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2022-08-27王智宝左方崔伟张微李广现张昕昕孙宏

保健文汇 2022年6期
关键词:场强肿物预测值

文/王智宝,左方,崔伟,张微,李广现,张昕昕,孙宏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需积极提高其防控水平,维护女性生命安全与健康。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主要检查技术,具有无创、高效等优势;X线钼靶为常用检查技术,但存在乳腺致密程度、辐射等影响因素,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乳腺成像效果存在较多的差异性,因而临床应用存在限制;与存在辐射的检验技术相比,乳腺超声的无辐射优势显著,同时可穿透不同密度的乳腺,各年龄段女性均可有效监测;磁共振对含水量较高的组织成像敏感性较高,虽然检测费用相对较高,检查时间略有延长,但是不可忽视其诊断价值。因而,上述两者成为重要的乳腺肿物诊断方法。目前,超声和磁共振技术发展迅速,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诊疗中,但是其对乳腺癌的诊断差异尚不明确,有待深入分析与明确。为此,本次研究选择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乳腺癌患者(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比分析了两种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乳腺癌患者(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本院完成高场强磁共振多模态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后完成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或穿刺活检。86例患者,年龄29~71岁,平均(49.96±20.94)岁,病程2~12月,平均(8.94±2.74)月,乳腺肿物位置:单侧64例,双侧22例。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首诊乳腺肿物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完整;无放化疗治疗史;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原发性肿瘤者;存在手术或活检禁忌证者;肝肾心肺等脏器功能衰竭者;合并全身性疾病者;合并精神障碍者;合并结缔组织病者;凝血功能异常者;乳腺手术史者等。

1.3 方法

患者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或穿刺活检前使用西门子3.0T超高场MRI设备SKYRA及飞利浦G4iu22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为病患者进行检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实时线阵高频探头(7~12 MHz),患者仰卧位,上臂高抬,充分显露双侧乳房,放射状扫查患者双侧乳腺、腋窝及相邻组织,观察乳腺内部血流、微钙化、边缘轮廓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前,患者取俯卧位,双乳悬垂于乳腺线圈内;扫描双侧腋窝及乳腺上下界;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T1WI,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fs-T2WI,单b值DWI、多b值DWI(MB-DW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动态增强曲线,测定乳腺肿物的ADC值及增强后MC值。由两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共同分析患者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判断乳腺肿物性质,讨论后出具诊断报告。

1.4 观察指标

统计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以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为金标准,计算不同检查手段对乳腺肿物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穿刺活检结果统计

手术病理/穿刺活检确诊:乳腺纤维腺瘤22例、乳腺腺病19例、乳腺腺瘤伴腺病4例、乳腺导管瘤4例,良性合计5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1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5例、乳腺小叶癌2例、乳腺髓样癌3例,恶性合计36例。

2.2 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物检出率比较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性(61.63%,53/86)、恶性乳腺肿物检出率(38.37%,33/86)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59.30%,51/86;40.70%,35/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各类良性、恶性乳腺肿物检出率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物检出率比较(%,n)

2.3 诊断效果比较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显著低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诊断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联合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结果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女性乳腺肿物恶性风险呈年轻化趋势,亟待提升防控水平。临床已经证实早期诊断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其治疗效果与确诊时病期及远期生存率存在密切联系。精准诊断,可为乳腺癌患者定制手术、放疗、化疗方案,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应积极提升乳腺癌诊断水平,提升乳腺检查准确性,同时也应强化乳腺癌家族史等乳腺癌高危因素人群的诊断灵敏度,积极提升乳腺癌早期诊断率。

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穿刺活检是乳腺肿物确诊的主要依据,但是存在创伤性,因而不能作为早期、筛查诊断技术,初期筛查主要采用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现阶段常用技术主要为超声、X线钼靶、磁共振技术等,是乳腺肿物诊断的主要检查技术。X线钼靶对乳腺肿物钙化显示敏感,诊断准确性较高,但是致密型腺体显示效果较差,诊断信息有限,需采用其他诊断手段检查。超声具有操作简便、高效、无创、低廉、无辐射等优点,因而在乳腺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可重复检测,观察肿物发展情况。但是,常规超声技术诊断能力有限,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得到有效普及,可为乳腺癌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但该类检测技术存在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对低流量和低速的血流不敏感,而现代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以弥补血流显示方面的不足,提高了肿瘤新生血管网显示率,因而成为乳腺癌诊断的重要方式。

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是磁共振、超声诊断的新技术,有效提升了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效果。本次研究对比两者对乳腺肿物检出率发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各类良性、恶性乳腺肿物检出率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两者对良恶性乳腺肿物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是,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采用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后,后处理软件形成的动态增强曲线对乳腺肿物分级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同时利用多b值DWI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等扫描方式,进一步提升成像效果,对于乳腺癌诊断敏感性显著提升,灵敏度可达到90%~98%,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灵敏度仅为75%~88%。本次研究进一步分析两者诊断效果也发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83.33%,30/36)、阳性预测值(76.92%,30/39)显著低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97.22%,35/36;94.59%,35/37)(P<0.05),而其他诊断指标的差异较小,各类百分率基本一致,提示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提升了乳腺癌诊断灵敏度,对乳腺肿物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联合诊断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97.22%,35/36)、阳性预测值(97.22%,35/36)和阴性预测值(98.04%,50/51)显著高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联合诊断后诊断效果提升显著,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比较,差异虽小,但是仍存在一定提升幅度,切实提高了诊断准确性,提示两者结合共同诊断乳腺癌,可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可为临床诊断、术式建立、放化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帮助。但是需注意,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扫描检查过程复杂,受呼吸运动伪影和检查费用高、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对于致密性乳腺病变,超声技术优于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扫描技术,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国际BI-RADS相关分级标准,可对乳腺肿物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综上所述,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相比,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较高,有助于提高乳腺肿物诊断的准确率,综合运用两种检查结果,可以提供可靠的术前指导,同时也可为辅助化疗剂量的选择提供规范化指导。

猜你喜欢

场强肿物预测值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AI讲座:ML的分类方法
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道肿瘤诊断临床应用分析
滑行肌皮瓣修复眉内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疗效研究
手术治疗泪小点周围肿物的60例临床分析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研究江西省城市联系度
短波广播链路场强预测与覆盖区分析验证
季节模型在某医院月门诊量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公式U=Ed在非匀强电场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