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组对照,巧解地质过程类试题

2022-08-29福建解鹏辉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剖面图断层基础知识

福建 解鹏辉

近年来,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地质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或景观图等形式考查某地区的地质作用及地质作用的发生过程的频率较高。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37题的地形剖面图;2020年全国卷Ⅲ第7,8题、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3,4题、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第3,4题等题的地质剖面图;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第4,5题的景观图;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第17,18题的地质地形复合图。所以在平时练习时更应注重对地质图的考查与应用,如2021年湖北省适应性考试第18题更是把地质图和地形图结合起来,通过图形提供信息,考查地质作用发生过程的相关知识及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相关能力。地质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或景观图等所呈现的结果,是在不同时间、内外力(如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侵蚀、堆积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再通过地质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或景观图推断该地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和发生的过程。本文利用分组对照的方法,对试题进行逐步剖析,从而降低难度,使学生缩短思考时间、提高答题正确率。笔者以2020—2021年部分典型试题为例,利用“分组对照”方法,分析地质过程。

一、针对选项,从选项的异同和难度进行分组

对选项进行分组对照,我们要先观察选项,针对选项,从选项设置的异同分组,然后再从选项设置的难度分级,初级考基础知识,中级考基础知识加上简单推理,高级考基础知识加上逻辑推理再加上相关论证;最后从易到难,逐个击破。

【例1】(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第17,18题)图1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17,18题。

图1

17.该溪流

(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18.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

A.① B.② C.③ D.①

【答案】17.C 18.B

【解析】17题分组及解题过程:

分组1:A,B选项,可根据相应的基础知识进行选择,分为初级难度。

解题:A选项溪流流向受地势的影响,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西北高东南低从而推出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B选项,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A,B选项错误。

分组2:D选项考查的基础知识有:①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②河岸陡缓与地转偏向力、河岸凹凸的关系,具体从哪一方面考虑,需简单推理,设置为中级难度。

解题:结合图文信息,材料中没有反映南北半球及河岸凹凸的信息,因此,只考虑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从大范围来看,河岸东西两侧等高线疏密相同,陡缓相当,D选项错误。

分组3:C选项考查基础知识有:①溪流的形成与断层的关系;②沉积岩与断层的关系,需要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和过渡,设置难度为中级难度。

解题:断层形成→发育河流;白垩纪沉积岩形成→形成断层。因此,此处经历的地质过程为:白垩纪沉积岩形成→断层形成→发育河流,因此C选项正确。

【解析】18题分组及解题过程:

分组:通过观察选项的地层剖面示意图可知,图①只有断层,单独成一组,图②③④均有褶皱和断层,划分为同一组。通过对选项分组可知,本题考查的基础知识是通过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

解题:甲处剖面线经过的地层新老关系是“老新老”,为向斜;乙处剖面线经过的地层新老关系是“新老新”,为背斜。②③的区别是图③底部岩层未发生断裂,与图不符,因此B选项正确。

二、针对地质剖面图,从内外力作用对沉积岩的改变分组

内力作用使沉积岩弯曲变形、断裂位移,甚至改变了岩石类型,例如,在侵入沉积岩内部形成侵入型岩浆岩或穿透沉积岩喷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或使沉积岩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等;外力作用对已经形成的沉积岩进行侵蚀破坏,使沉积部分或全部缺失,还可以在沉积岩之上形成新的沉积岩等,根据内外力作用对沉积岩的改变分组,便于厘清地质剖面图所反映的各种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的先后顺序。

【例2】(2020年全国卷Ⅲ,第7,8题)图2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7,8题。

图2

7.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7.D 8.C

【解析】分组原则1:找出所有的沉积岩。找沉积岩时,如遇断层,则以断层为分界线,找出其中一侧相对上升的沉积岩。然后自下而上,找出所有的沉积岩,把它们划分为同一个大组,即最高级组。

具体应用:图2中的沉积岩自下而上有页岩、灰岩、页岩、粉砂岩、砂砾石层,经历相同地质作用的沉积岩有页岩、灰岩、页岩、粉砂岩、砂砾石层,这些岩层都有形成玄武岩的岩浆经过,划分为同一大组即第1小组。

分组原则2:再自下而上,发生相同地质作用的沉积岩为同一小组,即次一级组,同一小组沉积岩经历的地质作用相同。次一级组内还可继续划分再次一级组。

小组发生的地质作用看沉积岩的地质构造,如水平方向有位移,则发生的地质作用是先沉积后断裂位移;如弯曲变形有断裂位移,则发生的地质作用有沉积—水平挤压—垂直运动;如沉积岩与其他岩层交界处不完整且有起伏,底部有起伏,则先侵蚀后沉积,如顶部有起伏,则先沉积后侵蚀。

具体应用:图2中自下而上的第1小组是页岩、灰岩、页岩、粉砂岩组。这些岩层都有弯曲变形、断层,与上层砂砾石层交界处岩层不完整,有波状起伏。它们共同经历的地质作用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为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断裂位移,形成断层—地壳上升,外力侵蚀。

第2小组是砂砾石层。与其他沉积岩层相比,单独经历的地质作用是沉积,形成沉积岩。

分组原则3:同一级组之间是并列关系。下层小组地质作用先发生,上层小组地质作用后发生;小组包含于大组,小组的地质作用先发生,大组的地质作用最后发生。

具体应用:此处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小组1地质作用先发生,小组2地质作用后发生,大组地质作用最后发生,即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断裂位移,形成断层—地壳上升,外力侵蚀—地壳下沉,沉积形成沉积岩—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图2中,④代表水平挤压,形成褶皱;①断裂位移,形成断层;③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②地壳下沉,沉积形成沉积岩。因此第7题答案选D。

砂砾石层下界的侵蚀面是地壳上升、外力侵蚀造成的,如果是地壳持续抬升造成的侵蚀,则不同地区侵蚀程度差异更明显,地表起伏加剧,但该面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稳定,侵蚀程度差异较小,侵蚀面平坦广阔,因此第8题答案选择C。

三、针对地形剖面图,从外力作用对地貌再塑造的程度分组

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侵蚀、堆积等方式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使地表趋于平坦。同一岩层缺失越明显,说明受到侵蚀的时间越久;同一地区,地表形态改变越大,说明外力作用影响程度越大,影响时间越长。因此判读某地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还可根据地表形态的改变,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时间的长短、影响程度的深浅对照分组,从而厘清本区经历的地质作用及发生的先后过程。

【例3】(2021年湖北省适应性考试,18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瀑布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河床产生落差而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瀑布最终消失。图3示意我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天瀑”剖面及其形成过程。

图3

若“云台天瀑”最终消失,试推测其原因。

【答案】该地的灰岩和泥质灰岩长时间受到流水侵蚀,瀑布处的岩石会趋于平缓,随着时间推移,“云台天瀑”最终也会消失。

【解析】分组原则:根据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程度,可分为未改变—改变中—改变结束。其中,改变中阶段根据地表形态改变程度,由小到大对应经历的地质过程由早到晚。

具体应用:图中由①到②③④地表形态的改变主要是由流水侵蚀引起的。①处于形成之初,未改变阶段,代表内力作用造成该地地表的高低起伏,落差较大,发育①上的水流流速较快。②③④阶段代表流水侵蚀阶段,该地上下相对高度没变,但坡度变陡;灰岩和泥质灰岩都在消失,但泥质灰岩消失更加明显,说明地表形态改变一直在改变,流水侵蚀一直在发生。改变的程度依次由小到大,流水侵蚀的作用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材料中已说明,如未说明,需要自行判断)。从②开始,已有陡崖形成,水流跌落,形成瀑布。从②—③—④可以看出,陡崖的相对高度变大,说明瀑布的高度变大。④阶段以后流水侵蚀虽然继续存在,但随着底部岩石被掏空,上部岩石不断地坍塌破碎,随着陡崖消失,瀑布也不复存在。

地质作用的多样性和不同时间、不同时空的主次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及多样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分组对照的办法讲授,发现异同,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厘清前后、主次关系,巧解地质作用和过程。

猜你喜欢

剖面图断层基础知识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清律的基础知识
广东省风门坳锡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标志
喷气式民航客机剖面图?
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B/S模式SEG-Y格式地震数据的读取与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