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2-12-29罗业浩方刚许栋涵陈格尔韦露秋庞宇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16期
关键词:阻型灸法艾灸

罗业浩 方刚 许栋涵 陈格尔 韦露秋 庞宇舟

(1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2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和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和滑膜关节破坏,从而导致严重的活动功能障碍〔1〕。RA是最常见的系统性炎症性关节炎,全世界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妇女、吸烟者及有该病家族史的人最容易受到影响〔2〕。RA患者不仅伴随进行性加剧的关节疼痛及关节变形等症状,而且更容易感染淋巴组织增生性癌症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3〕。目前RA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缓解疾病的抗风湿药、Janus激酶(JAK)抑制剂和生物仿制药等〔4〕。然而,这些药物虽然可缓解RA发展进程,但对于中枢神经、心血管系统、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较大〔5〕。近年来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艾灸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RA,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6〕。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艾灸治疗RA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范围及方法 以“灸”“艾灸”“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和“moxibustion”等为检索词,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②研究对象:根据中医或西医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RA的患者;文献中虽缺乏明确诊断标准,但作者明确叙述症状及体征与RA相符的患者;③干预措施:主要以灸法为治疗手段(温和灸、温针灸、督灸、热敏灸等),单独或联用药物或其他非艾灸疗法均可。排除标准:①非RCT临床试验;②动物试验;③综述、评论性文献及个案;④重复报道的临床研究文献;⑤疗效评价指标不明确或者数据缺失的低质量文献。

2 结 果

2.1检索结果 最终整理纳入临床研究文献93篇。2015年14篇,2016年15篇,2017年14篇,2018年25篇,2019年22篇,2020年目前3篇。

2.2干预手段分布 温和灸31篇(33.32%),温针灸25篇(26.87%),督灸16篇(17.19%),热敏灸、隔附子饼灸、藏医火灸均为3篇(均3.23%),隔姜灸、壮医药线点灸、麦粒灸均为2篇(均2.15%),陈艾炜熿灸、回医烙灸、三伏天灸、赵氏雷火灸、痹通膏灸、3种及以上疗法均1篇(均1.08%)。

2.3中医证型分布 在提出根据辩证分型使用灸法治疗RA的35篇文献中,中医分型中寒湿痹阻型18篇(51.43%)、风寒湿型6篇(17.14%)、肾虚寒凝型4篇(11.43%),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均为2篇(均5.71%),热邪阻痹型、瘀血阻络型、湿热痹阻型均1篇(均2.86%)。

3 艾灸治疗RA依据

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Th17细胞与Treg细胞在RA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Th17细胞与Treg细胞之间平衡的变化被认为是RA发展的关键机制〔7,8〕。Th17细胞与Treg细胞是功能相反的2个主要T淋巴细胞亚群。Th17及其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7F、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参与RA的病理学〔8〕。Th17细胞分泌如IL-17,IL-22和IL-23等细胞因子,募集嗜中性粒细胞,促进炎症并清除细胞外病原体。因此,该细胞亚群在包括RA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是Th17细胞标志性的转录因子〔9〕。有研究表明Th17细胞不仅有助于促进关节炎症,还有助于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和骨破坏。Th17细胞是关节炎的有效介体,可协调组织炎症、软骨损伤和骨侵蚀〔10〕。Treg细胞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可以分泌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 β等抗炎细胞因子并控制各种免疫细胞活性,从而抑制免疫反应并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11〕。Th17细胞应答与RA的发病机理有关,而Treg细胞则被认为是限制了该疾病的发展〔12〕。高表达的转录因子叉状头转录因子(Foxp)3被认为是Treg细胞的标志物〔13〕。

微小(mi)RNA在调节Th17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的失衡中也是至关重要的〔14〕。并且有学者研究认为,将miR-144-3p确定为与Treg/Th17细胞再平衡相关的最关键的miRNA〔15〕。相关研究显示RA患者对miRNA的外周表达,包括miR-146a、miR-146b、miR-150、miR-155、miR-125a-5p、miR-223、miR-26a和miR-21等均明显过度表达〔16,17〕。

艾灸疗法可同时具有抵抗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功能。在免疫炎症失衡中,以Thl7/Treg细胞失衡较为常见。艾灸疗法可通过上调Foxp3的mRNA和下调RORγt的mRNA,以平衡Treg / Th17细胞来治疗RA〔18〕。艾灸疗法可影响miRNA中的miR-155和miR-146a〔19〕。表明通过艾灸疗法可重新部署miRNA更复杂的网络和目标基因。RA中的关键介体是促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和IL-6〔20〕。而灸法可调节RA中的炎症细胞因子和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21〕,还可显著抑制RA滑膜细胞的增殖和分泌,从而有效改善滑膜炎症充血、水肿和关节腔积液。所以灸法具有消除炎症、止痛和免疫调节作用〔22〕。

4 灸法治疗RA临床应用

4.1调节血清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血清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是炎症急性反应的主要指标,与RA有显著关系。ESR、RF水平升高可反映RA的病情发展〔23〕。CRP在RA疾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CRP水平升高可引起RA恶性发展、迁延不愈,从而进一步破坏关节膜,最终导致关节损伤和疼痛〔24,25〕。

艾灸可以通过产生的热量诱导关节炎中滑膜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对骨质的侵袭,加之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瞬间高温能诱导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增强了对骨细胞的保护作用〔26〕,进而使血清RF、CRP及ESR等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临床实验表明〔27〕,以中药内服当归四逆汤配合隔姜灸肾俞、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肾虚寒凝型RA病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RF、CRP及ESR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王顺吉等〔28〕采用民族特色回医烙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的RA患者8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显示,回医烙灸配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总有效率高达95.0%,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77.5%),且两组患者血清RF、ESR、CRP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烙灸配合西药较单纯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更加安全有效。孟宇航〔29〕采用董氏奇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治疗5 w后,对比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有效率率高达95%,远高于对照组(78.33%),证明该方法安全有效,治理后患者CRP、RF、ESR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亦明显降低。张星华等〔30〕表明,运用热补针法配合药物铺灸法治疗寒湿阻络证的RA患者,治疗15 d后发现ESR、RF、CRP水平明显降低,对RA患者也取得较好疗效。罗辑〔31〕运用热敏灸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选取风池、肾俞、足三里等穴位,再根据患者具体关节肿痛部位加用局部穴位,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2.5%,ESR、CRP、RF等血清指标均明显降低,说明热敏灸对寒湿痹阻型RA患者的血清指标具有良好调节作用。周旻庆等〔32〕以麦粒灸足三里、隔盐灸肾俞、隔姜灸局部关节部位,通过以上3种灸法治疗RA,不仅CRP、ESR、RF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改善RA患者滑膜厚度、关节积液及血流信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麦粒灸法对于RA血清指标具有明显调控作用。

4.2调节体液免疫抗体水平 IgG、IgA、IgM是人体内较为重要的免疫抗体,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3〕。IgG为血清中含量最高、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抗体,RA患者血清中IgG的异常糖基化与RF水平呈正相关〔34〕。IgA 为参与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抗体,IgM是抗原刺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抗体通过与补体相互作用产生免疫防御功能,C3、C4是临床常用的补体,其水平高低能有效反映体液免疫的情况〔35,36〕。而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的变化跟RA的稳定及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能够将机体体液及血清当中的Ig水平变化情况表现出来,以帮助临床更为清晰地对RA发展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所以改善、稳定和协调免疫系统对治疗RA具有重要作用〔37〕。

艾灸穴位使局部温度升高,可以激活穴位局部的特异感受器、热敏感免疫细胞、热休克蛋白等以启动艾灸温通效应,诱发多种局部效应。并且经神经、体液等途径,将艾灸温热刺激信号及后续效应传导至远部器官及全身,引起远部特定靶器官和全身系统的后续效应,从而调节体液免疫指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进而提高疗效〔38,39〕。孙达志等〔40〕对110例瘀血阻络型R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比较IgA、IgG、IgM、C3、C4等免疫学指标,结果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药联合艾灸治疗能更显著地提高对RA的治疗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黎威等〔41〕应用温和灸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选灸穴位以阴陵泉、足三里、关元、 气海、三阴交、曲池为主穴,配穴将病变部位作为基本依据,局部选穴。治疗结果表明温和灸可明显提升机体内免疫指标水平,且艾灸组临床疗效为 98.40%,远高于对照组(85.20%),临床疗效显著。唐希文等〔42〕研究发现具有扶邪通络、散寒温阳、除湿祛风的温和灸可显著改善寒湿痹阻型RA患者临床症状、血清指标及调节免疫指标IgA、IgG、IgM、C3、C4等水平。田新玮等〔43〕观察82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以穴位贴敷足三里、大椎、至阳、命门等穴位,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以温针灸主穴取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关元、肾俞和血海等,配合关节病变部位辨证取穴。治疗1个月发现温针灸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对IgA、IgG和IgM水平异常升高具有下调作用,说明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可抑制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的表达。

4.3调节免疫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RA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滑膜发炎。滑膜炎症促进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和IL-1β的产生。TNF-α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 RA 发病中可上调体液免疫,激活多种免疫淋巴细胞及滑膜组织细胞等,并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分泌大量炎症介质,破坏滑膜及骨质,降低 TNF-α水平及纠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是治疗 RA的重要环节之一〔44〕。

艾灸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上调抗炎因子,从而达到调控RA炎性反应及免疫分子水平,调节RA病理生理进程的目的〔45,46〕。有临床研究〔47〕发现用痹通膏隔物灸足三里、犊鼻、阳陵泉穴及局部关节肿胀部位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不仅可明显改善肿胀、疼痛等症状,还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FN-γ、IL-17和IL-6水平,升高TGF-β、IL-4和IL-10等水平,表明灸法具有抗炎及调节免疫失衡的作用。Gong等〔48〕采用麦粒灸足三里、肾俞及关节肿胀两侧阿是穴对RA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其灸法对下调TNF-α,IL-1 β的含量有明显作用。肖敬等〔49〕研究发现运用壮医特色疗法药线点灸结合壮医火针治疗RA患者疗效显著,疗程结束后患者血清中的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下降。

4.4改善RA临床症状 RA以对称性的多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发热、晨僵及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50〕。《济生方·痹》认为痹病“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而艾灸的温热之功可调动全身阳气,祛风除湿,通络止痹〔51〕。一项Meta分析〔52〕也肯定了艾灸治疗RA的疗效,指出艾灸是治疗RA的替代方法,艾灸可明显减轻RA患者的疼痛、提高缓解率,对RA患者的症状改善具有显著作用。

有临床研究〔53〕表明针刺配合温和灸关元、命门等穴治疗RA后,RA患者的压痛关节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等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Azeez等〔54〕发现在治疗手法上以口服甲氨蝶呤配合麦粒灸,较单纯药物治疗更明显减轻患者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个数。说明麦粒灸辅助疗法可有效缓解RA患者的疼痛、肿胀和发炎。黄安等〔55〕把108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壮医热敏探穴灸治疗,治疗1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双手握力增加、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TJC)-28、肿胀关节数(SJC)-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减少,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壮医热敏探穴灸可抗炎调节免疫,能进一步提高 RA的临床疗效。胡秀武等〔56〕则选取病程6个月至16年的寒湿型RA患者108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予常规NSAID加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铺灸治疗。治疗后,铺灸组改善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疗效大于对照组。说明艾灸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朱艳等〔57〕艾灸强壮穴即足三里、关元及阳陵泉等穴位治疗RA患者,结果发现,艾灸强壮穴能明显降低RA患者CRP、ESR、RF炎症因子水平,改善RA患者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 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说明在RA的临床治疗中,运用中医艾灸疗法,可以减轻关节疼痛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范金波〔58〕对94例肝肾亏虚型RA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对照组给予舒筋合剂中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选取三焦俞、肾俞、太溪穴及局部关节部位行子午流注灸法。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和80.85%,2组肿胀指数、压痛指数、晨僵时间、20 m步行时间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制剂治疗基础上联合子午流注灸法对患者关节症状、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5 讨 论

RA归属中医“痹证”范畴,古代医家中有记载称之为“骨痹”“历节”“鹤膝风”“顽痹”等。《素问·痹证》所言:“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认为痹症主要由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59〕。而《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湿热流著,四肢痹痛”“有暑伤气,湿热入络为痹”;《类证治裁》有云“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医学入门·痹证》曰“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等提出了热痹的病因病机〔60〕。

本病的发病还与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有关。《灵枢·五变》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要略》中亦有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及疼痛如掣”,论述了气血不足而风邪乘虚而入,由腠理侵及血脉,正邪搏结而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故而正虚阴血不足而外内合邪致病,正如古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61〕。《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可见阴阳气血虚损,正气不足无力抗邪而致痹病。《类证治裁》中尚且提到:“久痹不愈,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由此可知痹证日久不愈,会累及脏腑,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损伤,化为痰湿败血淤积体内,痰湿血瘀阻滞经络,再次加重痹证〔62〕。综上,外感风寒暑湿热等邪气痹阻经络是引起RA的外因,而正气不足、气血虚弱等则为RA发病之内因。外内合邪致病,正邪交争,内舍脏腑,流注经脉筋骨关节,日久或寒化、或热化、或痰瘀留恋致痹证缠绵难愈,遂治疗上以扶正去邪,兼顾内外为主〔63〕。

相对于其他疗法,灸法治疗RA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费用低,因而较易被患者接受。艾灸可以将热力传入穴位,直达病灶,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灸法治疗RA根据“热证可灸”“寒证更可灸”的理论在临床治疗中取得十分显著的疗效〔64〕。本研究在纳入的RCT文献中发现众多的艾灸方法对RA患者的缓解症状、调控免疫指标、血清标志物及炎症因子等具有显著的作用,无论风、寒、湿、热、瘀型RA患者对艾灸干预措施均有疗效。根据本文检索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具有以下特点:①常用的艾灸疗法包括:以温和灸、温针灸、督灸为主,占半数有余,而热敏灸、隔物灸、民族医特色灸(壮医药线点灸、回医烙灸、藏医火灸)、三伏天灸、麦粒灸、赵氏雷火灸、陈艾炜煌灸等亦有涉及;②纳入文献有35篇描述了中医证型,最常见的证型是风寒湿痹型(51.43%);③灸法治疗RA所选艾灸穴位主要以特定穴为主,常以足三里、关元、曲池、阳陵泉、阴陵泉、外关为基本选穴。最常运用的选穴原则:循经取穴、辩证论治加减配穴;④选穴以病变小关节疼痛部位阿是穴为主;⑤随机分配方案,绝大多数纳入文献均提及随机,有36篇提及随机数字表、2篇提及奇偶法、2篇提及就诊顺序法、2篇提及抽签法,其余临床试验文献均未提及随机分配方案;⑥仅有10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烧伤、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口腔溃疡、恶寒乏力、肝肾功能异常等。

综上,近年来灸法治疗RA的文献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选择采用艾灸疗法来干预RA,灸法的疗效不断得到验证,但分析所纳入RCT文献发现质量欠佳,主要表现为未交待随机方法、脱落情况、分配隐藏及不良反应;艾灸的单次治疗时间、治疗频率、间隔时间缺乏统一标准;未设置随访时间或随访时间较短;部分研究未采用较权威的疗效评价指标,只报道了有效率。因此,未来关于RA的临床试验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延长随访时间,探索艾灸治疗RA的远期疗效;②艾灸治疗RA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65〕;③注意正确运用随机分配方法和分配隐匿,提高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的可信度;④强化辨证论治,本次纳入研究的文献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临床研究提到了辨证分型,今后应深化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体现灸法辨证取穴,提高疗效;⑤因艾灸易烫伤皮肤及配合其他疗法治疗RA产生如胃肠道不适等安全性事件需加强重视,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艾灸疗法在中国的RA中已经应用了数千年,期待灸法治疗RA有更多设计严格、高质量、大规模、多中心规范化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为循证医学分析提供更多科学证据。

猜你喜欢

阻型灸法艾灸
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中药治疗数据挖掘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外敷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应用DCE-MSCT扫描鉴?别诊断小肝癌及肝硬化再生结节的可行性研究*
平衡火罐联合刺络放血治疗风寒痹阻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婆婆迷上了艾灸
千万“别”艾灸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