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乡, 小老乡”
2022-08-26石志藏
石志藏
温和慈祥, 举止儒雅, 笑容可掬, 真诚可敬, 心存童真。 这, 就是乡贤李建树老师在我脑海中的印象。
李建树和我有颇多交集。 有次参加市作协活动, 我们相识, 因为同为小门村人, 他见面总是 “小老乡, 小老乡” 地称呼我。
李建树老家在白峰街道小门村中岭脚。 中岭脚是小门村最南边的一个自然村落, 俗称上小门。 背靠蔡山, 面向石佛堂水库, 群山环抱, 一条中岭古道横亘其间,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风景优美。
1940 年12 月底, 在浙东穿山半岛上小门村中岭脚自然村, 天气已经很冷了。 那天, 沉寂山岙里的李守富家, 有个新生儿呱呱坠地。“生了, 生了。 是个小娃 (音转, 宁波方言指男孩)。” 接生婆兴奋地对主人说。 父亲名叫李守富, 他和善的脸上, 满是笑容, 接着道:“又添一丁。” 新生儿就是李安芳, 后改名李建树。 李家在当地是大姓, 家境相对殷实, 李建树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
儿童时代的李建树显得文静、 听话。 据老家的亲戚回忆, 他自幼爱读书, 很珍惜时间,平时很少出门与人玩耍。 他们还讲了个故事,说年少时的李建树, 有一次和他的母亲沿中岭古道, 从小门经过枫棚岭去上阳的外婆家,当走到枫棚岭凉亭歇脚时, 母亲随身带去的十几斤炒磨麸, 叫他拎一下, 因人小力薄, 结果侧倒了, 炒磨麸倒了一地。 母亲有些心疼, 又舍不得责怪孩子, 于是笑称他真是个 “书呆子”。 从此, “书呆子” 成了老家人叫李建树的雅号。
李建树在上初中时, 阅读了 《西游记》《红楼梦》 《三国演义》 《封神演义》 《老人与海》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等许多中外经典文学名著, 增长了文学知识, 并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他的作文写得不错, 有几篇作文还让语文老师拿到班上当范文读。 特别是在一次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中, 他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于是, 他的作文被贴到班上的 “学习园地” 里和抄到校黑板报上。
镇海中学初中毕业后, 李建树进入创办于1952 年的高级中学柴桥中学学习, 这所学校有 “崇德扬正、 尚学启智” 和 “明理、 严道、健美、 创新” 的校风。 在柴桥中学读书期间,他担任校学生会主席, 还创办了一本学生刊物, 带领同学自写自编自印, 使他的文学才能得到了发挥, 他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了小说、 散文等文学作品。 有一次, 学校组织学生排演由杨沫 《青春之歌》 改编的五幕话剧, 在剧本人物安排时, 把卢嘉川和江华合成一个角色, 并由李建树扮演男主角。 这部戏演出很隆重, 服饰道具等像模像样。 李建树等学生表演得也很认真, 在校内演出成功后, 还多次到社会公演, 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李建树作为文学前辈和卓有成就的当代作家, 诲人不倦, 在文学创作培育新人的道路上, 甘为人梯。 他不仅指导新人写作, 而且为很多作者推荐出版书籍、 为新著作序, 引导一大批文学爱好者, 在文学天地茁壮成长。
对故乡, 李建树有一种朴素的情结, 总会说: “我是小门人, 老家是村子里山水的源头, 所以是喝第一口水的地方。” 工作之余,他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母亲在世时, 也时常回家看望。
李建树对故乡的情结, 首先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如 《逃难二记》 《牛绳钿》 《邮政代办所》 《茶叶初制厂》 《怀念夏日蝉韵》《杨梅》 《听阿雪先生唱走书》 等。
同为小门村人的宁波大学原文学院院长、教授周志锋, 先后出版如 《阿拉宁波话》 《宁波方言辞典》 《周志锋解说宁波话》 《北仑方言》 等。 后, 李建树曾就 《周志锋解说宁波话》 热情地写了篇评论 《语言学家周志锋的故乡情结》。 文中说, 《周志锋解说宁波话》 一书内容丰富, 考证严谨。 读这部作品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出生于北仑的这位语言学教授的深厚学养。 可以说正是作者这种在语言学上的深厚学养及纯熟的专业考证功夫, 才能将家乡方言俗语的阐释达到 “无一字无出处” 的境界。 更难得的是他以对家乡这块土地深沉的爱、 非凡的学识才气而将家乡的方言俗语写得非常之雅。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仑方言既成了宁波人重要的交际工具, 又成了宁波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文学价值。
李建树和我也有颇多交集。 有次参加市作协活动, 我们相识, 因为同为小门村人, 他见面总是 “小老乡, 小老乡” 地称呼我。 后来,他有新书出版, 总不忘寄赠给我。 2013 年1月, 他的散文集 《我与月湖》 出版, 在题赠上写 “小门人李建树”。 他不仅推荐我加入了市作协, 还为我的散文集 《聆听拔节声》 欣然作序。 在题为 《语淡 情真 意深》 的序中, 他富有情感地说: “志藏写作的一个优点, 便是能时时注意从书房回到生活现场, 再通过种种最为熟悉的生活和劳动的场景或细节, 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叙述口吻, 触摸我们共和国的基础地基, 同时描述一种永恒而朴素的农民式情感。” 每每, 看到我写作的关于故乡的作品,李建树总是特别关注, 浓浓的乡情, 溢于言表。
李建树 《五美图》 出版后, 他还记着我的外孙女七七。 电话中, 他跟七七说: “我是小门阿太, 要送你一本新书。” 过后, 在他寄来的新书扉页题写 “送七七小朋友。 小门前辈李建树, 庚子年春日。”
在李建树身体行动不便时, 思路清晰的他, 见到我就嘱托多讲讲家乡小门村的人和事。 我回老家, 将所摄的景象用微信发给他,他总是十分感慨, 说: “志藏, 谢谢你。 我总想回到小门去住。”
现在, 李建树位于小门中岭脚的故居, 因疏港高速公路建设, 已经被拆除, 村里另外安排了一个老年房供居住, 可惜, 他一直没去住过。
家乡小门村的乡贤陈列馆里, 展有李建树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