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趣味性情境的“三位一体”博物馆教育
——对儿童讲解辅导中兴趣与情境的重新认识与提升

2022-08-26王智柔段若钰张瑞洁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展品化石

王智柔 段若钰 张瑞洁

一、博物馆儿童讲解存在问题及缘由

“双减”之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责任更加突显。聚焦自然教育,博物馆应致力于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帮助儿童完成知识迁移和思考延续,让儿童深刻感知“我”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云南省博物馆“远古云南”展厅是全省中小学生进行自然教育的重要科普场所[1]。面对儿童群体,云南省博物馆主要通过人工讲解开展自然教育。然而,作为一线讲解员,我们发现面向普通观众的讲解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参观结束后,他们往往少有收获,很难实现博物馆对学校教育的补充、衔接和拓展。如何通过讲解激发并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实现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满足,将所学延伸至馆外,是一线讲解员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讲解员视角剖析当下博物馆儿童讲解存在问题及原因,以情境性兴趣为切入点,重新认识儿童讲解,把其提升为融合趣味性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三位一体”教育活动[2]。为区别于传统讲解,本文将重点探讨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讲解辅导是如何设计的。

儿童在参观初期通常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能参与互动,但随着讲解信息不断增加,其注意力减弱,逐渐失去兴趣,开始自行参观。结束参观时,依然跟随讲解员的儿童寥寥无几。通过参观行为分析,我们认为其学习兴趣迅速下跌的原因有以下四点:(1)成人版讲解词通俗性弱,不适宜儿童;(2)灌输型讲解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3)讲解缺乏趣味性;(4)缺少儿童与展品、儿童与环境(包括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儿童和儿童之间的互动。儿童在听讲解时,不是参与者,而是局外人。

以上问题在多个博物馆中普遍存在,一些博物馆教育论文提出了增加趣味性、提高互动性、关注儿童情绪、通过讲故事来展开讲解等方法[3-5]。这些方法可理解为分别从兴趣和情境入手,让讲解变得更加生动。然而在实践中,有些讲解过度追求趣味性,变成了为兴趣而兴趣的“段子”,讲解流于娱乐化,失去教育意义。一些充满互动性、沉浸感的讲解,虽然已利用情境刺激儿童做出反应,但情境主要为趣味服务,脱离个人情境、社会情境以及博物馆内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情境,儿童学到的是惰性且不具实践性的知识[6]。这样的讲解看似激发了兴趣,却无法带领儿童进行深入思考和知识迁移,未达到非正式教育的要求。具体来说,还存在着讲解目标不明确,缺少利用教学理论和方法对兴趣、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和应用的问题,导致设计零散化,随意性强,无法为行业所借鉴。

在博物馆教育领域,目前关于如何在相关理论、方法指导下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从而提升趣味性的讨论较少。为有效解决当下儿童讲解存在问题,我们从情境性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 SI)入手,在情境性兴趣模型的启发下,结合“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及“情境教学法”,将情境营造与儿童兴趣激发、保持紧密结合。打破“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讲解理念,转变为“集趣味性、情境性、教学性为一体”的系统性讲解辅导设计。

二、情境性兴趣与“三位一体”博物馆儿童教育

(一) 浅析三因素情境性兴趣模型

情境性兴趣属于兴趣中的一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或刺激物激发的一个短期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7]。早期,研究者们发现兴趣保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8]。为了准确认识、评估学生在课堂的情境性兴趣,Linnenbrink-Garcia等人提出了三因素情境性兴趣模型(Three-factor SI model)。该模型将情境性兴趣划分为:激发兴趣(Triggered-SI),基于情绪保持兴趣(Maintained-SI-feeling),基于个人相关性(Maintained-SI-value/relevance)保持兴趣[9]。Linnenbrink-Garcia等人发现:(1)课堂呈现方式与注意力密切相关,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2)当学生觉得课堂内容具有吸引力和愉悦感,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保持一段时间;(3)当学生感到课堂内容对自己很重要或与他们已有知识和经历相关,他们的兴趣能继续保持。

该模型的价值一是为教学者指明如何利用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强调学习兴趣的产生与保持离不开情境,并认为情境应分为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目前,情境性兴趣在博物馆背景下(museum settings) 的学习研究表明:社交性互动、新颖和惊奇的内容能够激发或保持学生的情境性兴趣,当内容与已有知识相关时,也能够有效保持学生的兴趣[10,11]。展览设计师也会利用儿童的情绪,如好奇、自信、愉悦、渴望挑战,帮助儿童继续关注展览,实现长时间的深度互动[12]。三因素情境性兴趣模型可启发博物馆教育人员运用兴趣的产生和发展原理提升观众的学习兴趣。然而,如果局限于该模型,儿童在单纯的趣味性情境中无法产生有认知意义的学习,容易让教学偏向娱乐化。此外,该模型对如何营造出可激发兴趣的学习情境未做详细阐释,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整体性指导。因此,除了关注趣味性,还需要确定相关的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学习情境的有效使用。“情境教学法”及“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就为情境的营造和利用指明了方向,引导教育人员从教育学角度对情境性兴趣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以上两种理论共同强调情境要基于现实创设、与实践结合。“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联动事物、情感、思考的教学方法。具体到博物馆教育,其可引导教育人员思考如何利用多样化情境引发儿童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13]。例如:体型大、颜色鲜明、会动、能发声的展品,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除展品自身的有形情境外,教育人员可以通过语言、图画、表演、游戏等方式创设与展品相关的无形情境[14]。“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当情境和学习者之间建立联系时,才能产生有效认知和学习。该理论能启发教育人员通过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来保持儿童的兴趣。参考“在哪用就在哪学”的理念,在情境中设计“像专家一样思考和做事”的模式,有助于儿童把情境中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15]。此外,教育人员可充分利用社交互动产生的社会情境,鼓励儿童进行合作、探讨和分享[16]。我们认为“情境教学法”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以及情境性兴趣模型能够指导知识、情境、兴趣三者的有序联动,实现知识融入情境,情境产生体验、情绪、兴趣,兴趣加强知识关联、共享、重塑,促进实践能力养成,为学习兴趣的再次激发做好铺垫。

(二) 趣味性情境下的“三位一体”讲解辅导设计

以相关理论指导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情境来激发和保持儿童兴趣,把灌输式的讲解转变为有趣、有情境的讲解辅导。但情境的运用还缺少章法,无法“落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因此,我们尝试了包含兴趣剖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整体讲解辅导设计,实现趣味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2]。

为让情境化讲解辅导更具操作性,我们把教学理念转化为情境化讲解辅导设计三步法(见图1)。

图1 情境化讲解辅导设计三步法

首先,围绕《课标》挖掘展品的三层信息:知识点、历史背景、价值和意义。将展品信息与儿童、学校、博物馆的需求对接,从《课标》中提炼出以展品为起点且满足三方需求的学科核心概念,围绕其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剖析兴趣来源,保证儿童能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我们认为主要的兴趣来源有:(1)展品的“现象”,即颜色、形状、运动状态等;(2)儿童本身的兴趣,即生活爱好、日常兴趣等;(3)教育人员的特质,如语音语调、亲和力等。接下来,将兴趣来源与教学内容关联,形成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最后,把馆内多种类型的单个情境进行组合,创设出基于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境,从而实现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结合现有博物馆、科技馆儿童教育研究,这一步可从方式和内容入手(见表1),创设出多样化的趣味性情境,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儿童学习兴趣。我们把博物馆内的趣味性情境分为以下三类:由教育人员创设的情境、展品产生的情境、儿童主动创设的情境。需要强调的是,单独依靠展品的情境只能从表面上激发兴趣,所以将多种情境进行搭配来支撑整体情境的营造和维持,让儿童能够见“境”生情,触“境”生趣,不仅实现知识重塑,还能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再次激发。

表1 博物馆激发和保持儿童情境性兴趣的主要方式、内容分类

三、“三位一体”的趣味性情境在博物馆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以禄丰龙发掘场景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和“情境教学法”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儿童的情境性兴趣,运用“选内容,增趣味,定方法”设计出适合小学生团体的情境化讲解辅导。

(一) 针对儿童的讲解辅导案例

同学们,快看这个大家伙,它是我们云南的禄丰龙。想要进一步了解它吗?让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穿越:时光回到抗战初期,在战乱和贫苦中,“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和团队坚持进行着云南的考察工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们听说禄丰有“龙骨”,怀疑它是恐龙化石,于是你们来到了发现“龙骨”的地方,也就是后来的发掘现场。

“龙骨”是不是恐龙化石呢?就让我们一探究竟吧!这边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工具,你会怎么来发掘化石呢?化石是石头里的石头,去掉多余的岩石需要用到一些锋利的工具,如:锤子、钻头,还需要不断用刷子刷去旁边的泥土,直到看见完整的化石。

图2 禄丰龙发掘场景

回到研究所,你们对这具化石进行了研究和装架。为了感谢导师许耐,杨先生给这具化石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我国科学家们第一次独立完成了化石的发掘、研究、装架、命名,所以禄丰龙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开启了中国人自主研究恐龙的伟大征程!

时光机来到2021年,禄丰村民又发现了恐龙化石。现在已经有很多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你的发掘工作和过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和同伴讨论一下吧!

这次你负责研究恐龙化石内部结构。以前需要一层一层地磨掉化石,才能看到完整的内部结构。如果要求不能破坏化石,你会怎么做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医院做过CT?做CT时,我们躺在巨大的设备中,光线一扫,医生就能清晰地知道身体状况。现在我们也成了恐龙医生,通过给化石做CT的方式,就能直接观察到内部结构的每个细节。

我们的穿越结束啦!可见科技发展不仅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科研、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提供了巨大帮助。

最后有一个小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修复一只恐龙脚的时间却比以前更长了,这是为什么呢?就留给大家去探索吧!

(二) 设计思路

1. 选内容

我们首先挖掘出该展项所蕴含的三层信息:①知识点:化石发掘工具及禄丰龙化石;②历史背景:民间传说;艰苦奋斗的科考精神;③价值和意义:“中华第一龙”开启了中国人自主研究恐龙的新征程。

通过和儿童交流,发现他们已经从课外积累了丰富的恐龙知识。他们更想看到真实的化石,好奇怎样发掘化石。虽然恐龙已被学校当作解释化石的最佳选择,但学校很难提供实物和场景,让儿童感知发掘过程和方法。博物馆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借助馆内的恐龙化石、动态模型、发掘场景等满足儿童和学校的共同需要,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我们在综合分析了展品信息和三方需求后,更希望带领儿童看到展品背后的意义。虽然儿童对恐龙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但它离儿童非常遥远。为拉进恐龙和儿童的距离,我们决定介绍当下既用于恐龙研究,又是儿童比较熟悉的CT技术。以展项中代表过去科考技术的发掘工具为切入点,再结合最新的禄丰龙研究技术,确定该展项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课标》中“科学发现的知识可以用于开发技术和产品,可以为人类服务”这一核心概念展开[16]。具体到教学目标,通过新旧科考方法的对比,引起儿童对新科技的关注和了解,感受科技对生活的巨大影响力。

2. 增趣味

根据日常了解,儿童对恐龙展项的兴趣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①受恐龙书籍、电影的影响,儿童很喜欢恐龙;②真实感的场景和富有感官冲击力的展项;③博物馆教育人员的良好素质,如亲和力、感染力以及能介绍关于恐龙的有趣知识等。

禄丰龙化石发掘场景是一个本身就暗含着“在哪用就在哪学”理念的情境,里面的多种发掘工具可直接向儿童传达出“在实践中,应该利用哪些工具展开科考工作”的信息。这样真实感十足的情境呼应了儿童的兴趣来源,其核心信息也与教学内容关联,是富有具体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情境。这一选择体现出对于情境和儿童兴趣的重新认识,可避免出现无认知意义的单纯性趣味情境。但这只是依靠展品来激发兴趣,儿童在新鲜感过后,很快就会对讲解辅导失去兴趣。所以,最后一步的设计重点定位在情境的创设和维持。

3. 定方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出多种人为情境,然后将其与展品产生的情境进行融合,达到维持情境的目的,从整体上提升趣味性情境的教学性,实现“三位一体”的讲解辅导设计,为培养儿童的实践、探究等多方面能力和思维打牢基础。

针对禄丰龙发掘场景,我们将教育人员创设的情境和展品产生的情境作为营造情境的主要方式,选择“角色扮演+悬念和疑问+展品情境”组合,把“在哪学就在哪用”的理念具化为“与科学家一起思考、做事”的模式。教育人员引导儿童扮演成科考工作者,这一情境创设贯穿整个讲解辅导,保持教学情境连贯性。儿童在情境中拥有身份后,不再把自己当作学习者,而是情境中的“主演”,自然能把学习理解为实践,从科学家的视角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和分享。

受“情境教学法”启发,我们首先铺垫艰苦抗战的历史背景,让儿童产生早期科考不易的共情。然后引入“龙骨”传说,用悬念和疑问让儿童感到惊讶和好奇,迅速激发兴趣。通过一边引导儿童思考,一边介绍禄丰龙的科考工作,让儿童慢慢感知如何“像科考工作者一样思考、做事”,然后在脑海中简单形成一套科考工作流程。继续向儿童讲述“中华第一龙”划时代意义,至此,儿童已经了解到展项中的第一、二、三层信息。

接下来,通过教育人员创设的情境和儿童自我创设的情境共同维持之前的探索型情境。以“穿越游戏+最新科考发现+提问+儿童之间的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儿童在情境中和同伴、教育人员产生互动。这里需要给儿童时间,在听到与最新科考技术相关的问题后,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新奇或者熟悉(取决于儿童是否知道这一新发现),有益于兴趣的激发或保持。通过引导儿童与同伴交流、表达观点,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融入感,能够基于个人相关性保持学习兴趣。我们带领儿童完成了作出解释、展开评价和进行发表这三个过程,可培养儿童的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用科学语言来回答问题的能力[17]。这时儿童完成了一系列主动学习,和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关联,情感趋于稳定,可主动融入情境,甚至主动维持情境。

我们还介绍了现在如何利用CT技术对恐龙化石进行不破坏式的研究,选择了儿童可能经历过的CT扫描,意在通过熟悉的经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技术,完成知识迁移。通过今昔技术的对比,让儿童不断更新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深刻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为人类服务,如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在即将完成讲解辅导时,设置认知冲突,让儿童继续思考。这不仅可以再次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将学习延伸至馆外,展开深度探索。

四、博物馆儿童讲解的重新认识与提升

从三因素情境性兴趣模型出发,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和情境教学法的指导下,重新认识、分析儿童在博物馆的学习兴趣与情境,结合“三位一体”的整体思路,探索出运用于小学生讲解辅导的情境化设计三步法,最终把传统讲解提升为有趣味、有内容、有章法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我们以学科核心概念为桥,搭建博物馆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以教学方法为线,把多个趣味性情境进行串联、融合,有效维持儿童的实践情境。我们意识到讲解辅导中包含着大、小情境,大情境由围绕核心学科概念的教学情境和贯穿讲解辅导、推动教学情境发展的人为情境组成;小情境以具体方式和内容推动大情境的营造和维持。本文旨在帮助博物馆教育人员,尤其是讲解员,重新认识和提升讲解、讲解员职能与技能。希望讲解员改变对自我职能的认知,摒弃“照本宣科”的形象,让自己成长为热爱博物馆教育、有理想、有情怀的教育人员。在重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潜能,充分利用自身技能把简单的讲解词撰写提升为“三位一体”的讲解辅导设计,最终为讲解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方向。

实践时,我们遇到诸多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形式受到了静态化展览的限制,很难为儿童创造“直接经验”,只能通过辅助形式激发和保持儿童的兴趣。二是团体讲解辅导受到时长、空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设计讲解辅导时,一度觉得自己处在“情境电影”中,集编剧、演员、导演于一身。这场“情境电影”让我们和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帮助儿童从个性、智力、社交、心理四个方面获得满足感。这样的教学理念与行业最新提出的博物馆使命——“提升幸福感”相一致[18]。我们期待基于趣味性情境的讲解辅导设计能为博物馆、科技馆带来更多可能。希望儿童在与博物馆的长期对话中,逐渐做到学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感、感有所为,把表面浅显的连接变为情感与精神的深度联结。

致谢特别感谢云南民族博物馆黄滢丹副研究员的指导。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展品化石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