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2022-08-26陈钰芬胡思慧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科技中国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科技发展

■文/陈钰芬 胡思慧(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重要战略部署,科技创新是国富民裕的根本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目标。本文在梳理共同富裕思想发展历程和共同富裕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的机理,并结合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现实背景提出科技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进程提供决策参考。

一、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演进历程

共同富裕思想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朝农民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和“均田免赋”等口号,近代康有为编著的《大同书》,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均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早期体现。这些朴素的共同富裕思想更多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其侧重点在于平均或共同,与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仍相差甚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共同富裕的内涵,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耕者有其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集中体现在以“打土豪、分田地”和“减租减息”为代表的土地政策上(罗明忠,2022)。

土地立法和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极大保障了农民阶级的利益,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获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拥护,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同富裕的建设基础:工业化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巩固新生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并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包括:第一,工业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前提;第三,共同富裕只能分阶段实现(陈映,2005)。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共同富裕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由此开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批判继承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共同富裕理论。

邓小平首次将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并开创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实践方法论。江泽民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助力西部地区发展。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突出了共同富裕的人民性特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提低扩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更加成熟和完善。

首先,共同富裕的内涵更加丰富。习近平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其次,共同富裕的阶段目标更加清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50年,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最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更加合理。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提低扩中”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及特征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目前,已有研究从多个不同视角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第一种视角认为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共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更多地关注分配;“富裕”属于生产力范畴,更多地强调发展(周文、施炫伶,2022)。共同富裕内在地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达和生产关系的充分完善(李金昌、余卫,2022)。

第二种视角认为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的统一(刘培林等,2021)。作为一种静态的发展结果,共同富裕表现为全体人民富裕富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和职业差距等保持在合理范围。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持续提高。

第三种视角认为共同富裕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程恩富、刘伟,2012)。从理论层面来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总结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从实践层面来看,共同富裕是提升国民幸福感和凝聚力的具体道路,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路径。

(二)共同富裕的主要特征

共同富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共同富裕具有全民性和全面性特征(周文、施炫伶,2022)。全民性是指共同富裕的覆盖范围全,不是少数人、少数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性是指共同富裕涉及的领域全,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富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达到富裕程度。

其次,共同富裕具有共创共享性,这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共创性强调共同富裕需要依靠全体人民一起奋斗致富“做大蛋糕”;共享性意味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距不能过大,要利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分好蛋糕”。

最后,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应是可持续的,不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损害后代利益为代价,这是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任何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致富和共富都是不可持久的,也是不被认可的,共同富裕需建立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基础之上(厉以宁,1991)。

三、科技创新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

(一)科技创新是物质富裕的主体引擎

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经济总量和物质基础丰厚,而科技创新是破解增长瓶颈、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虽然共同富裕不单指物质生活富裕,但没有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其他维度的富裕便难以实现(毛勒堂,2022)。因此,现阶段仍然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大蛋糕。

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有别于劳动与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引致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的经济发展更高效更持久。科技创新既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也有利于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陈劲等,2022)。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劳动力总量或将趋于稳定甚至下降,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才能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李实,2021)。

(二)科技创新是精神富裕的核心支撑

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富裕富足,科技创新有助于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高端的生活方式,创造更多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科技创新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创造和传播方式,丰富了文化内容和形式。当前,以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涌现出了大量高品质优体验的文化创新产品,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齐骥、张笑天,2021)。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眭纪刚,2019)。这既有助于文化创意的产生,提升文化创作活力,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享受精神生活,丰富精神世界。

(三)科技创新是生态富裕的重要引擎

生态生活良好、环境宜居宜业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技创新在实现生态富裕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科技创新有利于加速推进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绿色转型(陈劲等,2022),实现节能减排降污,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速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刘贝贝等,2021)。最后,科技创新在生态修复、保护生态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刘贝贝、樊阳程,2019),科技创新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生态监测和管控,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生态问题,为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四)科技创新是全民共享的重要保障

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在促进全民共享、缩小“三大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人群差距)等方面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首先,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外溢性,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有助于让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洪银兴,2011)。其次,以包容性创新为代表的新的科技创新范式充分考虑了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有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减弱“数字鸿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缩小社会成员差距(张晨、孙玉涛,2022)。最后,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宋保胜、刘保国,2020)。

四、科技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建设前瞻性知识创新高地,充分增强“源动力”驱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动力”。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培养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人才,保障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本与人力投入,持续增加科学知识存量。根据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发展阶段与研发实力,适度扩大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资助规模,助力新发展格局下知识经济的发展。

构筑更多高品质知识交流平台。打通知识创造及知识创新各环节,促进科学知识有序流动、融通共享,把知识存量转化为效应增量。

(二)更加注重创新质量,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行业和企业创新短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核心技术领域竞争优势,并迅速市场化、产业化。解决好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做优做强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新材料、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增强我国产业的创新能力。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应用紧密衔接,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加强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布局,力争突破农产品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等瓶颈制约,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稳步推进数字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关注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带动作用,不断缩小“数字鸿沟”。

(三)积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好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部署,做好重点研发计划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需求组建研发机构,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技术需求布局研发项目,以应用需求带动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或支持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前沿引领技术优势明显的创新领军企业,引领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效组织产学研力量实现融通创新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把科技力量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更好地发挥“出题者”作用,探索前沿科技,将创新的战略导向和价值目标更多地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大力弘扬社会价值驱动以及综合价值驱动的共益型企业家精神,对更具社会责任和国家战略视野的企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陈劲等,2022)。

(四)重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异质性主体共生演进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竞争和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创新成果向经济价值快速转移转化。

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合作创新网络的构建,重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通过企业、政府、高校、平台、用户等主体的高效协同实现价值共创(王楠等,2022),让人才、知识、数据等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全球化开放式创新平台,在更大范围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

(五)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充分激发社会力量的智慧

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刘培林等,2021)。在共同富裕视野下,科技创新主体不再局限于企业家,普通劳动者、用户等均可以广泛参与创新过程,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群体智慧(陈劲,2021)。因此,必须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真正做到创新为了人民、创新过程全民参与、创新成果全民共享(陈劲等,2022)。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健全个体创新的容错机制,激发全民创新活力(王楠等,2022)。

(六)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缩小“三大差距”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强对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及布局,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一批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努力建设科技强、产业优、生态美的国家创新型县市区。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科技驱动乡村振兴,立足于种养农业、乡村环境等传统领域的快速提升,营造良好的农村科技创新生态。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智慧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提升、文化创意、公共服务等环节直接带动效应,培育新动能,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科技创新,加速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广大农村居民更好实现科技致富,缩小城乡差距。

图为鹃湖国际科技城。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供图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科技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