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资金支持问题研究
——以四平市为例
2022-08-26牟纪彤
牟纪彤 董 睿 刘 铭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中国人民银行四平市中心支行,吉林四平 136000)
一、四平市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资金支持基本情况
(一)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普惠小微企业的相关举措
一是各金融机构正逐步建立、完善普惠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考核制度与措施,将年度普惠小微企业发展计划分解落实到辖内各支行;二是对于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提前开展信贷调查,依照相关程序快速办理续贷,真正做到“银行多跑腿,客户少跑路”,降低企业贷款周转成本,尽全力为小微企业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三是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积极开发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并联合金融办、政府、乡村振兴局、农业担保公司等多部门大力推广优势产品,如“e抵快贷”、“税务贷”等;四是对于在疫情影响下,暂遇困难的普惠小微企业坚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通过灵活调整还款计划、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办理展期或续贷等措施,大力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二)当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情况
近年来,四平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持续上升,贷款规模及占比稳步增加。截至2022年4月末,四平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8.97亿元,四平市境内企业贷款合计724.36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比21.95%。
图1 四平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图2 四平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比
四平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来源以四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国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为主。4月末,四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44亿元,占比27.95%,居于首位,平均贷款利率7.18%;国家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79亿元,占比21.26%,平均贷款利率4.1%;村镇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36亿元,占比19.72%,平均贷款利率7.90%。
图3 2022年4月末各机构类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比
二、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普惠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从贷款意愿分析
1.普惠小微企业未来投资意愿不强
一是受疫情因素影响,由于普惠小微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抵抗外部风险能力较差,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经济趋势的波动会给其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企业对未来发展持观望态度,扩大产能的意愿不强;二是受制于下游订单量等因素影响,普惠小微企业目前实力较低,新技术产业项目企业偏少,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存在“量大质低”的现象,下游客户订单有限,因此仅能保持现有生产规模,企业无法产生更大的资金需求;三是受制于上游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宏观调控效应逐步显现,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成本、费用上涨,利润空间缩小,企业持续经营动力不足。
2.普惠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意愿较低
企业从自身财务角度考虑,由于普惠小微企业抵抗长期、外来风险能力较低,加之中长期贷款成本较高,为减少财务费用,企业更倾向使用融资成本偏低的短期贷款,从而对中长期贷款形成替代作用。短期贷款有着还款压力小、资金周转灵活的属性,是中长期贷款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也使得体量较小的普惠小微企业更加倾向于短期融资,而非中长期融资。
(二)从放贷流程分析
1.贷款授信难度较大
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由于大部分普惠小微企业均在发展初期,经营者多重利润、轻管理,对于现金流的合理分配与货款支付、回笼的规范入账均没有合理、正式、完备的管理制度,个人资金与企业资金混用账户的情况较为常见;二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目前公开的企业信息查询渠道仅有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工商局的年检系统,仅能查到企业以前贷款的违约情况及按时参加年检情况,对于企业在经营上是否有违规行为、是否按规定纳税等其他信息,目前尚缺乏官方查询渠道。金融机构难以通过报表、银行账户流水、官方信息全方位判断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因此对企业授信额度的判定难度较大,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潜在风险。
2.贷款审批时效不高
由于普惠小微企业自身素质较弱,贷款审批涉及内容较为繁琐,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需要层层审批,贷款决策权通常掌握在省级或总部层级,审批时间比对大中型企业放贷的审批时间要长。尤其是在经济周期循环过程中,容易出现扎堆式项目排队待审情况,导致贷款发放时效性下降。虽然目前各金融机构都正陆续开发手机银行软件或小程序,但多用来转账、支付,征信系统并未完全与所有金融机构接通,网上放贷流程也尚待完善,贷款业务的网上办理普及率较低,整体上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时效性不高。
(三)从放贷结果分析
1.不良贷款积压严重,且占比节节攀升
2022年4月末,四平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不良贷款余额20.33亿元,占普惠小微企业总贷款的12.79%,占全四平市总不良贷款的52.60%,超过半数且接连数月持续上涨。从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普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来看,4月末,农村信用合作社占比51.97%;村镇银行占比36.8%;国家商业银行占比3.06%;其他占比8.17%。普惠小微企业更多地选择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国有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贷款,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远低于另两类金融机构。
普惠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且没有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其对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当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对普惠小微企业的经营造成冲击,均面临着支出增加、盈利减少等问题,还款能力下降,贷款逾期,银行贷款出现不良的概率随之提升,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增加,各金融机构面临着不良贷款增长及不良贷款积压的双重难题。同时,由于普惠小微企业自身抵押物较少,多依赖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提供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而四平市内担保公司规模较小,出资较分散,银行与小微企业和担保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良贷款增加风险提高。
图4 近五个月四平市普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占比
2.保证贷款发放困难,但占比居于首位
截至2022年4月末,四平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18.66亿元,占比11.74%;抵(质)押贷款68.07亿元,占比42.82%;保证贷款72.23亿元,占比45.44%。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占主导地位,但二者需要相应担保和抵押物才能获取,但普惠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小,资产有限,企业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物或担保物,且大部分用于生产经营的厂房多为租赁获取,部分企业虽拥有自己的土地、厂房,但由于资质条件不符,无法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因此无法办理抵押贷款。同时,小微企业多是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部分企业无法做到连续纳税,受其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影响,难以找到愿意为其提供担保的客户,因此信用贷款占比较低,金融机构支持普惠小微客户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有序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放贷审核能力
一是对于不良贷款积压严重问题,不良资产证券化可减轻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压力,同时盘活不良贷款。2019年,农商行逾6000亿不良贷款压顶,首次进入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截至2022年6月12日,以农商行为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共36个,累计发行总金额约415.85亿元。而尚未改制为农商行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同样面临严重的不良贷款积压问题,建议逐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避免因不良贷款规模超出金融机构承受范围,对其正常经营造成困难;二是对于不良贷款持续增长问题,考虑到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基本持平,但国有商业银行该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却远低于村镇银行,建议村镇银行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并形成更完备的信贷授信、发放审核制度,避免出现企业资质与相关授信额度严重不匹配的情况。
(二)宏观着眼小微企业授信依据,产业联合带动经济一体化发展
对于普惠小微企业抵押物缺少问题,一是建议金融机构对企业上中下游进行捆绑授信,扩大信贷投放所需抵押物的允许涵盖范围,促进上游企业在原材料上对中游企业给予一定优惠。对企业的联合授信能提高关联企业整体盈利意识,增强借款企业未来现金流保障,提高贷款还款能力;二是建议相关土地、房产部门加大各商户、土地所有者的资料审核,对于缺少相应证明文件的资产或缺乏相应资质的资产所有者及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并督促相关人员对证件进行补办;三是对于“专精特新”的普惠小微企业,建议各地利用发展较好的互补企业优势,形成“一帮多”的市场格局,互补企业可选择性地注入资金或提供信用支持,同时也能改善企业较难获取信用贷款、发展意愿较低和技术含量低、产学研合作发展缓慢等现状。
(三)建立健全企业贷后管理制度,持续完善金融机构科学预警机制
企业经营状况的转变大部分并非突发性事件,企业贷款也并非一次性业务,金融机构的贷后管理同样重要。建议金融机构在贷后管理中,加大对企业财务报表等相关情况的审查力度,当企业盈利能力出现较大波动时,可将还款期限、金额与盈利能力挂钩,灵活调整,当经营水平达到一定范围时,要求企业部分贷款提前偿还,避免贷款余额一次性转为不良,造成大量呆账、坏账,给金融机构正常经营造成压力。同时金融机构可提前将重要指标数据设置成不同预警等级,并完善相应制度,企业一旦触发预警指标,金融机构可迅速采取对应措施。
(四)加快提升融资对接平台数字化赋能,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加大力度完善“吉企银通”对接平台,着重优化不动产信息登记情况,实现政府信息共用共享,加快不动产抵押担保放贷速度,让小微企业更快速的获取所需资金,同时政府可对企业提供针对式的帮扶政策,助力企业合理化、规范化经营,提高信息数字化质量;二是建议政府部门牵头,与包括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农业部门等在内的相关机构联合,成立普惠小微企业发展咨询中心,为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证件补办、政策解读、企业管理、财务经营等多方面的一站式专业化服务,架设起企业与各方联系的桥梁,降低由于沟通不畅、信息不透明造成的人力、物力成本及监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