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后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筛选及预测模型构建
2022-08-26杨曦仑孙雪晨孔繁一马铃
杨曦仑 孙雪晨 孔繁一 马铃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00;2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
全身麻醉术后体温过低定义为核心体温<36℃,是外科患者的常见问题〔1〕;据报道,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为4%~72%,在相关研究中高达90%〔2〕。许多因素可能导致低体温风险的增加:全身麻醉的体温调节功能受损、手术室温度过低及使用未加热的液体进行静脉输液或伤口冲洗〔3,4〕。术后低体温会导致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增加、麻醉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延迟麻醉后恢复等一系列问题〔5~7〕。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全身麻醉后低体温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8,9〕。全麻术后不经意的体温过低是一种可以改变的情况。及时有效针对性进行体温管理,可以避免或减轻低体温带来的危害〔10〕。本研究旨在筛选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后苏醒室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取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99例。入组标准:(1)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非心脏手术治疗;(2)手术时间>30 min;(3)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术前1 w内体温异常,体温<36.0℃或体温>37.5℃;(2)患者患有排汗功能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等影响体温的疾病;(3)因病情或手术需要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降温处理;(4)患者患有精神性疾病,无法正常沟通者;(5)患者患有外耳道相关疾病;(6)患者参与其他临床试验。
1.2外部环境控制 手术室和苏醒室环境温度进行恒温恒湿控制,环境温度为22~24℃,环境湿度为40%~50%。患者术中使用的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均在室温下储存,静脉输液或术中冲洗前加热至37℃后再使用。患者手术完成后,即刻给患者盖上毛毯或棉被。
1.3体温测量与判断 患者完成手术后,立即由平车推入麻醉科苏醒室。研究人员立即采用红外耳温枪测量患者右侧鼓膜温度,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如果患者体温<36.0℃,则认为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情况,计入低体温组;如果患者体温≥36.0℃,则认为患者体温正常, 计入常温组。
1.4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临床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尿量及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值预测效能。
2 结 果
2.1常温组和低温组临床因素比较 399例老年患者发生全麻术后低体温83例(20.80%),未发生低体温316例(79.20%)。低温组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高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组平均BMI、ASAⅠ级、Ⅱ级比例低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全麻术后低体温危险因素筛选 以患者全麻术后低体温发生与否为因变量(常温=0,低体温=1),以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SA分级(Ⅰ、Ⅱ级=0,Ⅲ、Ⅳ级=1)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SA分级是老年患者全麻术后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是老年患者全麻术后低体温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35)。见表2。
表1 常温组和低温组临床因素比较
表2 老年患者全麻术后低体温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低体温预测模型建立 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老年患者术后低体温风险值计算公式:低体温风险值=1.141+0.041×年龄-0.013×BMI+0.008×手术时间+0.021×术中出血量+0.021×ASA分级。
2.4预测模型效能评估 低体温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及风险值ROC曲线下面积如表3。低体温风险值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1(P=0.002),大于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单独预测效能。
表3 低体温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及风险值ROC曲线下面积
3 讨 论
本研究中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低体温发生率为20.80%。低体温发生率在既往研究中差异较大。Jie等〔2〕研究显示全麻术后低体温发生率为39.9%,陈思宇等〔11〕研究显示低体温发生率为12.8%,程灵娜等〔12〕研究显示发生率为22.11%。其主要原因为:(1)各文献研究对象存在差异,如本研究仅针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有研究仅针对腹部手术患者;(2)不同研究开展中心对患者低体温防范意识、防范方法存在差异;(3)体温测量方式存在差异。本研究以鼓膜温度作为测量体温。鼓膜温度与肺动脉血液温度一致性较高,可以准确反映患者体温,且操作方便,对患者没有创伤。
本研究纳入麻醉时间作为临床变量,是因为一般情况下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两个变量对术后低体温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叠的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BMI、手术时间、出血量、ASA分级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患者年龄增大,其中枢和外周体温调节功能减弱,更容易导致低体温发生〔13,14〕。BMI高的患者体脂率低,脂肪可以有效减少热量散失〔15〕。手术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患者伤口或脏器外露,大量体液蒸发和血液流失造成热量丢失。患者术后低体温风险随之增加〔16〕。
程灵娜等〔12〕研究认为静脉输液量过大、BMI过低、患者年龄>75周岁、患者性别(男性)、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时间过长、ASA分级(Ⅲ级和Ⅳ级)是全麻术后患者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陈思宇等〔11〕认为患者年龄(男性)、BMI过低、输液量过大、输血量增加、ASA分级是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董涛〔17〕认为患者年龄(>70 岁)、BMI(≤24 kg/m2)、手术方式(开腹)、麻醉时间(>2 h)是老年患者腹部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董涛〔17〕认为,性别、年龄、BMI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与上述结果相符。但上述研究表明,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是术后低体温的危险因素之一。在这些研究中的输液量、输血量直接以ml作为单位,混杂了手术时间、患者体重等因素。本研究以ml/(kg·h)作为术中液体量的单位,剔除了混杂因素,结果更加客观。
本研究建立低体温风险值预测模型可以为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体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加强老年患者术后体温管理,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可以提高患者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