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域下马来西亚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调查与探讨
——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08-27温俊凯陈凌琦李灿东
温俊凯,周 奕,2,陈凌琦,2,李灿东*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
中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海外传播历史,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广受海外民众的欢迎,更为民众带来了助益良多的健康福祉。近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海外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具有中医思维和国际视野并能熟练运用中医药诊疗方法,切实解决海外民众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是支持海外中医药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马来西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与我国地缘相近,民心相通,在此背景下,研究马来西亚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马来西亚本土学生来华、来闽学习中医药的影响因素,明确中医药在当地发展的优势与瓶颈,从而以马来西亚学子的学习需求与民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探讨马来西亚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推动马来西亚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1 研究背景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Google 学术搜索等搜索引擎发现,现阶段有关于马来西亚中医药教育及健康服务等领域的论文、论著,主要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聚焦于中医药在马来西亚传播的策略分析与历史梳理,少有从人才素质培养的层面探讨当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马来西亚是海外华人华侨数量最多的三大国家之一,且其中以福建籍与广东籍的侨胞为主[1-3]。自先秦两汉以来,中医药已逐步被当地民众接纳,其社会认同程度较其他国家更高。福建中医药大学与马来西亚中医药院校长期开展合作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当地的中医药骨干及精英。因此,本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发挥福建与马来西亚之间独特的人缘及地缘优势,探讨马来西亚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其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在读及已毕业的马来西亚学生,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参考文献[4-12]的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初稿,经福建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专家评定后,交予在校的马来西亚学生及已经毕业的马籍校友进行预实验,以保证调查内容的有效性,依据马来西亚学生所反馈的建议,对部分调查内容进行修订,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最终确定了包含24 个题项的调查问卷。
2.2 调查方法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21 年12 月20 日—2022 年1 月20 日,依托电子问卷平台“问卷网”发放马来西亚在读学生调查问卷和马来西亚毕业学生调查问卷,采用网络匿名调查的方式,分别委托福建中医药大学在读及已毕业的马来西亚学生点击电子问卷链接,填写完毕后提交问卷。电子问卷的逻辑编写中设置了漏答约束,受访者须完成所有题目才可提交,且每位受访者的IP 仅有1 次提交机会。
2.3 问卷排除标准 国籍一栏中填写内容非马来西亚的问卷予以排除;为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及有效性,相同选项编号连续选择率超过50%的问卷予以排除。
2.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21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 果
共发出马来西亚在读学生调查问卷36 份,回收36 份,经评估后剔除4 份,其中有效问卷32 份;共发出马来西亚毕业学生调查问卷42份,回收42份,经评估后剔除1 份,其中有效问卷41 份。总计有效问卷73 份,占比93.59%。
3.1 马来西亚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均为马籍华人、华侨。在读的受访者中,46.88%为男性,53.13%为女性;毕业的受访者中,男性占比39.02%,其余均为女性。祖籍地的分布上,绝大部分受访者来自中国福建、广东两省,可见地缘关系影响之深远。年龄分布上,在读受访者集中于18~25 岁这个年龄段,占比为31.25%;毕业受访者年龄以50 岁以上居多,占比为36.59%。94.52%的受访者母语为汉语。超过80%毕业受访者学历为本科,而其余均是硕士或博士;在读受访者中,中学学历人数最多,占比46.88%,其次为本科学历,占比34.38%。职业上,毕业受访者以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居多,占比36.59%,其后为自由职业者与教师,分别为19.51%和9.76%;而在读受访者中,34.38% 为学生,医疗服务机构人员仅占比15.63%。当被问及家庭成员是否有人从事中医药事业时,43.75%的在读受访者和60.98%的毕业受访者选择了没有,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马来西亚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意愿并不完全取决于家人是否从事中医药行业。见表1。
表1 马来西亚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情况
3.2 马来西亚学生对中医药的态度及看法 当被问及“你认为当地人对中医的接受程度如何”时,68.75%在读受访者与70.73%毕业受访者认为马来西亚当地民众是较为接受中医药的,仅有1.37%受访者选择了“无法接受”。对于中医药行业在马来西亚未来的发展,75.00%在读受访者和70.73%毕业受访者均表示看好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故从整体上看,受访者对中医药持有积极态度,接受程度亦较高,见表2、表3。
表2 马来西亚受访者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 %
表3 马来西亚受访者对中医药前景的看法 %
3.3 马来西亚地区学生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宣传”,经调取后台受访者于此选项后自填的内容发现,近乎所有选择这一选项的受访者都曾在当地中马联办的中医药院校学习过,或经学校老师的介绍了解到中方的招生信息,或由院校直接报名参加中方的入学审核,其中尤以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医学院、马来西亚北马中医药学院和霹雳中医药学院最为多见。其次,招生简章宣传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宣传途径,在读受访者与毕业受访者中分别占比31.25%和31.71%。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网络宣传逐渐成为海外年轻学子了解中国院校招生信息的新兴方式,占比15.63%。见表4。
表4 马来西亚学生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 %
3.4 选择中医药院校的动因 综合来看,兴趣驱动是马来西亚学生选择中医药院校最主要的动因,在读受访者与毕业受访者中分别占比59.38%和68.29%。而中医在当地的就业环境与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亦是学子们选择学习中医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部分选择“其他”的受访者表示,中医专业性高、职业周期长,除维护自身健康之外更可助他人解除病痛,故而选择了这项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志业。见表5。
表5 选择中医药院校的动因 %
3.5 马来西亚学生专业选择趋向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福建中医药大学所设置的各个专业中,中医学仍是最受马来西亚学子欢迎的专业,84.38%在读受访者和95.12%毕业受访者均选择了这一专业。余下的受访者则选择了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及药学。见表6。
表6 马来西亚学生专业选择趋向 %
3.6 马来西亚学生对现行课程设置的看法 调查发现,马来西亚学生对现行课程设置所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西医课程比重偏重、实训课课时较少和中医经典课时较少,其中实训课课时较少占81.25%。见图1。说明马来西亚学子十分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有着强烈的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的需求。
图1 马来西亚学生对现行课程设置看法的分布
3.7 马来西亚学生毕业后意愿及就业情况 数据显示在读受访者中,15.63%受访者倾向于回国从事中医,37.50%受访者愿意回国从事与中医相关的行业,各有9.38%学子希望去他国从事中医或继续深造。见图2。可见大部分选择了中医药的马来西亚学生都倾向于以中医药作为今后长远发展的事业,通过对毕业受访者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调查,问询其“毕业后是否在马来西亚当地从事中医药工作”时,85.71%受访者选择了“是”,与之前的数据相吻合。见图3。
图2 马来西亚学生毕业后意愿
图3 马来西亚学生毕业后在当地从事中医药工作情况
3.8 马来西亚毕业生学习、进修瓶颈 当地没有合适的机构进行学习、进修是马来西亚毕业受访者面临的主要难题,占比高达75.00%。另有38.89%受访者认为当地机构未能提供满意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因此整体上看,马来西亚中医药从业人员日益增长的学习、进修需求与当地薄弱的再教育水平矛盾显著,亟待解决。27.78%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进修,面向这一群体,可尝试研究课时少、针对性强、授课时间灵活的教学模式。见图4。
3.9 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诊疗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受访者运用中医药诊疗的患者群体中,61.11%的患者为马来西亚国家的民众,仅有27.78%患者为当地华人华侨,由此可见在马来西亚并不只是华人华侨才看中医、用中药,许多马来西亚本土民众也接受中医药的治疗,对中医药整体上呈现出积极态度。见图5。
图4 马来西亚毕业生学习、进修瓶颈分布
图5 马来西亚接受中医药诊疗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情况
当问及“马来西亚当地常用的中医药疗法是什么”时,97.22%受访者表示中药最为常用,其后是针灸(83.33%)、拔罐(50.00%)、刮痧(50.00%)和饮食疗法(50.00%),而西药治疗仅占比2.78%,见图6。调查还显示慢性病和老年病(88.89%)、功能性疾病(52.78%)、妇科疾病(52.78%)、代谢性疾病(50.00%)是马来西亚最常使用中医药治疗的疾病,见图7。针对这些疾病可在教学力度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侧重。对于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优势,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养生保健效用明显”,72.22%和69.44%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与“中医药对于东南亚地区常见疾病治疗效果较好”,另有部分受访者认为治疗价格低廉、副作用少亦是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优势,见图8。
4 讨 论
4.1 拓展地缘优势,增进双边教育合作 培养海外中医药人才、扩大中医药留学生规模是我国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福建中医药大学马来西亚学子的调查发现,其几乎全为华人华侨,且祖籍地主要来自福建、广东两省,另有部分来自广西与海南。这些省份与马来西亚相邻,一衣带水,交往历史悠久,民风民俗相近,具有与马来西亚进行教育交流合作的天然优势。
图6 马来西亚当地常用的中医药疗法情况
图7 马来西亚较常运用中医药治疗的疾病分布情况
图8 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优势分布
一方面马来西亚学子来华、来闽留学往来方便,交通费用较低;另一方面两地间人员互动频繁,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上的障碍较小,因此更能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环境。此外,福建的南安、福州和广东的江门、汕头等城市作为著名侨乡,其在马来西亚拥有覆盖广阔的华人社会网络,通过这样的社会网络与渠道,学子们对中医药院校会有更多的了解,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由马来西亚联办院校的老师与已留学中国的华裔学生口耳相传仍是当地获得中医药院校招生信息最为主要的方式。因此,积极拓展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鼓励马来西亚联办院校配合中国中医药高校的海外宣传,发动毕业的马来西亚学生成为当地的“招生宣传员”,争取马来西亚“侨胞会”“老乡会”等华人社团成为马来西亚青少年学习中医药文化的桥梁与纽带,对争取马来西亚生源、增进国际教育合作实有裨益。
4.2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马来西亚学生对于提高实训课与中医经典课时、降低西医课程的诉求较为强烈。通过对毕业受访者在马来西亚当地常用的中医药疗法进行调查发现,中药、针灸、刮痧、拔罐、饮食疗法是当地最为常用的中医疗法,从侧面印证了在读学生的诉求不无道理。马来西亚不仅有自己本土的传统医学,更与外来印度医学、伊斯兰医学相融合,产生了独特的符合当地文化习俗与宗教理念的传统医疗体系,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中医药作为外来医学,虽在华人华侨的圈层中交口称誉,但还需争取更加广泛的马来西亚本土民众的信赖与支持,故而更应坚持以中医思维为内核,以中医药疗法为特色,以可靠疗效奠定更加深厚的民众基础。因此,针对马来西亚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有所侧重,如可增加中医经典知识、食疗养生等理论性课程与针灸、拔罐、刮痧等实践性课程的学时,适当调整西医基础理论课程与西医临床课程课时,结余的时间可用于临床见习或实习,针对调查数据所显示的马来西亚当地较常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的疾病,如慢性病、老年病、功能性疾病等病种,应安排相关专家进行专病专治的实践教学,以提升学子们切实的临床实践能力。
4.3 改进授课模式,助推协调联动发展 当地没有合适的机构、满意的课程进行学习、进修是马来西亚中医药从业者与爱好者普遍面临的难点与痛点,没有足够的、完整的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与进修亦消磨了学习热忱,因此提升马来西亚本土的中医药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刻不容缓。首先,对于不愿来华但学习中医药意愿强烈的人群,可在当地办班,在中医理论学习之余,课程上可向适宜马来西亚发展和具有一定民众接受度的诊疗技术有所偏重;其次,面向没有足够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进修的潜在受教育者,可在当地采用课时少、针对性强、授课时间灵活的教学模式,如集中于晚上授课的夜校等;此外,还可开展“互联网+中医”远程跨境授课、开设中医药慕课(MOOC)课程、组织本校老师进行直播或录播课程的形式,促进人力、信息、技术的流动与交换,形成中医药教育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格局;最后,当整合马来西亚当地的中医药教育资源,如与中方合作办学的中医药院校、海外中医中心等,加强校际、院际、校院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建立马来西亚教育单位沟通协作和信息融通机制,从“碎片化发展”转变为“协同式发展”,形成整体联动效应。
5 小 结
基于数据调查探讨马来西亚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实践,也是推动当地中医药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乃至拓展东南亚华语教育基础良好国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从研究中不难看出,“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是马来西亚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的重要动因,看好“中医药的未来发展与就业环境”是马来西亚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的现实要求。福建作为对外教育开放的战略高地,在推进我国与马来西亚国家中医药教育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缘与文化优势,依据自身优势采取差异化的方针策略,如设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轨并进的教育体系、来华插班学习与海外分校就读并存的教育形式,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的需求自行选择学习,如有意愿出国深造者,可申请到中国跟师见习或者临床实习。依此势必可以在中医药国际化的时代浪潮下借势远航,并为今后海外其他地区中医药传播与中医药对外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