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作战VS无稽之谈起底暴利益生菌
2022-08-29唐唯珂
唐唯珂
饶毅戳破了华大基因的圈钱谎言?
从“承包这一届年轻人的肠胃”到被质疑“最新收割消费者智商税代表”,益生菌产业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7月26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文《太厉害的忽悠会忽悠自己:因为太逼真了》,质疑华大集团CEO、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推广的益生菌是假药,称目前“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可以有效应用的产品”。
7月28日,尹烨在其个人公众号“尹哥聊基因”发文《华大到底发过多少篇菌群文章》,疑似回应饶毅言论。文中指出,截至2022年6月,华大申请了疾病相关微生物标记物、功能益生菌株等相关发明专利300余项,申请进入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获批140余项。
7月30日,饶毅再次发表文章《表扬尹烨证明自己卖假药:公布几十篇论文无一检验过其益生菌的任何生物学作用》称,华大自己的文章基本不解决科学问题,也不解决应用问题,以堆砌数据为己任。
益生菌到底是企业圈钱利器还是真对健康有益?
益生菌这一概念最早源自希腊语“for life”,意思为:对生命有益。
资料显示,酸奶发酵产生的益生菌可能是最早被人类食用的益生菌。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资料记载在人类保存并运送马奶的过程中,产生了酸奶及其他奶制品,例如奶酪、酸奶等。
20世纪初,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俄国细菌学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Ilya Ilyich Metchnikoff)第一个将“益生菌”和“健康”结合起来,他在研究36个国家的人口数据时发现,彼时保加利亚百岁老人的数目居各国之首。经过进一步研究保加利亚人的生活与其他因素后,梅契尼可夫认为,保加利亚人长寿的原因在于他们长期、大量地饮用酸奶。因此,梅契尼可夫也被称作“益生菌之父”。
梅契尼可夫一边鼓吹人们食用乳酸菌,一边在巴黎投资开设了4家“乳酸菌工厂”。在上个世纪,人们对长寿极度渴望,尤其是听到酸奶有如此功效,纷纷前去购买,梅契尼可夫赚得盆满钵满。
从此之后,“益生菌”概念被全世界大量乳企铭记并且运用,成为酸奶营销的经典案例,例如上海光明乳业莫斯利安酸奶就曾在官网描述长寿村的故事。
在中国的益生菌饮品市场中,认知度最高的企业无疑是日本品牌养乐多。
20世纪初,养乐多集团创始人代田稔在京都大学医学部的微生物学教研室里,成功分离并强化培育出可以活着到达肠道并发挥有益作用的乳酸菌。这种乳酸菌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这是目前应用历史最为悠久的菌株之一。
之后,代田开始生产“养乐多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 1955年,株式会社养乐多(Yakult)本社在日本成立。2002年,养乐多开始在中国进行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的推广事业,目前中国在养乐多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比已接近20%。
养乐多宣传益生菌防治新冠被罚45万元。
养乐多案例目前也是全球益生菌领域在商业上应用最成功的案例。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浦祐司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益生菌产业迎来了发展良机。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也一直在变化、提升,对益生菌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益生菌”明确规定为“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
全球调研机构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补充剂收入61亿美元,同比增长7.5%;中国益生菌补充剂市场收入4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已成为全球益生菌补充剂第二大消费市场。另外,中国益生菌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约占全球益生菌产品的66%。
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创始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会长蓝灿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现在回溯,尽管梅契尼可夫的研究样本并不准确,但近年来,益生菌无疑成为最受关注的靶向肠道菌群干预方式。一方面,由于肠道菌群对宿主健康可产生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始探索益生菌对肠内肠外的作用;另一方面,人們对肠道菌群的认知大大拓展了潜在益生菌的资源。各种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显著推动了益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我就是卖货呀,我家冰箱专门一层放的就是益生菌,喝之前来一袋,喝几杯后再来一袋。喝到10杯、8杯后再来一袋,会让你感觉不太一样。”
“很多人问我早餐吃啥,唯一不变的是华大营养的益生菌——优美达。”
“应酬完了喝它,可以改善睡眠,还能治疗抑郁。”
尹烨在各种社交媒体中为华大的益生菌产品推销。
尹烨在各种视频中多次声称服用益生菌产品具有减肥、改善睡眠、抗抑郁,甚至呵护女性私处健康等不同作用。目前,尹烨在几个头部社交平台共计有超400万粉丝,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抖音号橱窗里销售的46款产品,共计已获得超2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其中包括华大集团自营的益生菌产品“优美达”,单盒售价188元。
尹烨还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时表示:“益生菌是华大集团旗下华大营养的主要业务之一,这不是不相关的带货。作为集团CEO,连自家这么有实力的好产品都不卖,那还合格吗?”“好东西肯定要推荐给大家。”
益生菌到底有什么属性,行业还没定论。不严谨地推销对减肥、抑郁都有用的观点,缺乏科学循证,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这超出了生意的底线。
目前,企业高管带货直播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例如,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在全国各地直播卖空调,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推荐酒店套房,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卖书卖农产品,网易创始人丁磊卖猪肉等,但与这些企业创始人、高管不同的是,尹烨最开始给自己的“人设”和标签,一直是“科普大佬”。
在抖音等账号,尹烨的简介也是“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基因组研究员、科普者、说你听得懂的生命科学”等,而且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经常参加演讲、访谈,并活跃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在业内有“生物界网红”之称。
但是,7月23日,饶毅开始对尹烨从学术到科研再到产品“全方位打假”,让他的“人设”备受质疑。
接连两天,饶毅连续发文,批评尹烨作为公众人物、生物科学从业者,向公众传播的科普信息存在诸多漏洞。
饶毅表示:“尹烨的视频基本是个个都有错,但有些错误需要懂一些专业的人才知道。因为涉及量大、面广,恐怕心理和精神正常的科学家没有人愿意出来费时费力、具体指出科学基础差的人所犯的大量错误和其编造的大量谎言。”
接着7月25日,他在《陈春花和尹烨:相隔二十年竞赛谁的博士更“水”?》一文中又从质疑尹烨的科普身份延伸到了其博士学位。“如果是不用上课的博士,那么尹烨的博士与陈春花的博士,哪一个更水,就可以争议。”
“饶毅是一个逻辑非常严谨的人,抛开学历问题不谈,他质疑尹烨的益生菌产品是假药,背后有几个逻辑:第一,如果宣传产品有功效,就要证明这是经过临床验证、是正规药品,才可以进行这样博眼球的宣传,目前我国拿到益生菌药品批号进行临床应用的益生菌药品只有31个,而其中并没有华大的产品;第二,业内对服用益生菌产品是否能治病,还没有足够的临床验证,因此饶毅认为华大仅仅经过单方面的数据研究,而且没有生物学分子机制论证就声称其产品有功能性作用,违背科学原理;第三,尹烨直播时一方面进行科普一方面放购物车,这种销售方式非常具有煽动性。” 蓝灿辉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饶毅站在科学家角度,从科学角度和伦理上质疑华大和尹烨,而尹烨和华大则是从产业闭环论证自己正确。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位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饶毅在学术上是无可争议的有建树的生物学家,性格刚硬,多次进行学术打假。“华大公司一直争议很大,从创始人汪建到华大基因CEO王俊,再到现在的CEO尹烨,都是语不惊人不罢休。一直打着学院旗号进行商业营销的风格,在业内也有很多争议,难道科学的尽头也是带货?!”
2012年,饒毅与时任华大基因CEO王俊在当年北大举办的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上,就华大基因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华大基因如何做学术等议题公开辩论,曾经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目前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华大的益生菌不是药,但是也不是‘三无产品。从产品描述上来看,华大把它定义为食品范畴,并非用以治疗疾病的药品,如益畅、益动是压片糖果,益休、密蜜是固体饮料,益舒是益生菌粉。”蓝灿辉说,“饶毅说它是假药,有点偏颇。但尹烨的问题是在带货的时候太绝对了,益生菌到底有什么属性,行业还没定论,这样不严谨地推销对减肥、抑郁都有用的观点,缺乏科学循证,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这或许就超出了生意的底线。”
小蓝瓶的“真面目”
近几个月来,WonderLab小蓝瓶席卷各大直播带货平台,“益生菌改善身材”成为主要卖点。
有消费者多次看到KOL宣传后购入,却导致整夜无眠,在小红书和黑猫投诉平台,也充斥着大量消费者购买WonderLab产品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投诉。有的消费者购买WonderLab益生菌之后腹泻十几回,有的消费者食用WonderLab代餐后出现心慌、腹泻,还有的消费者购买WonderLab膳食纤维饮料后出现腹痛现象。
对此,WonderLab客服表示,“坚持服用,益生菌与有害菌开始竞争了”。
食品安全相关人士直言,“人体内有上百种菌,不好简单归类为‘有益菌,或者‘有害菌,也很难判定服用的菌群一定是‘有益菌。事实情况是,产生严重应激反应,首先应该立即就医,判断诱发腹泻的原因,再考虑是否继续服用。不能武断判断,耽误最佳就医时间。”
据了解,WonderLab主要有代餐奶昔、益生菌和膳食纤维等产品,高蛋白、营养、低卡路里、饱腹、0糖是上述产品最大卖点,而铺天盖地的朋友圈营销则是这个品牌“出圈”的主要记忆点。
暴利益生菌?
其实,益生菌产品是华大集团近几年新开发的产品线,主打口号是“民族的基因,民族的菌”。
对华大入局益生菌以及生产规模研发等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多次联系华大基因,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有媒体分析称,华大入局是因为近年来主营业绩下滑,而益生菌产业大爆发。
一方面,华大基因(300676.SZ)财报显示,2018年和2019年,华大基因净利润连续两年下降。2020年,受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市场需求激增的影响,公司业绩回暖;2021年,公司再陷净利润下滑的局面,同比下滑幅度也持续扩大,从2018年的2.88%扩大到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中的46.59%。
另一方面,“减肥瘦身”“提升免疫力”“美容护肤”,益生菌这些常见宣传功效正好撞到消费者的心坎儿上。
除华大集团外,众多玩家都盯上了益生菌市场的“蛋糕”。
《2022年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动向白皮书》显示,我国益生菌研究领域高歌猛进,是全球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中国市场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产品达到上万种,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健康意愿强烈,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益生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添加于婴幼儿奶粉、酸奶、饮料中。此外,益生菌还可以直接作为冲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终端消费品。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00多家益生菌相关企业,45%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分区域看,山东省、湖北省、江苏省拥有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分别为16.1%、12.7%及10.8%。益生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赛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在益生菌赛道上,有蒙牛、伊利、澳优等乳企;也有善存、妈咪爱、合生元、汤臣倍健等保健品头部品牌;还有零食消费品牌,例如来伊份推出了益生菌奶片糖,三只松鼠上线了益生菌坚果水果燕麦片,江中猴姑有益生菌饼干;还有不少品牌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益生菌洗面奶、益生菌面膜、益生菌牙膏等。此外,WonderLab、每日的菌等新锐消费品牌,也入局益生菌赛道。
根据A股“益生菌第一股”科拓生物(300858.SZ)的招股书显示,其向蒙牛等乳企售卖原料菌粉业务的毛利率超过6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1688等平台发现,很多工厂都表示,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任何益生菌产品。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般按照公斤计算,国产的肠道健康功能的菌粉是6000元/公斤,进口的则要达到1万至2万元/公斤不等。
在1688平台,有代工厂客服明确表示,一款代工生产的益生菌产品一般一盒里有10小袋,每袋有5克内容物,每袋的益生菌含量不足2g,原料生产成本5毛钱左右,单纯从生产环节来看,每盒(规格:10袋)成本仅5元,“包装如果漂亮点,每盒成本也就5~8元,销售好的话可以卖到50元/盒左右。”
缺乏国标的益生菌市场亟待规范
为什么益生菌市场会显得如此混乱?
目前,国内还没有对“益生菌”的规范定义,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益生菌行业国家标准。为了规范企业使用益生菌,卫生主管部门发布了《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2021年的修訂版中规定,可用菌种有16种。
“通常情况下我们选用标准时的顺序为国标→行标→团标。有国标和行标时优先选用国标和行标;没有国标和行标时,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可以自主牵头制定团体标准。” 澳优乳业中国区副总裁、锦旗生物董事长刘学聪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2021年4月,由锦旗生物研发团队研发的鼠李糖乳杆菌MP108(Lactobacillus rhamnosus MP108)获得国家卫健委批准,是目前《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唯一的中国专利菌株。这也是中国婴幼儿益生菌菌株本土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学聪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株优势功能益生菌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到通过安全评价、功能评价,直至应用开发成终端产品,耗时很长,需要大量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一般地,一个菌株的开发成本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目前益生菌赛道是爆发阶段,益生菌产品价格也有很大差异。益生菌产品与使用的菌株、添加量、工艺等相关,并不能简单拿价格衡量。标准的缺失,让专业益生菌生产企业不得不和固体饮料、糖果生产企业在同一赛道同台竞技,哪怕产品都按照固体饮料标准生产,但企业之间研发和质控能力、原料菌株和剂量的选择都完全不同,对应的成本和售价自然就有所差异。”刘学聪表示。
他认为,益生菌最主要的核心特征是有益健康的功能属性,这需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
“部分低端代工品牌涌入市场带来了产品同质化,随之而来的价格战让部分代工品牌盲目降低成本,导致产品品质难以保证。同时,为了促进市场销售,往往在销售过程存在夸大功效的情况,造成恶性循环,给国内益生菌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益生菌行业是新兴产业,尽管存在市场发展的一些乱象,但整体呈现健康良好的态势,行业需要更多的培育和支持。”刘学聪如是表示。
◎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商业华观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