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柳如是》中诗词意象的借镜与转换
2022-08-25胡游,申宾
胡 游,申 宾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柳如是为“秦淮八艳”之首,古往今来对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有多种再现和还原。前有《河东君传》《虞山柳枝词》等,今有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以诗证史,还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白门柳》。“柳如是”的影视化呈现以电视剧《秦淮烟云》、汉剧《柳如是》、电视剧《白门柳》、电影《历代名妓:悲落叶之柳如是》为代表。“柳如是”的形象渐渐清晰,从褒贬不一到褒扬为主(1)顾苓所著《河东君传》为同情柳如是,王沄所著《虞山柳枝词》以恶意为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1980年首次出版)将柳如是视为独立自由的生命个体,并对她的坎坷命运遥寄深深同情。长篇小说《白门柳》出版于1984-1998年。越剧电视剧《秦淮烟云》(1991)、新编汉剧《柳如是》(1999)、电视剧《白门柳》(2004)、电影《柳如是》(2012)等均为褒扬为主。综上,因《柳如是别传》的广泛影响,掀起一股柳如是热潮,陈寅恪对柳如是的赞誉也影响了许多的影视创作。。吴琦导演的电影《柳如是》讲述柳如是、陈子龙和钱谦益三人为中心的故事,被誉为“新文人”电影。这部电影能够在豆瓣上获得不错的评分,原因就在于它延续了诗意电影的传统,浸透着诗词的灵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回溯中国诗意电影的发展历程,诗词的借镜是一大特色。诗词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和集中体现,也是中国诗意电影的精华所在。电影《柳如是》的成功就在于通过电影的视听元素对中国传统诗词意象进行了诗意的表达。目前对电影《柳如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柳如是形象的探讨,而对其中的诗词意象却未有足够重视。电影《柳如是》主要以明月、水、红豆三个意象进行镜头转换。其中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情感,既有柳如是“我寄明月”的愁心和家国大义的豪情,也有钱、柳二人海誓山盟的深情。
一、“月”意象映照电影主人公的形象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民间传说对“月亮”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感情,已经成为文化符号上的“中国的月亮”[1]42。“月亮”“月夜”“月”等类似意象在中华诗词中所蕴含的意思韵味深长:第一,“月亮”表达美好祝愿,寄托永恒的亲情、爱情等情思;第二,“月亮”内含追忆和怅惘之情,寄托个人的清冷孤独;第三,“月亮”表现超凡脱俗的志趣。不同的情景之下,“月亮”所寄寓的情感多有不同。在晚明世局动荡的背景下,柳如是受到汤显祖“人生而有情”[2]1127、“世总为情”[2]1050、“因情成梦”思想的影响,虽出身低微,但勇敢与陈子龙恋爱,渴望相知相许,追求平等的爱情。电影《柳如是》通过视听语言的转换,借用诗词的“月”意象,暗示柳如是凄凉的身世和不如意的爱情。
月夜,船夫正摇着一叶小舟从荷塘穿驰而过。一个摇镜头后,柳如是独自依靠窗前,凝视着满院荷花。镜头慢慢推近,一声“影怜”(此时柳如是为杨影怜)打破了寂静。柳如是遇到在街头跟人斗殴闯入醉仙楼的陈子龙(据《柳如是别传》,此处柳如是与陈子龙的相遇属于虚构)。随后,中景镜头对准万茜扮演的柳如是,灵动又充满韵味风情。远景镜头中,柳如是拿着一把扇子吟唱,侧面的她正在诸多灯光的照射下,身影显得瘦弱孤独。与此同时,钱谦益在对岸凝视柳如是,形成一种绝妙的视觉效果。表演完毕,文人雅士给柳如是的评判是“明月愁心两相映,一枝素影独堪怜”(2)这句诗借鉴的是夏完淳《家园早梅盛开时寄迹武康塘赋》:“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此处是电影《柳如是》首次对“月”意象的运用,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图1 明月愁心两相映 图2 一枝素影独堪怜
天上的明月笼罩着两个相似的愁苦之人,就像故园那孤独的梅花正等待着游人的欣赏。诗歌意境有实境和虚境之分,虚境并非简单的空白,也指意象蕴涵丰富的审美想象[3]29。“明月愁心两相映,一枝素影独堪怜”的意境正映照了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心境,即两人都是心事重重之人,都在寻找着各自的归宿。柳如是遇到钱谦益之前,五岁被卖给徐佛,后被故相周道登看中,收为妾室,备受宠爱。周家老爷离世,柳如是再次被卖,孤身一人,流落风尘。钱谦益的境遇与柳如是类似,都是流落江湖的孤独之人。他早年高中,却因周玉绳的诬陷而空挂阁老虚名,退隐多年,郁郁不得志。结合柳如是和钱谦益当时的状况,两人都在等待着自己的机会。“月亮”的意象在此处以台词的形式呈现。“明月愁心两相映,一枝素影独堪怜”这两句诗映照了柳如是和钱谦益的人生经历:“月亮”映照着两人的不幸,预示着两人必定会以某种方式相遇。诗词与电影画面形成“诗画平行”的互文关系。电影《柳如是》选择先交代柳如是的身份命运,后用清冷孤独的氛围表现柳如是的心境,待诗词以台词形式出场便显得水到渠成。
月亮依旧还是那个月亮,柳如是却迎来了她刻骨铭心的爱情。中景镜头:月夜下,柳如是盘坐在陈子龙的身旁。随后近景:柳如是将陈子龙的随身玉佩贴在自己的额头上,满脸幸福的笑容,月光拂面,摇曳生姿。电影《柳如是》借用柳如是的主观视角:乌云正慢慢一点点地笼罩月亮。逐渐变得黯淡的月亮依旧不失微光。此“月亮”意象的呈现正如钱谦益的弟子沈雄(3)沈雄为钱谦益弟子,袁朴村认为沈雄的诗词受到牧斋的影响;陈寅恪则认为受到柳如是影响,且《浣溪沙·梨花》与河东君的人品契合。《浣溪沙·梨花》所描述的: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溶溶院落共黄昏[4]16。
无尽的愁绪正如那株无人欣赏的梨花,郁结于心。词人抬头看着云朵环绕月亮,月色微茫。梨花一身雪白,好像一缕淡淡的梅花香气慢慢地四溢而出,一起溶入这残破的院落。整首词通过“化景物为情思”的审美心理活动,梨花和月光相互借鉴,“月习梨花之清洁飘逸,梨花习月之超脱淡雅,竞相慕德……于光影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5],以梨花与月亮的映衬,进一步将月亮的形象转化为清浅的情绪氛围。电影《柳如是》中,柳如是凝望月亮的镜头十分契合“遥夜微茫凝月影”词句描写的场景。结合电影剧情:柳如是想和陈子龙一起邀请月亮见证他们之间的爱情,但陈子龙却以天色已晚须早早归家为由,拒绝了柳如是。柳如是就像《浣溪沙·梨花》中的“月亮”不能得到有缘人的欣赏。但柳如是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表现得超凡脱俗、不拘于一时一物。这也为后来描写柳如是与陈子龙分手后,游历江南的情节做了铺垫。因此,电影《柳如是》一方面通过“月亮”表现柳如是与陈子龙的爱情悲剧结局,另一方面借“月亮”的皎洁飘逸、超脱淡雅体现柳如是洒脱、淡雅的个性。
图3 电影《柳如是》中的月亮
总的来说,“明月愁心两相映,一枝素影独堪怜”和“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的意境有共通之处,皆为等待有缘人的欣赏。前者是携着愁容孤独地等待,后者则在惆怅中添了一份乐观洒脱。电影《柳如是》借用两首诗词中月花交映的意象,巧妙地表现了柳如是因“至情论”思想萌生的情绪、情感。
二、“水”意象承载柳如是从青楼到闺阁的跨越
郑君里执导的电影《林则徐》中有一个场景:“林则徐在江边望着邓廷桢的船渐去渐远,他为着要望得更远更远,便奔上了山坡去眺望……”[6]85这一场景正是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水”意象的借用与转换。诗词中“水”意象从地理意义上可以分为江、湖、河、海等。浩荡的大江反衬出诗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或寄寓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从“水”的形态变迁又可分为雨、雪、霜、冰等。白雪皑皑描绘积雪蕴藏生机的早春情景,或寄寓诗人不向世俗献媚、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水”的意象一般与时间联系密切,但电影《柳如是》将水所体现的时间感觉进行了空间的处理。例如,柳如是和陈子龙游湖时出现“水”的意象,柳如是江湖漂泊的场景以及临水而建的“我闻室”也有“水”意象。柳如是的行迹与“水”“江”“湖”“雪”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通过视听语言对诗词中的“水”意象进行化用,随着带有“水”核心意象诗词的不断展开,柳如是的生活呈现出清晰的空间轨迹,即从青楼到闺阁的空间迁徙。这种空间的流转,是柳如是在与名人雅士的不断交往中,受“自由生命之情”的驱动所致。
内忧外患导致晚明世道动荡,思想家们静而思变以改变衰颓的国运,“强调尊重个体独立自主、人情欲念与基本欲望等内在心性”[7],许多青楼女子也纷纷以才情为重,挣脱礼教的高压控制,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自由,流连于人间各处。就柳如是而言,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她与陈子龙泛舟游湖,分手后回到归家院,以青楼女词人的身份与汪然明、王微等好友交游。柳如是觉悟她终究不是陈子龙相伴一生的人,要获得安定的生活、恩爱相守的感情,她需要有名正言顺的身份[8]。在好友的介绍下,她与钱谦益相识相知。柳如是以一身男子装束配上闺秀“三寸金莲”,勇敢地拜访她倾慕已久的虞山文宗,并最终与钱谦益结褵,完成了从青楼到闺阁的跃迁(4)此处的青楼和闺阁不仅仅局限于空间意义上的“青楼”和“闺阁”两处地点,而是更多地表现为青楼才女和与钱谦益结婚后的河东君。因而在论文的论述中,将“青楼”和“闺阁”的含义扩大化。。
(一)“水”意象暗示柳如是的“青楼”生活
电影《柳如是》中借用“水”意象之处很多,尤其集中在柳如是与陈子龙分手的场景。在遇见钱谦益前,扁舟上,陈子龙将双手搭在柳如是肩上,向她感叹两度进京赶考,这次终于高中。柳如是满怀期待地将自己从良的消息告诉陈子龙,却迎来陈子龙的慌乱无措。陈子龙即将出任浙江绍兴府的司理,只得愧疚地告诉柳如是,为了报效国家,他只能舍弃儿女私情。悠长的音乐凄婉哀伤,柳如是从陈子龙身后走到帘幕处,表面轻松,实则内心无尽愁绪,正如其诗《晓发舟至武塘》所云:“木影固从混,水云脱众泠。鱼波已相截,凫景信能冥。漠慎风聊出,滋深雾渐形。还思论异者,何处有湘灵?”[9]45
此诗为柳如是写于前往归家院的途中:船上桅杆颤颤巍巍地倒映在水中,天上云彩的倒影无法感受到河水的清凉。河里的鱼儿遨游在其中,也没有泛起波纹。诗人感叹她与陈子龙“鱼水相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她相信陈子龙的选择,也相信他一定会有远大的前程。就好像风是从寂静无声的时候慢慢兴起,江面上的雾气渐渐形成浓雾。陈子龙超凡脱俗,才气逼人,一定会成为卓尔不群的人。诗人望着这满江绿水,感慨“屈原诗中的湘水之灵又在何处呢?”[10]145诗人希望陈子龙能成为屈原那样威武不屈、矢志报国的人。恰如诗中所写,影片中柳如是明了陈子龙报国之志,知道自己与陈子龙的情谊已告一段落,便祝他前程似锦。柳如是与陈子龙分离后,独自一人乘着小舟前往岳武穆祠。晚宴上,柳如是邀约陈子龙不遂。江水宽阔无际,柳如是独站船头,望着满眼绿水泛着粼粼的波光,她的内心也如这江水一般此起彼伏,既有对陈子龙的依依不舍,也有对他的无限期盼。“水”的意象,正是柳如是此时心境的写照。虽然柳如是此时已经脱离青楼,但她的情感还停留在与陈子龙缠绵的青楼时期,故而,此时的“水”是柳如是青楼时期的“缠绵之情连绵不绝”的象征。
(二)“水”意象寄寓柳如是“闺阁”生活
电影《柳如是》表现柳如是心系钱谦益,“水”的意象更加丰富,主要有寒夕文宴中的“雪”(寒流)、结褵之舟的喜悦之水、湖海等。虽含义各不相同,但都不同于《妖猫传》中白龙将杨贵妃尸体藏于山洞的瀑布飞流,那里的水“如刀剑利刃,带着纵身一跃前尘往事不复的决绝之感。”[11]柳如是与陈子龙分道扬镳后,与钱谦益相约寒夕文宴。尽管“我闻室”外漫天飞雪,寒意袭人,室内却是一番温暖欢畅景象。电影《柳如是》中黄梨洲、汲古阁老板、柳如是围坐圆桌,看着钱谦益举杯吟唱“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数盏过后,钱谦益邀请柳如是抚琴同乐,通过主人公之口唱出“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柳如是的别称“河东君”也正是由此而来。黄梨洲不满钱谦益沉溺于儿女之情而离席,柳如是起身。此时镜头固定拍摄窗外,飞絮飘零,柳如是驻足窗前。叠影过后,镜头侧面拍摄钱谦益走近柳如是,伸手想要接住窗外的飞雪,两人在寒流中相依相偎。此情此景与钱谦益的《寒夕文宴再叠前韵是日我闻室落成》一诗中的“寒流”意象颇为相似。其诗曰:“红烛恍若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12]616
从诗句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寒夕文宴是“牧斋一生最得意又最难忘之事”[13]508。明晃晃的红烛营造出洞房花烛夜的氛围,精巧别致的“我闻室”就像女郎木兰(5)钱谦益在草衣道人王微处再次见到柳如是惊呼:“原来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源于他此前在岳武穆祠前听有人朗读柳如是写下的诗句“如今海内传战斗,田横墓下亦堪愁。”乘坐的小舟,悠扬的乐曲声中杨柳齐齐舒展自己的身姿。在诗词的吟唱中,诗人与柳如是正如并蒂芙蓉一般,恩爱两不疑。柳如是以“寒柳”自况,钱谦益却认为自己有了柳如是这缕“梅魂”,就再不用害怕“寒流”。
柳如是和钱谦益结褵之舟,沿着小河顺流而下,此时的“水”是喜悦之水、爱恋之水。电影《柳如是》重点渲染了柳如是与钱谦益的婚礼:小舟上挂满了红绸缎结成的大红花,钱谦益为了让柳如是拥有正室的身份,以匹嫡之礼迎娶河东君。他们二人相坐于舟中,钱谦益紧紧握住柳如是的手(特写)。面对桥头上百姓扔来的烂菜叶,他们俩都毫不畏惧,眼中满是彼此,满是欣喜。这一影片场景也呼应了“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的诗句。
电影《柳如是》对诗词“水”意象的借用很多,除上述诸片段之外,还有影片中依水而建的“我闻室”。影片以一系列的短镜头扫过:柳如是在钱谦益怀中浅酌、柳如是操琴、柳如是和钱谦益游嬉。“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12]618,展现了柳如是和钱谦益幸福的婚后生活。《东山酬和集·二》中的牧翁《横山汪氏书楼》云:“人言此地是琴台,小院题诗闭绿苔。妆阁正临流水曲,镜奁偏向远山开。印余屐齿生芳草,行处香尘度早梅。日暮碧云殊有意,故应曾伴美人来。”[13]352这首诗的大意为:这里是操琴听曲的好地方。在幽静院中题诗,题诗之多遮蔽了青苔。闺阁临水而建,日日能听到流水曲觞。房中的镜子、妆奁盒面朝远山。曾经人们穿着木屐踏草而行留下痕迹的地方已经长满了芳香的野草。诗人从小路走过能闻到早开的梅花,整个空气仿佛都变香了。日暮降临,蓝天白云也有特殊的意味,应该是曾经陪伴美人而来的。此诗是钱谦益在和柳如是外出游玩时所作的诗,电影《柳如是》挪用了这首诗“操琴听曲”以及“房屋傍水”的设置。
傅道彬将“雨”分为喜雨、苦雨、爱恋三种情感模式,其中“爱恋”代表人类原始的性欲冲动或刻骨铭心的缱绻[1]137-145。参考傅道彬的解释,影片中的“水”也具有类似“雨”的特征。如电影《冥王星时刻》中,王准不慎将洗脚水打翻在地,年轻的寡妇春苔用手接住透过木板渗出的水滴,就颇具缠绵思春之感。电影《柳如是》“我闻室”中钱、柳的欢情,也与“水”相称,柳如是依托“欢愉之水”完成了从青楼到闺阁的跨越。
总的来说,不同于困守醉仙楼的柳如是被月夜愁心笼罩。与陈子龙分别后的柳如是辗转多地,漂泊江上,去过岳武穆祠堂,拜访过草衣道人,最终她与钱谦益舟中结褵,飘泊岁月终如滔滔江水一去不返。此时的她,已决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晚明风雨飘摇,钱谦益前往南都赴任礼部尚书,柳如是戎装上阵鼓舞士兵气势。钱谦益和柳如是泛舟京口,感时伤怀,写下“余香坠粉英雄气,剩水残云俯仰间”的诗句[12]680。因此,电影多次借用“水”的诗词意象,寄寓柳如是的生活空间流转,表现其从青楼到闺阁的跨越。
三、“红豆”意象暗喻钱、柳姻缘超越时空
王维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4]163其原意是眷怀友人,但在《相思》诗名的误会下,演变为爱情之相思。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15]106才真正是写爱情的相思。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写“红豆”,只见彼此的深情,不见满眼愁绪。同为五代词人的和凝,有《天仙子》书写红豆的孤独与寂寞。“红豆”更是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的契机和因缘。电影《柳如是》的主要情节,也是根据此书来进行演绎。故电影以“红豆”做结,是为柳如是和钱谦益爱情归宿的见证,其中没有孤苦无依、举目无亲之感,留在观众心中的是一段金玉良缘、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电影《柳如是》的结尾,借助演员万茜的视角,镜头从观众移向美术馆的“柳如是”画像。一方面,柳如是的一生就这样留存在一幅画中,从具象的物品上拥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红豆”之下的老少恋情远比现实要完美和幸福。
汤显祖“将‘情’视为超越时空的生命存在”[16]。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复活,可谓超越时空,超越生死。冯梦龙受到汤显祖的影响,用“情”代替礼教和道德,将“情”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17]1他认为“情”才是一切事物的源动力。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结褵是“因情”突破礼教和道德束缚的结果。电影《柳如是》运用闪回镜头,将前往狱中探望钱谦益的柳如是与柳如是和牧斋结褵的场景勾连起来。近景拍摄柳如是头戴婚冠、身披霞帔,满含笑意。镜头转移到狱中场景,钱谦益一头稀疏的白发回应。柳如是一身素衣装扮,心中含泪。镜头再次穿越另一个时空,钱谦益身着新郎服饰,环顾亲友,神情无比坚定。镜头回到现时时空,身在狱中的柳如是面对钱谦益身陷囹圄的深情告白。镜头在两人之间进行时空的流转,没有固守寻常叙事程式,即直接将镜头对准柳如是和钱谦益的洞房花烛,而是巧妙地将世俗争议和患难见真情的两个段落融为一个场景,表现感情跨越时空的浓烈深挚。钱谦益也对柳如是在自己危难之时的所作所为大为感动,称柳如是为“贤妻”。可见二人的情感早已超越世俗意义之情欲,而成为天地有情人的象征。
钱谦益和柳如是两人能够结合的最大原因,源于他们两人作为主体的内在情感已经超越当时所设的道德基础,由此可以明显看出二人受到冯梦龙“因情设教”的影响。正如冯梦龙所言,万事万物因情而生。正因为有情的存在,万事万物才能生生不灭。“情”可以超越生命、超越时空,升华人性、情感。除此之外,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红豆情缘”,更是陈寅恪书写《柳如是别传》的契机[4]6。他在书稿未完前,曾感赋一诗:“然脂暝写费搜寻,楚些吴歌感恨深。红豆有情春欲晚,黄扉无命陆终沈。机云逝后英灵改,兰萼来时丽藻存。拈出南冠一公案,可容迟暮细参论。”[18]919陈寅恪感叹钱谦益在政治上未能出将入相,但在感情上却赢得红颜知己[18]918-922。钱谦益与柳如是的结合,正好契合了“红豆有情春欲晚”中的“红豆”意象,“红豆”成为钱谦益和柳如是美满姻缘、幸福生活的寄寓。
影片中,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情缘最终以一颗“红豆”贺礼作结。镜头先特写拍摄置于锦盒中的“红豆”,然后拍摄柳如是搀扶着钱谦益走到红豆树旁,悠悠地说:“红豆树上次开花是二十年前,只开花没结果。今年不但开了花,还结了果。”因此,柳如是将红豆作为钱谦益八十大寿的贺礼。接着,远景拍摄柳如是环顾四周,已不见钱谦益的踪迹。镜头向上移动,电影画面中出现一条走廊,暮年的柳如是给观众留下一个穿行的背影。画面再度重复柳如是人生的开端,影片进入一种时空的再现。接下来的画面是,十三四岁的柳如是背影穿行在另一个巷道中,与此同时,传来画外音“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柳如是被故相周家买走后又转卖,与陈子龙相遇相爱和分手,最终与钱谦益相守白头。她重要的人生关口通过一个个背影再次闪现。
电影《柳如是》以回忆的口吻叙述,契合了德勒兹说的:“如果我们要在回忆的原地寻找回忆,就应该纵身潜入一般的过去,潜入这些纯潜在影像之中,因为它们始终被保存在时间的长河中。”[19]125“叮”一声,悠扬的钟声响起,镜头特写“柳如是”画像闪耀的盈盈光彩,最后以全景拉远将电影中主要人物聚齐于美术馆。通过这幅画像,影片将过去和现在勾连起来。时空在这幅画像中停顿或者流逝的地方进行分叉。画像中,柳如是的人生已经成为过去,超越了过去的那个时空。从画像中抽离,观众又看到了主要演员万茜、秦汉、冯绍峰正在参观美术馆的现在。
据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钱谦益逝去后,钱氏族人逼迫柳如是交出家产,柳如是自觉受辱,遂以自尽保全尊严。影片刻意回避了柳如是这段悲惨的结局。从另一个方面印证电影《柳如是》采用浪漫抒情笔法,让观众留存柳如是美丽的人生和精彩的生命,留存一个影像的神话。
总的来说,无论是为身在狱中的钱谦益奔走的柳如是,还是晚年红豆山庄中与钱谦益相守的柳如是,都定格在“柳如是”画像中。她的真情凝结,让观众能够跨越时空的距离,再次感受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相知相许。结尾处柳如是(万茜饰)好似梦幻一般地穿越时空,也再次印证了“红豆情缘”中柳如是的“至情至性”。
四、结语
诗词浸透着诗人、词人深刻的生命体验,经过时间的洗涤,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情感和记忆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下,重温诗词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审美韵味,体验花前月下、高山流水的诗情画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何从大千世界中选取渗透着创作者主观个性和情感的意象进行创作,是艺术作品能否拥有诗性的钥匙。在电影《柳如是》中,创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对诗词进行转化,一轮明月、一滴水、一粒红豆都萌生出无限的意义。在电影里,通过诗词意象与镜头的转换,创作者富有诗意地描写了柳如是、陈子龙和钱谦益三人复杂的情感纠葛。情感的表达自然、真实、动人,它不再是作为故事机械动作的延伸,而是通过不受时空约束的感触,获得了一种富有韵味的含蓄表达。