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调式在西洋管乐练习曲中的可行性探索
——以单簧管经典练习曲《罗赛单簧管练习曲集》为范

2022-08-26李雅坤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单簧管练习曲乐段

李雅坤

一、练习曲在乐器练习中的重要性

练习曲是指一种专门为提高乐器的演奏技术而创作的音乐作品,演奏的目标是解决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西洋器乐练习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十九世纪初,这一时期器乐练习曲作品大量产生,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系列钢琴练习曲。后来,随着练习曲创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练习曲中的艺术性和音乐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器乐练习曲。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他所创作的《肖邦练习曲》除了有针对性的技巧练习之外,更是被赋予了较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练习曲除了旋律优美之外,更有丰富的情绪刻画,完全可以作为音乐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用于艺术表演。舒曼、李斯特等作曲家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练习曲作品。

尽管练习曲的艺术价值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与大型的器乐作品相比,技术训练才是练习曲的根本目的。所有器乐习练者都需要练习曲的训练。合适的练习曲作品、科学的练习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练习计划能够帮助习练者在乐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演奏乐器的技能;同时也可以为诠释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打下基础。一部合适的练习曲作品一定是技巧性与旋律性兼顾的。过分强调技巧而忽略旋律无法带给习练者美的感受,只有旋律而没有技巧的配合也无法达到练习的目的。鉴于练习曲的练习目标,一般的器乐练习曲都会由技巧练习和旋律练习构成;西洋器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再到现在的现代派时期,相应音乐风格的练习曲作品总是与同一时期的乐曲创作同时产生,它是在技术和音乐风格上对乐曲演奏的强有力支撑。它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作曲家们的充分重视,早已不局限于只能在家中练习的作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音乐会的节目单上。这体现了音乐家对于练习曲的重视,也体现出来练习曲在乐器练习中的重要性。

二、单簧管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单簧管作为西洋舶来乐器传入中国一百余年来,其本土化的进程也在一直不断持续发展。中国的单簧管学者从作品创作、理论研究、教学表演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单簧管能够更好地为中国文化艺术服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单簧管的民族化是乐器发展之路上的必然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乐器作品是本土化发展的里程碑。从1950年以来,中国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单簧管中国作品,如单簧管演奏者们津津乐道的《苏北调变奏曲》《迎新春舞曲》《帕米尔之音》等,还有《易》《香之舞》等近现代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单簧管演奏者所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得到了认可,受到西方和我国听众的一致好评。

然而,西洋乐器在与民族音乐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障碍。早在西方古典时期,单簧管就已经在西方音乐中存在的。从单簧管的发展史来看,单簧管曲目的发展是伴随着单簧管乐器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反映着音乐时代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国音乐与西方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从乐器形制,旋律的调式,曲式结构上,还体现在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意境、音韵,以及存在于中国人审美意识中的情感与人格特性。所以,要使用西洋乐器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作品的韵味美,是需要从多方面来实现的。单簧管在演奏中国作品时,需要去靠近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模仿民族乐器音响的规律,拟构民族音乐的审美意境,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西洋式乐器的演奏模式来演绎中国作品,这会使作品呆板而生硬。

目前,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开始重视单簧管民族作品的创作和演奏。但中国作品演奏者不愿演,听众听不懂等情况也是现实存在的。这样的问题,反映出单簧管的民族化依然需要更多的文化渗透,特别是在基础训练中。系统的民族调式音阶与练习曲训练的缺失造成了演奏能力与作品要求之间的断层。如果基础问题无法解决,演奏作品时要驾驭作品特有的音色与韵味就更是困难。练习曲与乐曲是同步发展的,因此,加强单簧管民族调式练习曲,使单簧管民族本土化的演奏技术能与民族化本土作品同步,才能更好地保证本土化作品的普及与推广。单簧管的优秀练习曲作品《罗赛练习曲集》就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典范。

三、单簧管经典练习曲《罗赛单簧管练习曲集》

罗赛的《单簧管练习曲集》作为单簧管学习的重要教材,由法国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罗赛(Rose Cyriue)编写,是一套兼具练习曲功能与音乐会独奏功能的单簧管练习曲集,由《单簧管练习曲40首》与《单簧管练习曲32首》两部教材组成。这套练习曲之所以被世界绝大多数专业音乐学院列入单簧管必修教材,不仅仅是因为这套练习曲对于单簧管的技术提高有帮助,还因为除了技巧练习,练习曲编写中还兼顾了音乐表现以及风格把握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本教材能够如此具有说服力,与罗赛本人的音乐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罗赛有着扎实的单簧管演奏技巧、丰富的演奏经历、以及教学经验。曾任职于法国国家歌剧院,担任过巴黎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授。过人的天赋、丰富的积累使得罗赛无论在单簧管演奏,还是作曲方面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他所编著的教材至今仍被广泛选用的原因。

《练习曲40首》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二十条,下册二十条。这部练习曲侧重基础训练,更像是一部纯技巧性的练习曲。它的编写更接近传统的练习曲模式,可以清晰分辨出每一首练习曲的练习目标,如其中以手指技巧练习为目标的快速练习曲不论从结构还是节奏型,都与贝尔曼的《每日练习》(也称贝尔曼音阶)非常类似。另外,音阶的跑动练习存在于每一条练习曲中。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练习曲是一部根据小提琴练习曲改编移植的作品。在当时,小提琴练习曲的发展与成熟度远远高于单簧管,所以小提琴练习曲成了借鉴与改编的对象。

《练习曲32首》与《练习曲40首》相比,技巧与音乐性更为融合,可以称为一部音乐会练习曲。这32首练习曲按照一快一慢的形式排列,单数曲目为抒情的慢板练习曲,双数曲目则为侧重于技术表现的快板练习曲。调式安排是按照调号由少到多,从无升降号,到五升五降。《练习曲32首》更为注重旋律化的把握上,在练习曲中更多地融入了音乐性的乐句,以及音乐风格的元素。这也是选择这一部练习曲作为参照的原因。

四、民族调式带入练习曲的探索

《罗赛32首练习曲》是罗赛根据双簧管《48首练习曲(Op.31)》(Franz Wilhelm Ferling著)改编而成。为了让练习曲更适用于单簧管的演奏,罗塞对原作品进行了改编和修改。这些改编除了更加适应单簧管的乐器特性,也是对原作的二次创作。不仅有简单的拍号、调性的改变,也有对原作品的扩充,以及主题的发展。其中单号练习曲为旋律性较强的练习曲,双号为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下面将分析两首《罗塞练习曲》,技术性练习曲和旋律性练习曲各选一首,来探讨五声调式带入的切入点。

技术性练习曲,选取的是《练习曲32首》中的第四首,这首作品为4/4拍,快板。整首作品除了尾声部分有些许节奏变化,大部分的节奏型使用的是十六分音符。使得整首作品紧凑而急促。因使用较多的同音重复,练习曲的主要习练目标是单簧管的吐音技巧。吐音是单簧管的重要技巧之一。吐音也称为断音,之所以称为吐音是因为单簧管在演奏音乐要求有断音的音响效果时,是通过舌头的控制来实现的。在演奏时气息通过口腔,舌头触动簧片,使得气息的连贯性被打断,继而形成断音的音响。吐音的难点在于舌头触动簧片时的控制,不同的速度与力度的会形成不同音色与长短的断音。音乐中离不开断音的运用,舌头、手指与气息的熟练配合,决定着一首作品的完成度。

谱例1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作品可分为四个部分:1-12小节为第一乐段,调性为a小调。音域从小字组的e音到小字三组的c音。这一区间是单簧管音色最美且实用性较高的音域,这也是作者在改编时改变了调性的原因。12-23小节为第二乐段,调性由C大调转回a小调。音域为小字组的#g到小字二组的a。24-35小节为第三乐段,为第一部分的再现。36-43小节为尾声部分。

以此练习曲为参考,如果带入民族调式的话首先要考虑的是用五单簧管演奏五声调式时的审美变化。这种审美变化不仅仅是调式变化带来的,更是把单簧管的技术难点融入到民族调式中时需要代入的想象。这样的想象能够帮助演奏者更顺利地掌握单簧管技巧在民族调式中的演奏。提到断音,可以联想到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诗句,描写的是琵琶者演奏的出色技巧和表现力。在调性的安排方面可以采用在调内轮转的方式来构建。例如第一部分可以采用A羽调式,第二部分使用C宫调式,最后一部分回到A羽调式。

旋律性练习曲,选取的是《罗塞练习曲》第七首。与技术性乐曲的区别在于,这一类旋律性较强的练习曲更具有旋律性和乐句感,节奏变化较大,歌唱性较强。

谱例2

这类练习曲的主要练习目的是气息的运用,如何通过气息与嘴型的配合演奏出优美的音色。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目的,就是掌握乐句的划分,恰当地表达旋律的内涵。第七首练习曲是一部流动性较强、旋律抒情的作品。6/8拍,小快板。1-16小节为第一乐段,调性为e和声小调。这一乐段乐句结构规整,四个乐句的节奏素材各不相同,起承转合极富歌唱性,乐段的结尾的半音下行也是对声乐演唱的模仿。17-32为第二乐段,前八小节为E大调,后八小节为e小调。这一乐段运用了调性的对比,同样的节奏在大调与小调的运用,形成色彩的对比,情绪的对比。33-40小节为过渡段,G大调-e小调。41-56为第三乐段,是对第一乐段的再现,e和声小调。57-72小节为尾声段,G大调-e和小,这一部分也是非常具有声乐作品特点的,大量装饰音的运用将乐曲的情绪推至最高。整首作品的音域是小字组e到小字三组的c。

旋律性练习曲相对于技术性练习曲,在民族调式的代入上是有优势的。民族五声调式是传统中国音乐的调式基础,大量民歌旋律也是采用的民族五声调式。所以在乐句的划分,以及乐段的表达上都更为清晰,使得演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乐句,表达旋律的内涵。旋律性练习曲通常都具有歌唱性,可以考虑将民歌旋律带入来进行构建。民歌按照体裁分类可分为三大类:充满节奏感的号子、情绪直接的山歌、曲调细腻的小调。其中当属小调的旋律性最强,江苏民歌《茉莉花》就是小调的代表。将民歌旋律运用到练习曲中,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改编。与乐曲的改编有所不同,练习曲的篇幅相对更为精简,需要兼顾到乐器最佳表现音域,同时还需要有技术练习的实际意义。罗赛练习曲第七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结 语

西洋乐器在中国的发展迅速,其民族化探索的道路虽漫长而艰辛,但仍然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能够用中国的音乐语汇与西洋乐器融合,这不仅是音乐的融合,更是文化的融合。是需要持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单簧管练习曲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视唱练耳与钢琴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运用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运用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单簧管音色在重奏时的表现力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团中的地位与作用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浅探肖邦练习曲的技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