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2-08-29宋磊
宋磊
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指各类处方或者非处方的一些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合成药物、中草药、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造成损害形成的一类疾病[1]。其病因主要是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肝细胞损害引起的黄疸、疲乏等,或伴皮疹、瘙痒[2]。严重者可能出现大面积肝坏死、凝血机制障碍或肝性脑病等,对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3]。因此临床上应当加强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关注。本研究将对本院328 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328 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73 岁;其中18~45 岁患者142 例、占比43.29%,46~60 岁患者135 例、占比41.16%,>60 岁患者51 例、占比15.55%。
1.2 方法 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回顾性分析其性别、损伤类型、药物种类及临床症状。
2 结果
2.1 性别、损伤类型和药物种类分析 328 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男性患者占比为53.66%(176/328),女性患者占比为46.34%(152/328),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患者。328 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262 例为肝细胞损伤,占比为79.88%;49 例为胆汁淤积型损伤,占比为14.94%;17 例为混合型损伤,占比为5.18%。中西药联合用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166 例,占比为50.61%;使用中成药和中草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107 例,占比为32.62%;使用抗炎药、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保健品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55 例,占比为16.77%。见表1。
表1 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分析(n,%,n=328)
2.2 临床症状分析 328 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皮疹、瘙痒、腹痛、黄疸和无症状等,具体分布为食欲不振89 例、占比为27.13%;黄疸212 例、占比为64.63%;皮疹23 例、占比为7.01%;瘙痒29 例、占比为8.84%;腹痛77 例、占比为23.48%;无症状11 例,占比为3.35%。
3 讨论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服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后引起的肝脏损伤,包括各类处方或非处方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合成药物、中草药、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统称为药物性肝损伤[4]。其机制根据所服用药物不同,也有所差别。药物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减退、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对于药物性肝损伤需要及时治疗,积极去除诱因,给予支持疗法等改善病情[5]。临床上与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的因素较多,根据本研究对328 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男性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同时有大部分患者均表现为黄疸症状,接近33%的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另有部分患者发生皮疹、皮肤瘙痒、腹痛等症状,有少数患者呈无症状表现。在药物应用上,使用中西医联合、中成药和中草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占比较高。此外,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居多,胆汁淤积次之,同时还包括脂肪肝、肝硬化等类型。
中草药引起肝损伤的可能因素主要包括服药周期长,导致药物蓄积或用药用量过大,发生药物中毒[6]。中药材使用方式不当或炮制方法错误以及滥用中药材或劣质药,药物制剂中固有成分、污染物、微生物或重金属等都可导致肝损伤。此外,中西医联合应用不规范也可引起肝损伤。因此在临床实际中使用中草药引起肝损伤的多是由于未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乱用药,加量甚至是擅自使用偏方等[7-9]。培元通脑胶囊为中成药,属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的药物,其成分为制何首乌、熟地黄、天冬、鹿茸、肉桂、水蛭等,其中制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促进造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10]。但同时过量服用该药物,或者未正确炮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出现腹泻、肢体麻木等,引起肝损害,其损害程度与服用时间长短、量有关。但经规范炮制后的何首乌,在正确辨证论治基础上应用,毒性明显降低或消失[11]。水蛭属于环节动物,具有多种功效,如抗凝血、调节血脂等,其含水蛭素能够阻止凝血酶,引起内脏广泛出现,导致肾脏损害,但经滑石粉处理,炮制好的水蛭中毒性较低,由此可见中草药的正确炮制非常重要[12]。此外,中草药剂量对于毒性的影响也较大,在使用中草药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专业医师所配伍药方服用。奥沙利铂属于抗癌药物,其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神经毒性和肠胃道反应等,而引起肝脏损伤的相关报道在国内较为少见,而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有1 例应用奥沙利铂的患者出现肝损伤症状。此外,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等肠胃道反应,但由于肝脏是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也是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初级器官,具有对药物代谢的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过代谢形成毒性物质。最后,盲目使用保健品也可引起肝损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变化,其关注点逐渐从衣食住行到健康上转变,但部分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保健品有着狂热的喜爱,乱用保健品,从而导致对身体产生危害。因此对于医务工作者,应当做好相关的科普工作,提高人们使用保健品的意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增加的原因在于患者对遵医嘱用药的意识不够以及人们对非处方药的随意服用,而由于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琳琅满目的保健品也很容易引起肝功能异常。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大部分为肝细胞损伤,由中西医联合或使用中成药和中草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抗炎药、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等也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因此临床应当加强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关注,积极治疗和预防,减少相关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