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通量测序诊断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例报道

2022-08-26王增睿

检验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病原体测序检测

王增睿, 杨 霞, 宁 宗

(1.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广西 南宁 530000)

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又名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性深部致病性真菌,最早在竹鼠的病变肝脏中被分离出来,多分布于东南亚、印度东北部和中国南部[1]。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人群,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可侵犯人体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目前,马尔尼菲蓝状菌的主要检测方法为血液或组织真菌培养、涂片染色、病理学检查等,由于检出率不一、耗费时间较长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3]。高通量测序[又称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可不依赖于培养,直接检测临床样本(血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尿液等)中微生物的DNA或RNA,通过分析其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含量与丰度,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面鉴定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相较于传统检测技术,NGS具有通量高、鉴定谱广、检测时间短、敏感性好等优点[4-5]。目前,马尔尼菲蓝状菌引起人类感染的报道较少,此前有个案报道采用NGS诊断马尔尼菲蓝状菌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现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基于NGS技术诊断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病例进行报道,为此类病例的诊疗提供参考。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9岁,因“左下肢疼痛伴发热3月余”,于2020年3月10日急诊收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于2019年12月2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多位于左侧髋部、大腿内侧,伴发热,无畏寒、寒战,体温最高38.5 ℃。2020年1月2日至外院就诊,行髋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左侧髋臼及坐骨异常信号,考虑骨髓水肿,左侧闭孔内外肌、上下孖肌、股内侧肌、股四方肌、耻骨肌、臀大肌肿胀,水肿。血培养(双侧):沙门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敏感。双髋关节MRI:左大腿上段-左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改变,考虑炎性病变并脓肿形成,拟左侧股骨颈、左侧髋臼骨髓水肿。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考虑两肺炎症,纵膈及右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不排除右肺下叶病变为占位可能;两侧少量胸腔积液;拟肺气肿(小叶中心型)改变。骨髓形态学检查:成熟浆细胞占11%,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多发性骨髓瘤待排)。胸骨前壁肿物B超:皮下混合性回声团(脓肿?)。于2020年2月6日行左大腿肌层脓肿切开探查引流及任意皮瓣成形术。脓液培养示阴沟肠杆菌。曾予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抗感染治疗,治疗后患者仍有反复发热,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5 ℃,脉搏107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4.50/9.44 kPa。神志清,贫血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正常。胸骨下段可见1块约4 cm×3 cm的肿物(图 1),有波动感,无触痛。左侧大腿内可见1条长约 5 cm的陈旧性疤痕。余未见明显异常。

图1 胸骨下段肿物

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0.21×109/L,血红蛋白60.60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4%。尿常规示:潜血(+)。肝功能:直接胆红素19.40 μmol/L,总胆红素33.40 μmol/L,白蛋白19.6 g/L,球蛋白47.5 g/L,γ-谷氨酰基转移酶215.0 U/L。肾功能检测示:肌酐116 μmol/L,尿酸440 μmol/L。D-二聚体6 436 ng/mL。高敏C反应蛋白(全程)210.70 mg/L。降钙素原2.170 ng/mL。细菌内毒素测定:228.60 pg/mL。真菌β-葡聚糖测定(G 试验)264.20 pg/mL。副流感病毒抗体Ⅰ、Ⅱ、Ⅲ型-IgM 阳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速率法)1 766 IU。血培养:未培养出细菌和真菌。腹部及泌尿系超声:肝大,肝右叶囊肿,脾大,前列腺钙化灶。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颅骨、胸骨下段、多根肋骨、右侧耻骨、左侧髋臼、左侧坐骨及双侧肩关节骨代谢活跃(图 2)。颅脑CT:颅骨多发病灶,符合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改变;右顶部软组织肿胀(图 3)。胸部CT:双肺多发病变,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肺部浸润?肺炎?双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胸骨柄下端、两侧肋骨多发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胀,符合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改变(图 4)。

图2 全身骨扫描结果

图3 头颅CT结果

图4 胸部CT结果

患者于2020年3月12日行胸骨前壁肿物穿刺检查,采用Nextseq550 DX测序平台(英国Illumina公司)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策略SE75,总测序核苷酸序列2 000万条),经FastQC软件进行数据基本过滤后去除人相关reads,剩下的reads与优化后其专属的病原微生物数据库(包括15 000余个医学微生物信息)进行比对分析。3月15日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检测报告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2020年3月15日开始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10 mg qd治疗。2020年3月17日行左锁骨头囊性包块穿刺,抽液后接种在沙氏培养基(本实验室制备,原料为蛋白胨10 g、琼脂20 g、葡萄糖40 g、蒸馏水),分别在25和37 ℃环境下培养,动态观察各培养物不同温度、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时间的菌落形态及特点。5 d后用透明胶带先粘取一定量菌丝,再粘在预先滴加乳酸酚棉兰染液(本实验室制备,原料为苯酚、乳酸、甘油、棉蓝、蒸馏水)的载玻片上,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形态、特征、大小、排列等。3月23日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特点符合马尔尼菲蓝状菌(25 ℃培养菌落呈青霉相,在高倍镜下可以看到特征性结构帚状枝;37 ℃培养菌落呈酵母相,培养物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酵母样菌体),鉴定方法及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8]一致。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NGS结果,最终诊断为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肺、骨及皮肤)。

2 讨论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起病隐匿,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人群,尤其多见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可以侵犯人体多个系统,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贫血、皮肤丘疹或结节及骨质破坏(罕见)等。本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既往体健,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脾大、淋巴结肿大、皮下脓肿、多发溶骨性损伤等,但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易与结核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相混淆,临床诊断较困难[7]。另外,随着AIDS及其他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早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目前,血液及脓肿穿刺等临床样本的微生物培养仍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微生物培养耗时长,需要1~2周,且样本取材不易,阳性率较低,导致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早期诊断困难。有文献报道马尔尼菲蓝状菌可以侵入血液及骨组织,累及骨髓,且取材简单、耗时较短,因此骨髓细胞学检查也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3,9]。但目前马尔尼菲蓝状菌导致骨损伤较罕见,且程度不一,如本例患者感染后导致骨质被破坏,但骨髓细胞学及病理检查未见异常,提示骨髓细胞学检查等传统检测技术存在敏感性差、时效性差和误差大等缺点,且往往对临床罕见的病原微生物无法识别。

NGS可直接提取临床样本中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将所测序列与专业数据库进行对比,得出样本中所含病原体的信息,并可直接分析样本中的病原体谱、丰度及分布情况。与传统病原体检测技术相比,NGS具有测序通量高(可检测范围包括基因序列已知的细菌3 233余种、真菌265余种、病毒4 192余种、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274余种)、检测时间短(1~2 d)、敏感性较高、检测谱广(犬咬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波瓦桑病毒、猪疱疹病毒等特殊、少见病原体亦可检出)等优点[4,10],可以实现对未知病原体的快速鉴定,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目前,NGS在临床中的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难以有效分辨致病菌和背景菌,且成本较高。但应认识到NGS的临床价值,使其成为临床诊断的有效工具,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11]。

综上所述,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脾大、淋巴结肿大、皮下脓肿及溶骨性损害时,应高度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临床工作中,如遇到病原学诊断不明或高度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患者,使用常规检验方法难以有效查出病原体,应尽早考虑采用NGS进行病原体检测,以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误诊,降低患者病死率。

猜你喜欢

病原体测序检测
杰 Sir 带你认识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
“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检测题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小波变换在PCB缺陷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