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业院校院校

高 琳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领域应运而生,随之带来了对人才的极大需求。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优秀技能人才,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的重要支撑。作为“双高”建设单位,应该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除了针对性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外,职业院校也应从自身出发,创新产学研新模式,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加强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转换,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人才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都需要技能人才,以促进企业升级改造,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所有职业教育应紧紧围绕本区域发展方向,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作为国际化港口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进出口贸易和旅游业是其两大支柱产业,而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和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国际贸易、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为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发展,青岛市“十四五”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将为青岛市职业院校未来专业升级、建设提供参考。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培养技能型人才有助于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二)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很多院校教师具有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在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从事理论教学,很多技能符合行业需求,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经验保障。地方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所需人才为目标,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将在企业积累的工作技能应用于教学中。同时教师也发挥其理论知识扎实的功底,根据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的问题,并进行推广。

(三)职业院校依托区域产业突出特色办学

随着普通本科及高职院校的扩招,部分专业设置存在重叠,特别是部分职业教育专业与本科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差异不明显,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如本科毕业的学生。所以,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建设特色,进行差异化建设,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形成办学特色。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青岛市旅游优势产业,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服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输送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旅游人才,针对疫情对于旅游行业的冲击和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新设置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文化创意与策划等专业,支持青岛市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既改变了旅游专业近几年招生萎缩的现状,又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特显了办学特色。

二、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产教融合取得一定成果。职业教育最为明确、突出的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并根据企业出现的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创新新工艺、新技术,进而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在人才培养中,首先是可以胜任岗位工作,通过产教融合,变专业为产业,将知识与技能有效融合,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创造者,有效培养学的生创新能力。目前很多院校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为依据开设相关专业,对接区域经济建设要求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产业发展、掌握技术,并鼓励学生创新应用。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遴选了16 个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和实训基地,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与青岛3 所民营企业展开了混合所有制高职建设试点,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另外,目前全市有3 所高职院校、16 所中职学校办学主体为企业,在青高职院校均已展开产教融合,针对学院优势与企业开展联合育人工程。

(2)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如何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的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目前不少职业院校还未能与地方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找到很好的对接方式,缺乏良性互动与合作,“产学研”处于探索期,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致使院校与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分离状态,形成孤岛,从而制约着院校与地方的协同发展。

(3)科研活动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很多职业院校的科研选题仍是从教育教学出发,没有考虑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科研课题选题与实践背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多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成果、学术论文上,无法有效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需求协同度不足。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各个职业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有些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调研企业需求,还是停留在原有技术或工艺上;有些院校为追求办学规模,专业设置雷同,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趋同,学校原有的特色不突出,办学资源紧张,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鲜明的优势和特色。

(4)职业院校区域经济服务力不足。有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前期能够充分调研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依据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较为贴近行业企业,从客观上推动了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但部分职业院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还停留在人才培养上,认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方式,对于社会服务意识还不够,没有很好地与外界资源进行共享交流。地方院校直接参与区域经济比较少,未有相关制度、利益分配、评估监控等机制。

(5)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力不足。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与科技创新,进而有力支撑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也是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方面之一。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部分职业院校加大对于教师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与奖励政策,但就目前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很多研究脱离企业需求。部分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无门,新成果、新方法未能有效宣传推广。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起到的作用还微乎其微,职业院校与企业、政府、民间团体交流主要还停留在人才培养上。院校与地方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上,很多还流于形式。企业技术应用受限于学时、场地等无法与合作院校进行全面交流,单纯依靠产教融合的低级形式开展育人工作,提升区域的综合实力远远不够,各主体间的互动有待加强。

(6)部分职业院校办学缺乏特色。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部分办学质量较高的中职院校通过整合升格为高职院校,但升格后的院校并未完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很多专业也面临升级转型,以会计行业为例,随着财务智能化处理应用,传统的财务工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大部分已经被财务软件所取代,会计行业发生重大变革,与之对应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改革,传统的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财务管理,2020 年全国1616 所职业院校成功申请大数据与会计专业,546 所职业院校成功申请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但很多院校并未对接行业需求而对课程内容做调整,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学生就业并不理想。另外,同时开设上述两个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差异较小,导致专业趋同化,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这些问题都对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7)职业院校部分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在高职院校,受基本条件限制,特别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部分职业院校招聘教师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这部分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是实践经验欠缺,特别是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差异较大,很多新进教师仍按照本科教育模式授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由于对于企业实际工作了解较少,所以这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掌握企业实际应用的工艺、技术、方法,在展开教学和社会培训时效果不理想,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未能很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增强服务理念

地方职业院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如何发挥优势,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取决于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前瞻性的把握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贡献。地方职业院校应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意识,明确办学定位,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接区域优势产业,营造与区域经济协同、共赢的发展格局,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影响力。

(二)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推进办法》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同时也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即改变传统以地方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转变,逐步向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导的产教融合新模式转变,并鼓励职业院校以新兴产业为依据,与企业共建专业,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新的政策制度颁布,职业院校也开始了产教融合的新探索。主导的变化也带来了合作机制的变革。在以前的校企合作中,很多都是由政府牵头,按照政府要求进行,院校和企业自主性都较低,进而双方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新的政策指引下,首先应明确院校、企业的主导地位,双方在合作共建的机制下展开人才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授课内容。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以社会需求出发,不可只针对某一领域大批量培养人才。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研创新平台

创新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职业院校应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加强特色学院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鼓励教师进入企业、科研机构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培育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及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加强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坚持“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

职业院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紧跟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对应的专业群,在政府搭建的创新平台和政策引导中,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入发展,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系统,满足社会需求,履行院校责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职院院校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探索联合研发中心建设工作,完善共享、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机制,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参与企业、机构的科技攻关、成果孵化等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五)接轨区域产业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也在进行升级换代,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从前沿理论层面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推动地方产业的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注重适用性,所以教学活动应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新概念,如人工智能、数字产业。职业院校应紧跟随时代潮流,对新业态新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完善,并以此指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为企业经营提供理论支持,为企业发展输送新型人才,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结语

将职业院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院校必须从自身出发,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一方面,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学生本地就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加快数字升级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业院校院校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