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市场尚需规范
2022-08-29
近年来,消费者开始关注益生菌产品,益生菌产品的销量也迅速攀升。但在益生菌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品标识不规范、缺乏相应标准等问题也显现出来,这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的优劣甚至上当受骗,同时,这也给益生菌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需求带来发展前景
消费者关注度提高、产品丰富、销量快速攀升,这是目前益生菌产业的喜人状况。
从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相关产品的关注度、购买热情不断提高。淘宝天猫数据显示,2021年益生菌市场全年商品交易总额达119.4亿元,同比增长23%;益生菌类保健品2021年商品交易总额达63.2亿元,同比增长28%。2022年6月,益生菌在天猫平台的日均搜索量同比增长六成。京东公布的“6·18”开场当晚数据显示,仅10分钟,益生菌品类成交额就同比增长518%。
消费者对于益生菌产品的热情主要是来自其保健功效得到了科学证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何国庆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人体的益处有很多,其中得到普遍认可的有两个:一是调节肠道菌群,保持肠道健康,包括降低消化道炎症、防治(旅行性)腹泻、重建肠道菌群、防治抗生素关联性腹泻、防治消化道溃疡、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消除乳糖不耐症、增强消化道功能、通便等;二是调节免疫,增强体质,包括缓解过敏(皮疹、哮喘)、缓解感冒症状、缩短病程、防止/缓解婴儿湿疹、缓解风湿、抑制消化道肿瘤等。”
在保健功效显著的同时,益生菌应用、添加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何国庆说:“益生菌的应用领域较普遍。首先,在食品中有大量应用,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食品以及普通食品。其次,在医药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另外,还有发酵乳制品、饮料(固体饮料)、休闲食品、压片糖果等。”记者在市场上看到,益生菌产品的应用趋势注重便捷性,把补充剂做得更像零食,如巧克力、软糖、牛奶甚至咖啡、气泡水中都可以添加益生菌。消费者进行食用补充非常方便,这也进一步促使益生菌产品受到欢迎。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益生菌产业运营现状及投资盈利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益生菌市场预计可以增长到8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3%,在未来两年内将会成为又一个迈入千亿级规模赛道的市场。
看菌株看数量看活性
目前益生菌产品种类、数量都很多,有压片糖果、饮料、滴剂、胶囊等形式,不少消费者看了难免不知如何挑选。一些制造、销售企业利用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不了解夸大宣传,甚至误导消费者。
记者登录某电商平台发现,多数益生菌产品都标明了菌株数量,但有的没有标明具体菌株编号,有的则没有写明菌群数量。记者还注意到,销量排名靠前的产品都标明了菌株数量及编号、菌群数量,而销量较少的产品多数没有详细的标注。例如一款“仁和”益生菌冻干粉(40g)宣称添加20种活性菌株,标注了菌株编号、菌群总数;北京同仁堂的清幽菌标注了菌株编号及菌群总数。但是,记者发现,益生菌产品有的是注明了“菌群数量”,有的则是注明了“出场检测菌群数量”,还有的注明了“胃液环境下一小时活菌率”。
北京消费者柳佳宁对记者说:“益生菌产品好像水比较深,不同的菌有什么功效我不知道,添加的菌是死是活我不知道,即便在工厂里添加的是活菌,食用后还有多少活菌我也不知道。”
何国庆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目前益生菌市场上确实存在不科学的宣传,主要表现为没有考虑菌株功能的特异性,把所有益生菌的功能都放在一个产品里宣传介绍,这就会出现夸大宣传;没有明确的菌株号,即菌株来源不明确,宣传的功能没有实验依据;违法声称功能,如对普通食品益生菌声称有某种或某些功能,对保健食品声称具有疾病治疗功能。”
何国庆提醒消费者,只要有明确菌株号,并经过试验循证的益生菌都有其对应的功能,但益生菌菌株的功能具有特异性,有某一个功能的益生菌,不一定有另外一个功能,所以一定要认清是否有菌株号,并了解该菌株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益生菌的有效食用菌数,因菌株不同而存在差异。现有研究文献及国际相关标准法规对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主要集中在每天107~1011CFU(菌群总数)之间。按照益生菌的定义,益生菌产品必须是活菌,通常在产品包装上都会有活菌数量标注。如果标注为添加了多少菌数并经巴氏灭菌等字样,那就是灭活型产品,没有活菌。益生菌产品的保藏方法因不同产品形态而不同,湿态(液态、半固态)产品因为含水量高,需要低温保藏(冰箱)。固态产品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可以室温存放。
标准发布有望规范发展
益生菌产品的信息标注不统一,消费者选购无从判断,与目前缺少相关的标準规范有关。
据了解,自2001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就不断制定益生菌相关规定,如2005年发布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2020年11月发布的《保健食品原料用菌种安全性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20年版)》等,但对食品用益生菌及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在法规层面并没有系统的规范。
缺乏行业规范的局面正在改变。不久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团体标准《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发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进解读称,团体标准对食品用益生菌的基本要求、菌株水平要求、生产过程要求、技术要求、贮存和运输、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标签标识等内容进行规范,在与国际标准法规接轨的同时,满足了现阶段我国益生菌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何国庆表示,《食品用益生菌通则》明确要求食品中应用的益生菌必须是安全的,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活菌,对宿主健康有益。安全性评价包括菌株来源、全基因组分析、致病性评价、产毒试验、抗生素耐受性等项目评估,确保不会对食用者产生健康危害。关于健康功能,除了体外试验、动物实验,还必须有可靠的科学(临床)循证结果予以证实。建议的摄入量(菌数),必须高于试验证实的有效菌数,并推荐每克(毫升)含益生菌食品在保质期内的益生菌活菌数≥107CFU。
◎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