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08-29吴楠
吴楠
在21 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麻醉舒适性的要求逐渐增加。全凭静脉麻醉具有快速起效、诱导平稳以及环保和优质等优点,可用于各层次外科手术及各类无痛检查的麻醉。在麻醉过程中,如何抑制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十分重要。脊柱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方法。麻醉要求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术中能充分镇静和镇痛,术后无不良反应。多数脊柱手术患者为老年人,且日益增多,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机体易出现功能和结构的退化。老年人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处于代偿或失代偿阶段,且多伴有高血压、糖尿柄等疾病,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易发生并发症[1]。与此同时,手术麻醉的风险增加。手术后认知障碍是老年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痴呆、死亡。本研究选取本院98 例脊柱手术患者,旨在探析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在脊柱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98 例脊柱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吸入麻醉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每组49 例。全凭静脉麻醉组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3.89±4.82)岁;男29 例,女20 例。吸入麻醉组年龄41~80 岁,平均年龄(64.18±4.91)岁;男28 例,女2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 术前未用药物,先引导患者进入手术室,打开周围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0.2 ml/(kg· min),同时用惠普监护仪对脉搏动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血压等各种生命体征进行常规监测,并与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常规连接。
1.2.2 手术麻醉诱导 术前给患者戴面罩吸氧3 L/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0.4 μg/kg、咪达唑仑0.04 mg/kg、罗库溴铵0.6 mg/kg、丙泊酚1~2 mg/kg,当患者意识消失、肌肉松弛时,采用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呼吸机,连接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及时调整呼吸参数,将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分别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和桡动脉有创穿刺置管术连续测压。
1.2.3 麻醉维持 全凭静脉麻醉组应用瑞芬太尼0.2~0.4 μg/(kg· min)、丙泊酚5~10 mg/(kg· h)推注泵连续输注。吸入麻醉组应用七氟醚持续吸入维持麻醉。同时两组均给予罗库溴铵维持患者肌肉松弛状态。术中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及 脑电双频指数值的变化及时调整麻醉用量,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继续镇痛。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血氧饱和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麻醉效果判定标准:优:手术顺利进行,未出现不良情况;良:术中生命体征出现一定的波动,追加剂量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基本耐受手术;差:不耐受手术[2]。麻醉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 全凭静脉麻醉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7.96%,而吸入麻醉组的麻醉优良率为85.71%;全凭静脉麻醉组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吸入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血氧饱和度比较 全凭静脉麻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0.49±2.17)min 短于吸入麻醉组的(14.10±2.34)min,血氧饱和度(97.49±2.17)%高于吸入麻醉组的(96.21±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血氧饱和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血氧饱和度比较()
注:与吸入麻醉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 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1 例,占比为2.04%;而吸入麻醉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6 例,占比为12.24%。全凭静脉麻醉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吸入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外科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在手术过程要保证手术能顺利完成,另一方面要注意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如术中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术后患者苏醒快,拔管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等。因此,有必要对手术麻醉进行相应的临床研究,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全凭静脉麻醉的发展历史悠久,有见效快、过程平稳、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是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完全满足麻醉的需要。麻醉用药的合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脊柱骨折在骨科临床较为常见,占5%~6%。胸腰段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多数可伴有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手术创伤大,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因此患者易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不利于术后康复。科学、有效的麻醉能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对于脊柱骨折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骨钙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骨骼韧性降低,易发生骨折。如果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则老年患者需长期卧床,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但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严重脏器疾病,麻醉手术耐受性差,手术风险高,全身麻醉后易发生脑损伤,如术后神志不清或认知功能障碍。
七氟醚是外科手术中常用的吸入麻醉剂,镇痛效果理想,无药物积聚,但吸入麻醉剂先要经过呼吸系统才能进入血液循环,绝大部分药物再以原样排出,这样不仅会刺激呼吸道,还会造成手术室空气污染,影响医务人员的健康。近几年来,全凭静脉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科手术,其中丙泊酚静脉麻醉剂是一种理想的静脉麻醉剂,具有诱导迅速稳定、代谢迅速、麻醉深度可灵活调节等优点[3,4]。注射后可在体内快速分布,40 s 内即可进入睡眠状态,控制效果好。由尿中排出代谢产物时间为34~60 min,并能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不会在体内积聚,安全性高。研究表明,丙泊酚对人体中的许多重要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用可进一步提高麻醉效果,使疼痛降低到最低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5]。
术后认知障碍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不仅延长了手术后的治疗时间,而且增加了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有关研究表明,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不仅与患者的生理因素有关,还与术中使用麻醉剂有关[6]。脊柱手术患者选用吸入麻醉,麻醉药主要是通过患者呼吸道吸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暂时失去知觉,感觉不到疼痛。但是,此麻醉方法应用在外科中,麻醉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相关核团。老年人中枢胆碱能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临床吸入麻醉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7,8]。脊柱手术麻醉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可有效阻断心脏交感神经系统和冠脉扩张,还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需平衡,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同时,它对于减少手术感染、降低心血管并发症、促进患者生理功能恢复也有重要作用。临床上脊柱手术术后应激反应可以增强,但全凭静脉麻醉引起的应激反应相对较小,麻醉稳定性较好[9-12]。
该研究结果显示:全凭静脉麻醉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7.96%,而吸入麻醉组的麻醉优良率为85.71%;全凭静脉麻醉组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吸入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0.49±2.17)min 短于吸入麻醉组的(14.10±2.34)min,血氧饱和度(97.49±2.17)%高于吸入麻醉组的(96.21±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1 例,占比为2.04%;而吸入麻醉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6 例,占比为12.24%。全凭静脉麻醉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吸入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脊柱手术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效果确切,优于吸入麻醉,效果确切,可加速患者恢复,更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术后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