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故事里的风霜
2022-08-26□林楠
□林 楠
一直以来,特别想写一个关于男人的故事。
落笔前,我开始细细回忆,在我长达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接触最多、形象最为立体的男性,可能只有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不过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小人物。他不曾拥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可是在由无数个与他相关的生活碎片扑入我脑海之际,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叫做动容的情绪,这种情绪在我胸腔久久翻腾。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和我一样的体验,当你深入地怀揣一个人时,你对他的所有印象,最后都会归于一帧帧或清晰、或模糊的影像。人的大脑就像一台放映机,并且自带片库,当你按下脑中的检索键,关于这个人的一言一语、一颦一蹙、一举一动就全都放映出来了。
我望着眼前一帧帧关于父亲的影像,陷入一阵恍惚。
从前,我觉得他就像是一块石头,不论是外表还是内里,无不透露着沉默、冷硬。也许,我不应该为他贴上标签。因为任何一个立体鲜活的人物都不该被捆缚于寥寥几字的标签之中。所以,我开始重塑故事的视角,也开始重塑生活的视角。
“关于他的苍老,像一支无意识的红笔,不疾不徐地改写着周遭。”衰老,大概是从一个中年人的早起开始,然后逐渐演变成体检报告单上的各项身体指标异常。其实,这些父亲所不齿的隐痛,早就像伏笔一样,贯穿于他的生活细节。只不过,我脑海中的放映机,固然诚实地播放一段段画面,却不会刻意提醒我那些关于父亲老去的瞬间。这个时候的他,是一块脆弱的石头,静静等待着生活的风化剥蚀。
每晚餐桌上,父亲总是要小酌几杯的。从前,他自诩酒量甚好,总是喜欢与人划拳拼酒,当一纸印着高血压高血糖等字眼的体检报告落在眼前的时候,他似乎也意识到了珍视生命的要义,于是改为每晚小酌几杯。 “仿佛几口烧酒下肚,那些卡壳了大半生的心事便能够在微醺中一并倾泻而出。” “餐厅里只他一人坐着低头抿酒,孤零零的几盘菜也咂不出何种美味。”这个时候的他,更像是一块胆怯的石头。人活半辈子,早已失却了年轻气盛时独自带着年幼的女儿离家出走的孤勇。同时失去的,还有相携多年不醉不归的酒友。
“父亲一直都是阿永叔家喝酒聊天的常客,恐怕连他自己都忘了有多少回稀里糊涂地醉倒在阿永叔家的沙发上。”阿永叔家的沙发,似乎成了父亲失意时的避风港、得意时的自留地。不知为何,童年的记忆令人印象深刻。我也从来没有想到,那个蓄着长发、有着高高眉骨的叔叔,竟会英年早逝。从此每年的清明节,父亲总会领着我来到酒友阿永的坟头祭拜。这个时候的他,是一块深情的石头,它在发烫,同时也走向冷却。 “这是父亲的宿命,也是许多男人的宿命。他们边成长,边苍老。边成熟,边垂暮。”
故事里的风霜,很多时候是落在别人的头上。而现实中的无情风霜,则是毫不留情地在鞭笞自己的肉身。母亲病重后,全家一度陷入沉默。那个苍白的病房,像一个巨大的梦魇,裹着我最不愿回想和提及的糟糕回忆。 “此刻,我无法体会这个沉默着的男人究竟承担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生活的矩阵被打乱,内里的沉重又无法卸下。他的心头有高悬的重石,他的身后则是这个世界清醒的审视。”这个时候的父亲,是一块不妥协的石头,纵然他已不再年轻、不再坚固,可是他依旧奔赴一条断崖绝壁般的荆棘之路。
在父亲的心里,必定潜藏着一个隐没的出处,它可能是一朵永不走失的云,可能是一块未被冠以姓名的石头,也可能是一条不愿被追溯的河流。如此种种,最后都幻化成故事里的风霜,被阅读、被诘问、被经历、被追索。我想,这大概就是写作最美好的一点——摒弃纷扰,叩问内心,直至抵达心灵的原乡故土。而写作的过程,亦是一个化浩繁为轻盈、化牵绊为原始的美妙过程。愿我们手中的这支笔,能汪洋恣肆地书写、犀利精妙地质问、畅快淋漓地批判,还自然万物以本真,还世间苍生以赤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