扩展了水文化育人形式,渲染和营造了水文化育人氛围。
(三)校园生态中融入水文化
融入校园景观。云南水职院新校区建设规划突出“水”字形状,打造水景观、大禹广场,通过镜面流水、绿化、水体、微型景观、小湾电站水利枢纽模型等载体,以物化方式彰显了水文化育人思想。同时,通过水文化景观石、灯饰工程等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路都承载了水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大禹路和滇禹大道上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石塑、中国水系图和云南水系图交相辉映,立体、全面地展示“水利万物、海纳百川、冰清玉洁、饮水思源、流水不腐、滴水穿石、盈不求概”等优秀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水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融入楼宇建筑。云南水职院在设计建造体育馆时,就采用水利工程建设上应用最广泛的重力坝为造型,将体育馆、图书馆、学校正门建成云南水职院的标志性建筑。云南水职院在楼道、休息区域,将水历史、水文明、水利精神、水利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予以全面的展示,真正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环境都育人;还组织对楼宇、道路、广场等建筑群的征名活动,校园识别系统、宣传栏等处融入水滴、水波浪、水蓝色等元素,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实现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四)学生活动中融入水文化
云南水职院一年一度的大学生艺术节都会融入水文化主题,开展泼水节、“矿泉水瓶堆砌爱心之书”“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护好大水 喝好小水”、水文化知识竞赛、水文化景观解说、摄影比赛、水文化作品展示等系列环保节水宣传活动,目前已是学校参与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活动内容最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成为校园水文化教育展示、宣传、推广最重要的平台和渠道。
二、水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以环境建设为载体,可营造水文化育人环境
校园整体规划体现了水文化特色,尤其在校园的风景环境建设、建筑外部风格、建筑内饰环境、图书文档资料等方面下了功夫。校园水景观包含重力坝、土石坝、中水站、提水泵站、水文化广场、电站厂房、堤防治理、护坡、闸门、中国和云南水系图等水利水电工程教学实物,以最直观的校园文化体现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进入校园的每一个人,使其在参观校园的同时感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水的品质。在校区建筑物、道路的命名上,体现办学理念与宗旨,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更能激励师生不断践行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教风。
(二)以活动建设为纽带,可提升师生水文化精神
可通过开展水文化艺术节、组建水文化学生社团以及开设水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提升学校以水育人、以文化育人的特色。在学生中宣传水文化,使其了解国情、水情、民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树立献身水利的精神,提高师生认识水、亲近水,了解水文化、水历史和水知识的能力,不仅可增强师生水利环保的宣传意识,而且也是在水利职业院校中探索水文化育人功能的一项重要实施途径。
(三)以精神建设为灵魂,塑造师生水文化情怀
以水文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21年1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以“破局”之势治本之策开展一场动真碰硬的“湖泊革命”,认真贯彻“退、减、调、治、管”的要求,实现标本兼治,使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真正成为镶嵌在云南高原大地的九颗明珠,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云南水职院是云南省培养水利水电人才的主阵地,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助力云南省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坚决扭转湖泊保护治理的严峻形势,培养“高原明珠”守护者和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的接班人。
以水文化服务社会。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同时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云南水职院作为云南唯一的水利水电职业院校、水情教育基地、节水示范基地,除教书育人、为水利水电行业培养输送人才外,还应承担服务社会,宣传教育亲水、爱水、护水、治水、节水知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研究和传播水文化、水生态先进理念的责任和义务。弘扬水文化,目的就是要体现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师生为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服务意识,传播“人水和谐”的理念。
以水文化铸魂育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以水的品质激励师生,正身为范、厚德为美。以星火燎原之势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十四五”兴水润滇工程规划》和《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建设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工作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作为水利职业院校的师生,只有具备“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才能继承和发扬水利人“能吃苦、顾大局、无私奉献、永不满足”的工作作风,才能堪当水利水电建设之大任。
三、构建水文化育人体系的途径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健全以水文化为载体的教学课堂、素质拓展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于一体的课堂体系。
(一)健全“1+1+N”水文化教学课堂
一是打造水文化教育的必修课堂,纳入必修课,自主开发水文化教材,在学生中普及水文化。二是培育水文化的育人大讲堂。通过举办“水文化大讲堂”,开展水文化育人讲座、沙龙等,扩大受众面,构建校园文化品牌。三是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梳理各类课程的德育元素,把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合,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突出大禹治水精神的培育,把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水文化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现课程的全覆盖。通过水文化课程思政的示范课教学,水文化育人典型案例的剖析,达到专业育人与文化育人同行同向的目的。
(二)健全水文化育人素质拓展课堂
一是成立水文化宣传教育团队,面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常态化地开展水文化、水文明的宣传与推广活动,让在校学生参与,成为全校最大的学生社团组织,成为水文化教育推广最重要的支撑,成为水文化课堂教育深化、拓展的有力助手。二是举办水文化艺术节。一年一度的校园水文化艺术节主要开展水文化知识竞赛、水文化论文比赛、水歌曲、水诗歌创作大赛、水文化景观解说、摄影比赛、水文化文创作品展示等系列活动,搭建水文化教育展示、宣传、推广的平台和渠道。三是建设节水型校园和水情宣传教育基地,积极争创节水型试点院校,从建设规范上引导学生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意识和素质,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坚决扭转湖泊保护治理的严峻形势,为保护好“高原明珠”提供智力支持。
(三)健全水文化育人社会实践课堂
一是建设水文化教育推广实践基地。在“滇中引水”、石龙坝电站、云南水情教育基地等处挂牌成立水文化教育推广实践基地,寒暑假带领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寻找水文化遗产、普查水文化资源、考察水文化工程、宣传水文化精神等系列活动,既锻炼、检验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又进一步推进校企的融合工作。二是成立爱水护水志愿服务团。助力河湖长制实施,助推湖泊革命成功,选树水利宣传大使,对地方河流和水库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公益宣传。三是成立水文化创业公司。依托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免费提供实训设备和启动经费,由学生独立成立创新创业公司,让学生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信奉献等职业精神。
(四)创新水文化育人评价体系
一是科学构建评价指标。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水利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校内外结合,引入第三方,共同构建主客观相结合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深入开展评价分析。在水文化精神理念、校园环境、课程体系、体制机制、教师队伍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分别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连续跟踪观测,综合了解水文化育人对学生素养的培育效果和对学生发展的持续影响。三是充分地运用评价结果。通过评价分析学生、家长对云南水职院水文化育人工作的整体评价,提高环境、课程、活动、教师对学生素养的影响效果,既能坚定开展水文化育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又为学校完善育人措施、突出重点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参考,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努力构建“大思政”工作的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让学生从不同途径认识水、了解水、熟悉水,用水文化提升自身素养,进而爱水、治水、管水,积极主动地投身水利事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