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3+2”专本贯通培养条件下高职院校办本科教育模式研究

2022-08-26张清涛田险峰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本培养目标康复

张清涛 常 莉 田险峰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单县 2743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山东省教育厅等11 部门印发的《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中明确提出:“按照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改进‘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探索……试点5 年全部在相应高职院校培养,支持高职院校深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培养环节。”

现阶段,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专本两校合作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统一。本科院校参与人才培养的论证和调研意愿不强,深入论证只做表面文章,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仅仅是专本两校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机械累加。而高职院校为了专本贯通的顺利进行,必须迎合本科院校的意愿,导致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仅仅是本科院校的简单复制,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院校特有的培养优势。

一、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问题的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理念不统一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本贯通分段培养的培养目标应该反映专本两家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定位,必须作为专本贯通分段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解决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专本双方必须密切沟通,深入配合,全面调研,弄清搞懂行业,特别是企业对贯通专业人才的各方面需求,深度挖掘专本两校各自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但实际情况却是,本科院校在调研、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参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本贯通的意愿相当低,培养目标的制订任务往往只落在职业院校身上,成为“独角戏”。

(二)人才培养实施不贯通

人才培养的实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以及设置、教学内容以及设计、实践教学以及培训、人文素养以及拓展等。如果没有制订既科学又合理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成了一句空话。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制订和培养目标的制订一样也只是职业院校的“独著”。职业院校一般的做法是在原有康复治疗技术普通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简单累加。如果专本双方有重复的课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删减,对课程所需的学时和学分以及学期的设置想当然地进行调整,而对如何设置课程、课程名称是什么、学时和学分各是多少、开设在哪一学期、各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占比以及如何衔接等问题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课程和课程之间衔接力度不够,课程开设重复或课程内容重复,理论与实践脱节,定岗(跟岗)实习无序,没有体现贯通的意义和优势。

(三)专本双方互动不积极

为了达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完成培养实施过程,贯通专本双方必须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问题。但是,由于贯通的专本两校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发展的理念、专本双方办学的体制机制、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学生层面的管理模式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再加上沟通不及时,致使专本贯通项目已经获批便高高挂起,只是在转段考核时才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随后便石沉大海。这一现状导致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不是贯通的而是相对封闭的,专本双方实际参与较少;教学实施过程未经专本双方充分论证,时常会根据具体情况发生变动,甚至未及时与贯通的另一方进行告知;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标准由于专本双方的标准差异而缺乏衔接性,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再加上职业院校对本科高校学情和校情的不完全了解,致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转段后的学生在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四)专本双方优势不聚焦

专本贯通分段培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先行搭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化打下基础,使专本贯通双方能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聚焦优势,不断提升各自的整体实力,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专本贯通教育的双方,本科院校优势明显,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学术资源等方面远高于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标准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和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丰富的行业企业优质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实施中,专本双方的优势不但不能共享,反而变成矛盾的焦点,没有发挥好各自资源的协同发展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专本贯通双方在优势资源配置中的理念以及发展诉求不统一,并且从思想上的开放性做的还不够。

二、构建基于“3+2”专本贯通培养条件下高职院校办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为提高贯通人才培养的“贯通性”和“精准性”,更深层次的建立专本互通“立交桥”,打破贯通“瓶颈”,寻找更为通畅的发展道路,探索研究“3+2”试点 5 年全部在相应高职院校培养尤为重要,这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弥补现有贯通培养暴露的问题,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确定“以学生为本位、一体化实施培养”的理念

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人才成长规律,依据培养模式的整体性、持续性、协调性原则,提出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级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以学生为本位、一体化实施培养”理念。首先,开展教育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调研分析,在专本贯通的过程中,学生本位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转入本次层次后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培养目标,比如高级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其次,在人才培养实施的过程中,各方面人才培养的目标之间可以实现互通互联,也就是说学生本人可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转段前后的学习情况,以学分互换或共享的形式在各种人才培养的目标之间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上,既要体现“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又要突出可选择性,针对转段本科的学生,可先行组织学业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分层次教学,优秀者可以免修基础模块,或者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但要保证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建立“两导向、两兼顾”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贯通培养课程体系

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调研分析,找细找准贯通分段培养工作的内在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坚持“就业发展导向和职业发展导向,技能培育兼顾和学历提升兼顾”的“两导向两兼顾”贯通培养模式(见图1)。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也需要职业核心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即对接就业岗位需求、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职业资格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设计课程体系时,专科阶段应突出基础课程,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本科阶段应凸显高级创新技能为核心的就业、岗位能力培养,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高职本科特点,兼顾人文素养课程,为学历提升打基础。

图1 “两导向、两兼顾”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

(三)创新适应“康复工匠”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个性化特色化培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根据利益驱动(院校培养康复工匠,企业需要康复工匠)的原则,以企业标准培养“康复工匠”,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课程设置服务就业岗位,以赛促学,课程对接证书,证书对接岗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时间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小班制教学,进行个性化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比如,针对转段前高职阶段的学生,主要的技能培训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培养基本技能;针对贯通末段学生,主要的技能培训在校企合作单位的实习基地实地开展,培养顶岗(跟岗)实习技能;联合优质企业(如三甲医院),引入康复技能大师、名师团队,实现“一课三师”:专科教师、本科教师、医院导师一体化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实现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四)构建“校—系—专业”三层管理和评价机制

在分析研究和专业试点基础上,建立“校—系—专业”三层级管理机制(见图2),利于调动学校和专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开展过程性监控,根据专业办学的关键指标,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办学水平(见图3、4)。

图2 “校—系—专业”三层管理和考核工作图

图3 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图4 教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厘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包括理论知识考核、综合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内容要做到“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反映要做到“三度”,即梯度、深度、广度;包含“三点”,即重点、难点、疑点;提倡“三维”,即逻辑思维、灵感思维、创新思维(见图5)。综合技能考核涉及专项技能、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是实习准入、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为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考核评价体系创新为学生职业素养的逐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图5 考核评价体系

三、高职院校办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针对现阶段专本贯通衔接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的现象,人才培养规格衔接难,确定“康复工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7 项素质、8 项专业知识、10 项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人文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素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等;专业知识重点打造文化基础知识和“康复工匠”所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技术知识;核心专项技能主要突出“技能工匠”,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6 大技能(见图6)。

图6 培养目标、规格一体化设计图

(2)针对现阶段专本贯通课程体系衔接难的现象,基于岗位需求,构建能力逐步“递进→提升→复合”的“三阶段”专本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同层级的岗位需求,以适应就业发展导向和职业发展导向“两导向”的需要,将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组建知识和技能“结构化”模块,以能力积累为特征设置课程,按能力递进顺序展开。第一阶段即专科第1—5学期,主要开设人文素养、康复基础技能等课程,注重素质养成教育;第二阶段即专科第6 学期,主要开设康复专项技能实习,重点打造技术工匠;第三阶段即本科第1—3 学期,开设综合技能课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工匠,第四阶段即本科第4 学期,临床实习,强化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综合工匠精神。做到逐级提升、复合培养。

(3)针对专本贯通衔接学生能力发展难,共建“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内协同”的学生能力发展培养平台。校企协同即搭建以高级别医疗单位为补充的校企协同平台,对接职业岗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校协同即依靠职教集团,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合作学校的骨干教师和技术能手互聘互享,建立专业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专业图书、康复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资源(如线上开发的精品课程等),搭建融教育培训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校内协同即遵循素质养成规律,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加大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素质学分,专业课程增设职业素养内容并进行专门考核,实现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结合。

猜你喜欢

专本培养目标康复
新时代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学历教育探索与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数控技术专业专本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专本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