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平衡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临床疗效观察
2022-08-28余雷张蓉谭德慧刘晓辰王磊邹梦颖
余雷,张蓉,谭德慧,刘晓辰,王磊,邹梦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 100088)
失眠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并影响白天日常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1]。长期失眠患者常伴有情绪障碍,以焦虑和抑郁最为常见,增加了患者的心理、精神负担;同时失眠还是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2-3]。相关研究发现,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颅内神经递质变化不只是单一神经递质的变化,而是γ-氨基丁酸/谷氨酸(GABA/GLu)平衡系统失调[4],因此应用一种治疗手段去平衡这种状态是有利于失眠症的恢复。自2011年,本团队在既往工作基础上,探索疏调法非药物治疗失眠,疏调平衡针刺法作为调和阴阳的治疗手法,主穴采用透刺法,同时根据患者的虚实辨证选取不同配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共奏调和阴阳之效。此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中医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249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疏调平衡针刺组、传统针刺组、药物对照组,每组各83例。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共脱失患者16例,最终疏调平衡针刺组纳入80例、传统针刺组纳入78例、药物对照组纳入75 例。疏调平衡针刺组中男性18 例,女性62 例,年龄(51.14 ± 13.47)岁;传统针刺组中男性24例,女性54例,年龄(49.79±14.76)岁;药物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54例,年龄(48.41±16.98)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准号:KY2014030)。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失眠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内科学》[5]中不寐的诊断标准。①轻者入睡困难或容易早醒,醒后难以入睡,连续3 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②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神疲乏力、心神不宁等日间功能障碍。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2.1 西医失眠的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精神病协会(APA)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6]中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7]失眠症诊断标准共同拟定。
1.2.2.2 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组患者进行焦虑状态测量,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组患者进行抑郁状态测量。两个量表各包括20项目,均含正向及反向题目,计算得到最终分值。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失眠诊断标准;②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7分;③符合焦虑、抑郁状态:SAS ≥50分且SDS ≥53分;④年龄在18~70周岁;⑤已使用镇静催眠、抗焦虑及抑郁药物的患者,根据药物半衰期,已过7~14 d洗脱期;⑥自愿加入本实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患有精神疾病,有严重自杀行为者;④合并严重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其他躯体疾病;⑤对应用药物过敏,畏针,无法配合进行临床试验者;⑥近30 d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疏调平衡针刺组
病人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取0.25 mm×50 mm 规格针灸针(长春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穴不论虚实选用2根针灸针,选用透刺法,神庭穴透百会穴、气海穴透关元穴,进针深度30 mm;配穴根据虚实辨证施治原则,虚证患者取风池、内关、三阴交、太溪,手法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实证患者取安眠、合谷、四神聪、太冲,提插捻转泻法得气,虚实夹杂患者取风池、四神聪、安眠、足三里、曲池,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上述配穴进针20 mm。每天1次,5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总治疗时长为4周。
1.5.2 传统针刺组
采用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取穴:百会、印堂、四神聪、双侧神门、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并根据所辨病证类型选取相应配穴与针刺手法。疗程同疏调平衡针刺组。
1.5.3 药物对照组
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片,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1010891)进行治疗,每晚睡前30 min服用1片。共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价,积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血肿、晕针、乏力、嗜睡、口干、头晕头痛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1.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选取国际公认统一的睡眠评测指标——睡眠率(即睡眠效率值)作为睡眠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①痊愈:睡眠效率值≥75%,睡眠恢复正常;②显效:75%>睡眠效率值≥65%,睡眠明显好转;③有效:65% > 睡眠效率值≥55%,失眠症状得到改善;④无效:睡眠效率值<55%,失眠症状未得到改善。
睡眠效率值(%)=(实际入眠时间/上床至起床的总时间)× 100%
总有效率(%)=(痊愈 + 显效 + 有效)/总例数× 100%
1.8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完成时3组疗效比较,疏调平衡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有效率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3组疗效比较,疏调平衡针刺组优于传统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P<0.05);同组不同时间点进行疗效比较,药物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完成时(P<0.01),但疏调平衡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 差异不大(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3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2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PSQI总分比较
3 组治疗前PSQI 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时,3 组睡眠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同时间组内比较,疏调平衡针刺组与药物对照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 0.01)。治疗结束后1 个月时随访,3 组总分较治疗完成时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与治疗前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间组内比较,疏调平衡针刺组优于传统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PSQI总分比较(±s,分)
表2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PSQI总分比较(±s,分)
注:与药物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1;与传统针刺组同时间点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完成时比较,◇◇P<0.01。
组别药物对照组传统针刺组疏调平衡针刺组例数75 78 80治疗前14.47±2.39 14.17±2.80 14.19±3.60治疗完成时8.01±1.55◎◎10.53±2.95▲▲◎◎7.58±1.99●●◎◎治疗结束后1个月12.16±2.37◎◎◇◇11.94±2.06◎◎◇◇9.10±2.22▲▲●●◎◎◇◇
2.3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2.3.1 焦虑状态(SAS)比较
3组治疗前SA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时,与治疗前相比,疏调平衡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疗效显著(P<0.01),药物对照组无改善(P>0.05);同时间组内比较,疏调平衡针刺组优于传统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疏调平衡针刺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同时间组内比较,疏调平衡针刺组优于传统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SAS总分比较(±s,分)
表3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SAS总分比较(±s,分)
注:与药物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P<0.01;与传统针刺组同时间点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完成时比较,◇P<0.05,◇◇P<0.01。
组别药物对照组传统针刺组疏调平衡针刺组例数75 78 80治疗前48.66±6.99 49.08±6.15 48.98±8.17治疗完成时47.93±7.10 45.68±5.72▲◎◎42.27±6.83▲▲●●◎◎治疗结束后1个月48.28±6.46 47.39±5.34◇44.47±5.25▲▲●●◎◎
2.3.2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抑郁状态(SDS)比较
3组治疗前SD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时,与治疗前相比,疏调平衡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疗效显著(P<0.01),药物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组内比较,疏调平衡针刺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和药物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疏调平衡针刺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组内比较,疏调平衡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SDS总分比较(±s,分)
表4 3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SDS总分比较(±s,分)
注:与药物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P<0.01;与传统针刺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完成时比较,◇P<0.05。
组别药物对照组传统针刺组疏调平衡针刺组例数75 78 80治疗前51.34±8.61 51.92±8.04 51.64±8.55治疗完成时51.05±6.83 48.40±7.80▲◎◎45.71±6.98▲▲●◎◎治疗结束后1个月50.89±5.77△49.94±7.82 48.13±7.90▲◎◎◇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治疗过程中,疏调平衡针刺组出现血肿4 例、疼痛1例、轻度晕针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5%。传统针刺组出现血肿3 例、疼痛1例、轻度晕针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69%。药物对照组日间乏力36 例、口干12例、嗜睡10例、头晕头痛9例、皮疹2例,仅日间乏力不良反应发生率就高达48%。可见,针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8],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个体仍对睡眠质量不满意的一种主观体验[9]。失眠症属“不寐”“不得卧”范畴,中医学认为,良好的睡眠依赖于阴平阳秘的机体环境,阳能入阴,则安然能寐。《灵枢·营卫生会》曰:“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机体的阴阳消长伴随着自然界昼夜交替而变化,良好的睡眠与觉醒周期源于阴阳消长的平衡,若阴阳失调,则睡眠与觉醒周期出现混乱,心神失养,故而发为失眠。长期失眠会导致患者情绪紧张、身心俱疲,从而加重焦虑、抑郁状态,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又会使睡眠质量更差,产生恶性循环[10]。
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特色疗法,融合了经络、脏腑等学说,其临床疗效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1-12]。本研究采用疏调平衡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疏调即以任督二脉穴位为主,同时根据患者的客观指标进行虚实辨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13];平衡即调和阴阳,以达到阴阳交泰的状态。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直接入属于脑,且络肾贯心,心主神明,可调理神气。任脉为阴脉之海,汇聚三焦之气,总司阴经气血。任督脉同起于胞宫,属于奇经八脉,二脉在头部交汇,一脉行于前,一脉行于后,两两相配,共同维持着阴阳脉气的平衡。调任通督能转输脏腑的阴精气血,将精髓运行达脑,健脑安神[14],若任督二脉阻滞,则循环受阻,瘀阻脑络,脏腑失调,从而影响睡眠。它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对机体进行良性调节,促使紊乱的脑功能趋于平衡协调,阴平阳秘则神自安。
疏调平衡针刺法以神庭、百会、气海、关元四穴为主穴,采用透刺手法。透刺在临床上属于重刺手法,明显的针感刺激神经系统,使机体产生较强感应,并促进神经递质的生成、转运,作用面积广[15]。透刺手法逆向强制刺激任督二脉,激发人体气血往来,加速循环,以达到疏通任督二脉的目的,是疏调平衡针刺法改善睡眠的关键所在。神庭透百会,取头端神庭、百会,逆督脉循行方向透刺;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神庭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二者均位于头部,由于脑部神经末梢丰富,可对机体产生较大刺激。有研究表明[16],采用头穴透刺治疗失眠优于常规针刺,可直接刺激大脑的额、顶区神经,参与睡眠机制的调节;二穴相配,调节督脉经气,水火相济,益脑安神。气海、关元属于任脉穴位,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之阳穴,气海为元气之海,任脉水气在此处气化膨胀;气海透关元,能够补摄下焦元气,以及扶助机体元阴、元阳,从而调控机体阴阳平衡。
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疏调平衡针刺组能明显改善失眠症状,其总有效率高于传统针刺组。治疗结束后1 个月,3 组疗效均有所下降,疏调平衡针刺组下降幅度较小,药物对照组下降幅度最大,表明疏调平衡针刺短期和长期疗效俱佳,药物对照组短期疗效优,却易于反复,长期疗效有待提高。从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疏调平衡针刺组远低于药物对照组,艾司唑仑作为治疗失眠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口服吸收快,短期疗效好,但服用后会产生“宿醉现象”,长期服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停药后则会出现戒断反应,疏调平衡针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轻微;从改善焦虑、抑郁方面来看,传统针刺组也有较好疗效,疏调平衡针刺组疗效最优,而药物对照组在此方面的作用较弱。同时疏调平衡针刺以任督二脉穴位为主,督任二脉之于全身经络,如同百川归海,督任二脉通则百脉皆通,此为疏调平衡针刺法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的原因。
综上所述,关于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的治疗,疏调平衡针刺法为最优选择,临床疗效显著且避免了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作为一种中医适宜技术具有良好的医学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