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馆标准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究

2022-08-26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科协科技馆科普

刘 琦

202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1](以下简称《发展纲要》),强调“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全覆盖”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着重强调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健全和推广公共文化等领域技术标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2](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

《发展纲要》和《规划纲要》对宏观的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领域、中观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微观的科普基础设施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宏观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相关规定,科技馆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因此,以上两个政策文件为科技馆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上述文件要求,2021年,中国科协发布了与科技馆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多部具体领域规划,将标准化工作摆在科技馆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使其成为引领科技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1年11月,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3],提出“推动修订发布《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推动科技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2021年12月,中国科协印发《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4](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科技馆事业发展的第一部系统、全面的五年发展规划,《规划》将“标准化”贯穿于“十四五”期间现代科技馆体系(以下简称“科技馆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并提出了开展科技馆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和举措,将标准化作为科技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科技馆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从2012年起步至今,线下服务公众超过8亿人次,为促进我国科普服务的均等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科技馆体系中,实体科技馆是龙头和依托,通过增强和整合科普资源开发、集散、服务能力,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并通过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辐射带动其他基层公共科普服务设施和社会机构科普工作的发展,使公共科普服务覆盖全国各地区、各阶层人群。截至2021年底,达标实体科技馆(1)2007年之前建成的科技馆基本达到中国科协2000年底公布的《中国科协系统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科协办发字[2000]079号文件附件),2007年后建成的科技馆则基本达到2007年6月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标准》(建标101-2007)。具体而言,“达标科技馆”需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拥有常设展览,以互动体验、动态演示型展品为主要展示载体;(2)科普教育设施(常设展厅+临时展厅+教室+报告厅+影厅)占建筑面积50%以上;(3)常设展厅面积1000m2以上,并占建筑面积30%以上。数量从2012年的118座增长至408座,总建筑面积达442.05万平方米,较2012年增长了1.42倍,增长面积259.62万平方米,另有在建科技馆115座(2)数据来源于“现代科技馆体系数据采集系统”。。因此,加强科技馆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实体科技馆(3)若未特殊说明,以下所称“科技馆”均指实体科技馆。的标准化建设。

一、我国科技馆标准化的研究和实践

为全面了解科技馆标准化现有的研究和实践基础,在中国知网以“科技馆”“标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检索到相关论文3篇,以“科技馆”“标准”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相关论文39篇。在以上论文中,从研究内容来看,关于科技馆标准体系建设和整体的标准化工作的思考共6篇,其余论文是对科技馆具体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包括工程建设、展览展品、教育活动、信息化、运行管理等(见图1)。对展览展品相关标准的研究最多,占49%,其他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均相对较少。

图1 科技馆各领域标准化相关论文发表数量

从发表单位来看,以上论文第一发表单位为科技馆的占比为72%,科研机构占28%;其中,作为论文第一发表单位的科技馆主要来自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共计占75%。

从发表时间来看(见图2),2004年李小瓯和闫光亚发表的《关于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普场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议》[6],建议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如科普场馆建设标准、科普场馆安全标准、科普场馆名词术语、科普展品通用技术标准等,是国内对科技馆标准化工作的最早论述。2004—2015年,科技馆标准相关研究论文较少,2015年以后论文数量增长幅度较大,这主要由于中国科协将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范畴后,组织开展标准化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

图2 科技馆标准化相关论文各年度发表数量

2007年,中国科协科普部设立“科普场馆展品制作标准的基础研究”课题,编制了《流动科普展品制作通用技术条件》;2011年,中国科协科普部设立了多个科技馆标准化研究项目,包括“科技馆特效影院建设标准研究”“科普展品标准研究”“科技馆专业人员评价标准研究”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于2016—2017年正式发表。

2015年,分别由中国科技馆和湖北省科技馆牵头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馆展品创新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示范”“现代科技馆体系相关标准与规范研究”项目经国家科技部批复立项。两个项目聚焦科技馆领域亟待开展的标准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标准文本30余项,已申请立项和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2项,发布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7项,为科技馆标准化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2017年6月12日,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8,以下简称“科普标委会”)成立,主要负责科普基础设施设备、科普展教品、科普服务质量与评价、数字科技馆、科学素质测评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科普服务标准化工作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推动科技馆的标准化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技馆标准的研究和编制逐渐加强。

二、我国科技馆标准研究和编制概况

2000年12月,中国科协召开首次全国科技馆工作会议,发布中国科协系统《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对之后新建的科技馆加以规划和指导,全国科技馆从此步入科学、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7]。2007年6月,由中国科协主编、建设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国家《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正式颁布[8],该标准为科技馆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据中国科技馆开展的全国科技馆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截至2021年底,建设标准颁布后14年间建成开放的科技馆达348座,以平均每年约25座的速度增长,促进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4)数据来源于“现代科技馆体系数据采集系统”。。

科普标委会自2017年成立后,着力开展国家标准的预研和编制,截至2021年12月底,科普标委会共组织预研了42项标准项目,与科技馆相关标准预研项目20项,其中,与展览展品相关标准预研项目9项,其他预研项目涉及科技馆服务和运行管理相关内容,包括场馆服务、志愿者管理、影院建设和管理等。在预研成果的基础上,科普标委会择优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交了17项国家标准立项建议。其中,与科技馆直接相关的国家标准立项建议共10项,包括展览展品相关标准4项,特效影院标准2项,科技馆运行管理相关标准4项。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经下达的6项标准编制计划中,与科技馆直接相关的标准共2项,分别是《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规范》和《科技馆功能配置指南》。其中,《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规范》[9]已发布实施,该标准规范了科技馆依托展览开展教育服务的内容、形式、流程等,为提升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质量与效果提供依据。

人力资源激励不足是基于市场营销模式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人力资源部门是为企业引进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部门之一,在人资部门的管理下,企业其能够完成内部工作的有序运行。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部门的作用,导致部门人员分布散乱,结构不合理,无法发挥出其管理公司资源的效果。

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结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共批准发布科技馆领域相关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5项、团体标准8项、企业标准14项,标准内容涵盖科技馆工程建设、展览展品、教育活动、信息化、运行管理等方面(见图3)。企业标准基本都与展览展品相关,其制定是由市场推动、企业自发的行为。

图3 科技馆现行标准相关情况

三、科技馆标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 科技馆标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科技馆标准化相关论文、研究项目以及现行标准的调研和梳理,可以看出:一是科技馆标准化方面的研究落后于科技馆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研究基础薄弱,现行标准数量较少;二是在科技馆现行标准中以展览展品相关标准为主,仅有个别标准涉及教育活动和运行管理等方面;三是科技馆标准研究和制定以科技馆为主,而且主要是少数几个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科技馆,其他科技馆以及社会组织、机构等参与较少。

(二) 科技馆标准化研究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科技馆领域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科技馆领域对标准化工作缺少相关政策和制度引导,对标准化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尤其是科技馆管理人员,导致各馆开展标准制订工作积极性较低,而且,由于对目前科技馆领域已发布实施的标准缺乏充分的了解,应用和实施标准的意识不强。

2. 科技馆领域各级别标准发展不平衡

目前,科技馆领域相关国家标准的编制主要依托科普标委会开展,而对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缺乏相应的组织实施机制,导致相关级别标准发展不充分。一方面,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10],科技馆并非独立的行业,无法申请组织编制、发布行业标准的资质;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权限的限制,难以依托其他行业开展科技馆行业标准的编制和发布,对于同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来说,博物馆依托文物保护行业开展行业标准编制和发布,图书馆依托文化行业开展行业标准的编制和发布,而且,在图书馆和博物馆标准体系建设中,行业标准占主要部分,对各自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此外,根据各层级标准的特点,科技馆基础通用标准适宜制订为国家标准,而用于规范和指导科技馆某些具体业务工作的标准,更适宜制订为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这样更有利于支撑科技馆相关业务的建设和发展。

3. 科技馆从事标准化相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一方面,科技馆标准化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目前,全国科协系统乃至科普服务领域专职从事标准化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仅有科普标委会秘书处相关人员,既要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标委会的各项任务要求,完成科普标委会的日常管理,还要组织科普服务领域国家标准的研编、宣贯、培训等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不利于深入、系统地开展科技馆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从事科技馆标准研究和编制的人员严重不足,科技馆领域普遍缺乏既熟悉科技馆业务又具备标准化工作能力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科技馆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通过制度和政策引导,提升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将标准化工作制度化,推动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各级各类科技馆发展规划中,为标准研究和编制提供经费、人员和项目支持。第二,发挥政策引导。2021年12月23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普标准化工作的通知》[11],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科普标准编制的总体要求、重点标准、标准类型以及编制流程,对科普领域标准化工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建议以此为基础,中国科协进一步研究发布开展科技馆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并加强政策解读,鼓励各地科技馆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推动各级各类科技馆开展标准化工作。

(二) 加强标准化顶层设计,建立系统完备的科技馆标准体系

通过调研了解全国各级科技馆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困难和需求,结合科技馆事业发展要求,明确科技馆标准化重点,建立系统、完备的科技馆标准体系,为未来科技馆相关标准的编制修订提供顶层设计。

第一,通过建立标准体系,提升科技馆标准内容的丰富性,涵盖科技馆建设和服务的全流程、全要素,推动科技馆展览展品、教育活动、运行管理等急用标准的制定,为提升科技馆建设和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第二,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馆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多层级标准共同发力、协调发展。基于目前科技馆领域尚无行业标准编制和发布途径的现状,可加强制定科协系统标准性文件,作为在实践中发挥标准作用的非正式标准推广使用。目前,在已建成的全国科技馆中,主管部门为各地科协的占比80%以上,因此由中国科协牵头,通过加强与科技馆相关的科协系统标准性文件的研编、管理、宣贯、实施等,推动标准在全国科技馆范围内实施应用,用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各级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团体标准,可充分发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作为全国行业学会的作用,组织包括科技馆在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相关团体标准的研究、编制和发布工作。

(三)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科技馆标准化管理和研究人员

第一,增加标准化管理人员配备,负责组织和动员全国各级科技馆和相关社会力量开展标准研究、编制、发布、宣贯实施等,结合科技馆的发展趋势对标准化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开展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优化完善各项标准化工作机制等。第二,以标准化项目为抓手,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通过深度参与标准编制实践,提升科技馆领域相关人员标准编制能力和水平。第三,借助行业协会组织面向全国科技馆的标准化工作交流和业务培训,提升科技馆从业人员的标准化专业素养。

(四)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推动科技馆相关标准贯彻实施

第一,建议中国科协设立科普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将科技馆纳入其中,鼓励各级各类科技馆进行申报,将标准化的一般方法与科技馆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科技馆自身的可复制、可借鉴的标准化工作的成熟经验和路径模式,以推动科技馆领域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第二,开展重点标准实施的试点示范,针对重点标准,选取1~2个主要的标准使用方开展标准实施试点建设,总结标准实施的经验,促进标准应用推广。第三,开展标准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评估以及结果公开,将标准化工作成果和对标准的贯彻实施效果作为科技馆及其从业人员考核、评估、评奖、职称评审等的依据,发挥激励作用。

五、结语

“十四五”时期,科技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科技馆的内涵、外延、功能定位以及管理和服务的原则等基础问题亟待借助标准加以界定和规范,这是制定科技馆更为具体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基础,也是实现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科技馆标准化基础薄弱,其发展道路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要理顺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建立组织协调机制,配足人员力量。除了借助科普标委会开展国家标准的研究和编制以外,还要鼓励和引导科技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研究和编制,建立科技馆标准体系,加强科技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并通过考核激励措施推动标准化工作落地和标准实施,以标准化赋能科技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科协科技馆科普
中国科协党组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
科技馆一日游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
我在四川科技馆
科普达人养成记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参观诚毅科技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中国科协关于表彰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奖者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